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电影科技创新须“标本兼治”才能可持续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记者 周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一场关于中国电影“新技术革命”的讨论纷纷见诸报端。有舆论认为,只有加快引进、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制作国产电影,才能缩短与进口大片的差距。

    诚然,“科技创新”是中国电影的“软肋”,更是电影改革的目标。然而,仅仅依靠引进3D技术、买断国外先进设备、兼并国外后期制作公司等“拿来主义”的办法以求实现既定目标,未免有些异想天开。

    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发展,不少国有电影企业的实力日渐雄厚,已经引入一批设备一流的电影高科技产品。但是,由于专业人员的技术有限,对拥有5000多个功能的进口设备,最多只能利用不到500个,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我国专门从事视、听、声、画等特效制作的人才奇缺。”电影导演冯小刚说,“我拍《唐山大地震》时,对地震时大地晃动、楼房垮塌、尘雾弥漫等场景要求用‘分层拍摄’‘电脑合成’等一系列高精尖手段。由于国内尚无人才,只能依赖欧美和韩国技术顾问进行指导。但因为成本控制,很多设想无法实现。”

    因此,“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影视院校在教学科目设置、师资力量引进、国际交流项目等方面要同步改革,才能培养出高精尖电影科技人才。”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

    也有人认为,电影科技人才的培养绝非易事。当前,我国各大电影节对科技奖项的设置少得可怜,很多电影投资方、发行方为腾出广告时间,将片头片尾字幕滚得飞快,幕后的科技人员连自己的名字都找不着。在这种境遇下,又有多少人会甘愿寂寞?

    于是,“明星效应”的速成模式成为当前电影圈的“培养机制”,浮躁的娱乐心态也就掩盖了电影严谨、细致的技术革新。社会上频现报考表演、导演专业的人数十倍甚至数十倍于电影科技专业,舞美、摄影、摄像等专业毕业生纷纷改行当演员、导演,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完善电影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是转变人们择校观、择业观的关键。

    此外,电影是一种创意产业,核心是人的思想,从创作到发行都充满着创新思维,创意成本很高。因此,用立法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电影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

    由此可见,电影的“新技术革命”涉及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急功近利。只有步步为营、标本兼治,才能促进中国电影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 中国电影上升势头强劲 产量票房海外销售创纪录
· “感知中国·以色列行”中国电影周在以色列开幕
·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张云出席“中国电影节”酒会
· 尼日利亚举办香港回归十周年图片展和中国电影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