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世界级交通工程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正式启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3月15日电(记者 陆文军)作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的重点工程、2010上海世博会重要交通配套设施,世界级的交通工程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已经顺利通过验收,西航站楼将于3月16日正式启用,东、西交通中心以及沪宁、沪杭城际铁路也将陆续投入运营。

    虹桥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日均客流可达110万人次,集航空、高铁、城铁、高速公路、磁浮、地铁、公交等“轨、路、空”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复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交通枢纽,如何实现舒适的换乘体验?”虹桥枢纽项目的主设计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介绍说,虹桥枢纽内部从各种交通换乘,人流、物流导向方式,各种问询、标识系统,到各种商业、生活设施安排,都充分考虑到乘客的需求,并进行了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据介绍,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向由东至西分别是:虹桥机场西航站楼、东交通广场、磁浮、高铁、西交通广场。其中,东交通广场集中了地铁、公交和社会车库,服务于机场与磁浮;西交通广场有地铁、公交、长途和社会车库,服务于高铁。

    首先,虹桥枢纽虽然是全球汇集交通方式最多、最全的综合工程,但乘客可以在其中实现高效换乘。据介绍,为了使乘客更方便地换乘,虹桥枢纽共设计了54种换乘模式,在设计中采用了“到发分层”(多层面、多通道、多出入口、多车道边)的理念来实现,设计了12米出发层、6米到达换乘廊道层、9.5米地下换乘大通道。不同交通设施间的到发分层,不仅实现了上下叠合的功能安排,还避免了大流量旅客换乘拥挤。

    其次,虹桥交通枢纽内部设置了大量自动步道,以缩短旅客在枢纽内部换乘时间,不管乘客采用何种方式换乘,步行距离都保持在300米之内,而换乘时间则可控制在15分钟之内。

    同时,虹桥枢纽工程对标识导向系统作了充分研究和论证,增加旅客人性化体验;在各个节点以地图、问询、显示屏等形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时,用绿、红、蓝三色区别航空、磁浮、高铁的区域,增强旅客印象。“即使第一次来到虹桥枢纽的乘客,也会很容易找到目的地,不会走冤枉路,更不会迷路。”曹嘉明这样说。

    记者还了解到,虹桥枢纽设计中还引入许多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创新设计。

    虹桥机场新航站楼项目设计负责人郭建祥介绍,虹桥机场新航站楼的候机长廊顶部建造了国内首个机场露天观景平台,人们可在60米长的观景台上观看飞机起降时的全貌。

    虹桥新航站楼内部设计也独树一帜,一改其他机场航站楼顶高空旷的面貌,将45米的层高设计成功能各异的多层建筑,不求大而求精,不仅节约了建设投资、增加了空间利用率,也让在楼内的乘客感觉建筑高度更宜人。

    此外,虹桥机场新航站楼还设计了国内首个航班到达无行李旅客快速通道,无行李的旅客到达后,不必经过行李层即可从该通道快速到达车库、地铁、出租车站等设施区域,大大方便了无行李的商务航空旅客。

    据介绍,在体现人性化的同时,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中还处处体现绿色理念。曹嘉明介绍,虹桥枢纽的“绿色”,首先就体现在集约上。虹桥枢纽实现了多种交通模式的高度集约,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综合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城市环境资源的集约化,最终体现了节地的高效率。“仅仅在节省交通配套设施用地方面,就节地2000亩。而机场跑道从原先规划的1700米间距的远距离跑道改为国内首个365米间距的近距离跑道,一举节约了7平方公里土地。”

    虹桥枢纽通过能耗研究分析,达到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还凭借光伏发电、空调冷水直供系统、雨水回用系统等新技术,大大降低建筑能耗。“枢纽的地下空间达5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座航站楼的面积,通过创新设计,地下空间的采光、通风,也大量利用了自然光线和风能,大大减少了能耗。”

 
 
 相关链接
·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即将部分建成启用
· 上海虹桥机场新航站楼举行大规模综合模拟运行
· 上海虹桥机场新航站楼3月中旬正式启用
· 上海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即将投入使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