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西南地区旱灾“大考”别忘“复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3月24日电(记者娄辰、周之江)当前,我国西南地区正遭遇历史罕见的旱情大灾,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干部群众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尽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次大灾,就是一次“大考”,近年来,我们经历的“大考”不断。2008年初,南方数省遭遇了特大冰雪凝冻灾害;同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又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2009年初,北方数省又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眼下仍在持续的西南旱情,令人揪心不已。

    值得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经历的数次“大考”,我们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将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小值。然而,“大考”之后,不能卷子一交了之,更要仔细“复卷”,认真总结、查找不足之处,完善改进。

    比如,记者日前在贵州高坡苗族乡采访时就了解到,即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地的向阳水库因有地下水源,仍然清水满库,但由于渠系尚未完善,“近水”不能解“近渴”,保灌能力仅发挥三分之一。该乡党委书记侯申说,已在区两会上对此做了提案,希望尽快修缮。

    我国南方本是多雨地区,贵州就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谚语。本是“天无三日晴”,如今却是“三季连旱”。大旱暴露了多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欠账”。这也启示我们,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灾害,更加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记者前不久在宁夏采访时了解到,当地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宁夏平原属于传统的漫灌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被誉为“塞上江南”。为应对日益突出的水源供需矛盾,宁夏尽管坐拥黄河灌溉之利,却在近年大力发展耐旱作物、节水农业,不断提高黄河水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为“黄河富宁夏”增添了新的内涵。

    在灾难尚未来临之时早做预备,虽然暂时增加了开支,但长远来看,却能在灾害发生时减少损失,是以较少的投入避免了较大的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要学会算大账、算长久账。

    应该说,“大考”之后,中国政府的反思值得称道,其一系列举措也昭示了这种长远的眼光。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中,学校建筑已将建设标准提高到“8级抗震、9度设防”;南方地区本少有冰雪灾害,但经历了2008年特大冰雪凝冻灾害后,重建电缆都安装了直流融冰装置;水资源丰富的贵州,已开始实施黔中水利枢纽等一批水利工程,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当前,旱灾仍在持续加重,灾情再次提示我们,切勿忘记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上做更加充分的准备,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可能的自然灾害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才能实现“有大灾而无大害”的目标。

 
 
 相关链接
· 民政部紧急部署西南旱灾区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 中国红十字会向云南旱灾灾区下拨60.3万元物资
· 旱灾致广西、四川、贵州等5省份5000多万人受灾
·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旱灾救助会商会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