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贵州麻山地区抗旱剪影:这个春天,他们如此灿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4月27日电(记者 周晓农、王新明)2010年春天,没有往常那样的春雨。

    石山相连的贵州麻山地区,本来就缺水。无雨,那些逢春就绿,长了若干年的灌木,也因为土薄根浅,成片成片地枯黄了。

    有水,才有滋润的生命。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找水调水送水,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一)

    点亮自制的蜡烛,将岩洞里炸下或凿下的泥石,装在一个盆子里,匍匐着推盆,一点一点推着往外运,堆到洞外。

    他67岁,在屋旁一侧的岩洞里,整整挖了4年,找水为了大家。

    老人叫袁禄民,罗甸县罗沙乡油海村村民。140米的洞,被他推进到200米。

    2月里的一天,他找到村支书马廷科说,我找到水了。村支书和村民一看,当时就惊呆了:“粗略一算,堆积在洞外和洞中被老人搬动的泥石竟达上千方。”

    通电、安潜水泵、拉上水管,水引入了老人家院坝中的水池。这口水池,容水10立方米,蓄满水,成为全村共用的水源。

    洞中放炮,把老人的耳朵震得有点聋。4月13日,记者在山村见到了这位老人,禁不住伸大拇指大声赞道:“了不起!”他搓着一双被泥石磨砺得很粗糙的手,答得如此朴实:“当初只想给自己的田找点水,大家都缺水,就大家用。”

    吃水不忘挖井人。村民们捐资要奖励老人,老人说什么也不要。

    有水不忘缺水人。根据村支书提议,一笔4500元的捐款,被用于资助志愿者为邻村送水。

(二)

    麻山地区雨量丰沛,但四季分布不匀,满山的岩缝,存不住水。几乎年年有旱。地上没有地下有,此处没有别处有。这次百年不遇的大旱,更是逼出了人们改变这种工程性缺水状况的精神。

    在罗沙乡罗路村,有一些年青人,主动掘地挖井找水,挖到第五个口时,发现了有水迹象。井所在的坡脚组,几十名村民出动了,出不了力的出钱,买来了滑轮、钢钎等挖井工具。接着,全村村民出动了,每天近百人,不分昼夜轮番上阵挖井。

    “全民掘水自救”。村民们在施工处拉起了一条标语。

    整整挖下去了40米,挖到了一条暗河。

    3月31日,轻轻合上电闸,通过一根从深井接到暗河的水管,水柱喷涌而出。全村4000多人饮水、5000多亩田地的灌溉,一下子就解决了。

(三)

    外出打工,抱财回家,哪怕在麻山的深部山区,到处都可见到农民挣钱后新建的农舍。一辈子奋斗,就看能不能建起一栋房子。实现了这个梦想的农民,还购买了汽车以及成批的摩托车,这次也成了运水送水的劲旅。

    外出打工挣钱,承载着山里青年人的梦想。可是,就有那么一些青年人,暂时不外出挣钱,加入了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队伍。

    “村民们用水问题不解决,我就不外出打工。”长顺县摆塘乡板沟村板沟组组长陈彬说。4月8日,当我们翻越几座只见田地不见绿的大山见到陈彬时,他正在指挥村民们,在村寨后的半山腰铺水管。

    这是一根从3公里外邻村岩洞引水的水管。寨里人畜要饮水,浇地要用水,还有一所小学也要用水,沉甸甸地压在他心里。从邻村引水,一呼百应。有10多个年青人,和陈彬一起留了下来,是这支以留守老人、妇女为主体的施工队中的骨干。陈彬说,干了个把月了,快接通了,首先接到学校,然后接到家家户户。

    “从春节回来,我就没走。外出打工挣钱,重要,但没这个重要。大家吃水的问题都解决了,再出去。”陈彬说。

(四)

    同处麻山地区,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快慢不同。紫云县大营乡三合村发展快,村支书谢兴荣和村民们,就把帮助其他村解决困难放在了心上。

    三合村地处紫云县大营乡大山深处。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谢兴荣早年外出打工,好不容易奋斗上了一个管理岗位,却放心不下乡亲,回来带领大家一起发展种植养殖业奔富。

    村民们从前居住在山上,饱受缺水之苦。收入增加后,谢兴荣组织村民搬到山下河边,集中建新村,新村建设正搞得热火朝天。大旱袭来,谢兴荣和村民们商量着干了两桩事:新村河边有水,集中育秧20多亩,提供给缺水育不了秧的其他村;村民们又集资,租车跑几十公里,为山里最缺水的村送去了40吨水。

(五)

    罗甸县董架乡东跃村,满目岩山裸露。

    春节前只有3个组缺水,到3月初,9个村民组的24个水源点都不再出水,饮用水的小水窖也干涸了。村里还有一所小学,要供水。

    村民们的“摇钱树”,金银花和花椒,虽然耐旱,这次也死了不少。

    村支书汪财发,一个带领村民治理石漠化的带头人,又带领村民向旱魔宣战。

    早些年,他带领村民修建的11.8公里环村公路,连通着最缺水的7个村民组,现在成了保障供水的生命线。大车去不了的地方,就用摩托车。一支由8名党员组成的服务队迅即组成,用摩托车专为行动不便群众送水。最困难的人家由汪支书直接送。

    山腰以下垒石抠土造出了块块梯田,一定要种上,不能让天不下雨逼死。汪支书请来了农技人员,指导村民,先用营养球育苞谷秧、再育水稻秧,抢抓农时。到4月12日,育下半个月的苞谷秧已是新绿点点,破土而出。

    他还不罢休,又向县人武部请战,组织民兵义务送水队,为周边村寨困难人家送水。

(六)

    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再次以他们的方式成为麻山抗旱带头人。

    长顺县中坝乡格丁村有一条河,天不下雨,水就浅了下去。村支书肖育亮又是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靠发展生猪富起来后,办起了砂厂和砖厂。

    大旱之中,他打起了筑坝留水的主意。低价供砂,组织400多村民筑坝,计划蓄水30万立方米,再引水灌田,发展蔬菜,同时缓解附近3个乡镇的用水难题。

    河边,村里已搭建起了蔬菜大棚,正在育白菜苗。肖支书说,以种两季算,每亩菜的净收入就有六七千元哩。

(七)

    麻山,贵州最贫困的地区,大旱中的山旮旯里,到处都有这样的普通人和他们的故事。

    这个春天,山间里的灌木虽然成片成片枯黄了,而海拔低处红艳艳的木棉花、海拔高处紫白色的楸树花,还有路边一丛丛洁白的火棘花,根深耐旱,依然竞相开放,更显灿烂,就像这些普通人和他们的故事,点亮着一个个山谷。

 
 
 相关链接
· 广西召开抗旱救灾会商分析会 工作重点转向防汛
· 广西抗旱任务依然繁重 仍有需送水人口51.99万
· 云南旱区:改造中低产田 增强抗旱保水能力
· 长江防总:2010年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 农业部要求:出重拳推进西南地区抗旱保春播工作
· 姜成康在云南省进行调研了解烟草抗旱保生产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