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从汶川到玉树: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力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黄毅、王雁霖)牢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伤痛,而是为了记住那些伤痛中迸发的坚强和伟大——

    从汶川到玉树,我们相距1000公里。

    场景如此相似:大地撕裂、残垣断壁、泪水不止;情境却又是如此熟悉:抗震救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13亿同胞内心深处又增添了新的“共同经历”和“集体记忆”。

    从汶川到玉树,地震相隔702天。

    同样的灾难、同样的悲痛,慌乱已然不再。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救灾和重建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因为见证了汶川的昨日和今天,我们对玉树的明天更多了一份自信和沉着。

    从汶川到玉树——强震袭来,从紧急救援到灾后重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线始终如一

    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一座与映秀仅一山之隔的小镇。

    两年前的5月12日,轰鸣阵阵,巨石直落。虹口乡瞬间沦为“孤岛”,这里与外界连接的唯一公路被震得支离破碎,几乎被乱石完全掩埋。为了传出灾情,四名勇士曾经翻越深山重走尘封数十年无人问津的小道。

    如今,虹口乡通往都江堰、彭州、蒲阳、龙池的四条大道让人很难想象当初的窘迫。当记者沿着平整的柏油路进入虹口乡,汽车如一叶轻舟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路旁的残垣断壁已化作一座座雅致的农家院落。

    变化,超乎想象。从一个个重生的剪影中,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画卷正在这块经历重创的四川灾区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一排排新建的农房安居着万千灾区群众,一所所漂亮学校传出朗朗书声,一幢幢崭新医院为广大农民解除病患,一条条道路通往山里山外,一个个产业基地蓬勃兴起……

    在汶川特大地震刚刚袭来时,有些人断言,灾区至少需要30年才能恢复到地震之前的水平,但两年的努力打破了这种断言,许多极重灾区无论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建设,交通通讯,环境生态都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我们至少比以前进步了20年。”望着如花园般的村落,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石光武如是说。

    700多个日夜过去了,科学重建让这里的一切已经发生了巨变。近两年中,中东部经济较发达的18个援建省市和地处西部的重庆市带着数百亿元资金和上千个项目,帮助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建起了众多基础设施,而且将发展理念、创新精神带到灾区。

    他们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文化,充分考虑生态、地质、环境等条件,科学制定重建规划;

    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居民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他们坚持统筹兼顾,把当前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推动区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建设精神家园相结合……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恢复,是提升式重建,其根本目的是要让灾区群众生活得更好。”明媚阳光下,顺着青川县委宣传部长马健手指着的秀美山川,记者几乎看不出两年前地震留下的痕迹。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中央创造性地部署了中东部省市对口援建工作。事实证明,这项举措符合我国实际,顺应党心民意,使重建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的目标。

    700多个日夜,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千里之外的青海玉树,会有着同样灿烂的明天——

    在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第二天就派人到四川学习重建经验,第七天省委省政府召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第十天提出灾害评估初步意见,灾后重建准备工作及时到位……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很快,有关玉树恢复重建的规划已出台的消息传来--

    用3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再用两年时间,把玉树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

    4月20日,青海省宣布了灾后重建工作部署,提出“实现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4月2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八次全体会议听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组工作方案汇报,对灾后重建任务时间表和重建的支持支援政策做了初步研究,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

    5月7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率领的青海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四川省什邡市、彭州市、都江堰市,详细考察灾后重建项目,学习汲取各地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

    ……

    有了“四川经验”,玉树人民就像吃了颗“定心丸”。目前,玉树州已陆续实施结古镇恢复重建城镇总体规划、玉树州恢复重建城镇体系总体规划、玉树地震灾区乡镇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精神;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留包袱--这就是玉树人民对灾后重建的承诺。

    从汶川到玉树——灾难中凝聚起更强的民族魂魄,经过地震洗礼的“汶川精神”不断升华

    “我们要感谢四川,感谢那段救灾的过程。”面对玉树灾区人民的感谢,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模范赵培峰却有着不同的心情。在这次玉树抗震救灾中,赵培峰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总共在当地成功搜救出6个幸存者、抢救30多个地震伤员、转移运送400多个伤员。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两年前那次抗震救灾的过程。”赵培峰告诉记者,两年前的5月12日,他身为北京市业余无线电应急保障救援队成员,和其他15名队员迅速组织起来奔向四川灾区。“但说实话,遗憾太多了。”

    由于缺乏经验,虽然他们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对自己救助群众的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回到北京后,他们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首先是添置设备,现在,他们不仅有先进的生命探测仪,也有高科技的破碎机械,还有必备的医疗救护设备、卫星电话、越野汽车、野外炊具等,而且通过网络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肠的志愿者有效整合在一起。

    “在玉树,志愿服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汶川地震中被称为最牛志愿者的陈岩4月14日前往玉树参与抢险,在结束任务后他感慨地说,现在,我们知道该干什么,知道志愿服务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大家资源可以共享,一起联动救援。”

    回望两年前感人的一幕幕,再想想刚刚过去的20多个不眠之夜,从汶川到玉树,人们深切地感受到——

    汶川地震的灾难也是一种财富,它让人性的光辉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社会的进步永续。

    5月初,当记者再次走进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汽新厂区基地,这里已是焕然一新。

    “5·12”特大地震后,不屈的东汽人“泰山压顶不弯腰”,震后第三天就参加招标会,震后第七天开始抢修设备,震后不到一个月恢复生产……2008年完成创纪录的108亿元产值。

    “只要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一点。”一幅悬挂于东汽主机二分厂装焊七班墙上的标语,道出了“马强班”的班组管理理念。

    两年前,马强班的老班长在地震中倒下,全班工友从废墟中站立起来,舞动着“工人先锋号”的旗帜,继续带头投身东汽的灾后重建大业。作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标杆班组”的装焊七班,总是用“加油马儿、加油七班、加油东汽”来鼓舞自己。

    灾后重建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修起楼房,铺平道路。当灾难渐渐远去,伤痛渐渐平复,人们认识到,必须担当起非常时期之非常责任——要重建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精神家园。

    着力于重建精神家园,更要激发植埋在血液深处的自强精神!

    两年来,四川省把对口援建兄弟省市勇于争先的意识、尊重科学的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灾区干部群众感恩思报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情谊相融、血脉相通的感恩文化,并升华为多方联动的奋进精神。

    如今,灾后重建村民聚居点的歌舞表演,农家新村土堆旁的坝坝电影,一张张笑脸,一个个画面生动地告诉世人,在救灾、重建之中,坚忍不拔的力量成为支撑,奋斗自强的精神没有“缺位”!

    两年来,汶川的重建不啻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带给玉树人民一个极好的启示。

    “汶川地震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但电视上看到重建,他们的生活渐渐好转;玉树地震后全国这么多人们帮助我们,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好。”23岁的藏族姑娘所昂永措说。

    走进玉树县结古镇,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树枝已经开始绽放嫩芽。这个唐蕃古道上贸易重镇的人们重拾起经商的传统,在街道两边的顶顶帐篷里重新做起了生意;在新寨村,挖掘机正在一铲一铲地清理倒塌的温室废墟,二十几个农牧民手拿铁锹和镐头在废墟上挥汗如雨……

    经历了地震磨难的玉树人走向田间地头,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

    从汶川到玉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再次彰显,“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增添了新的科学内涵

    “这简直是个奇迹!”玉树震后第5天,一声啼哭打破了宁静。

    经历了玉树大地震,还险遭两次生命危险的小生命顺利降生成都。爸爸嘎登给她取名戎珍,与蓉城谐音,也寓意着感恩解放军。

    在玉树,在汶川,是什么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以人为本理念,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有了这些,才有了玉树大救援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一个个生命奇迹。

    回首两年前,一幕幕竟是如此相似——

    一双双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之手使得救援工作及时迅捷、有条不紊地展开,包括解放军、公安、消防、医疗机构以及民间力量在内的近两万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在震区救灾第一线。

    一个个废墟下的全力挖掘,逐村逐户的拉网式搜救,把生的希望送给那些一息尚存的被埋同胞;重伤群众的转移救治,医疗防疫的高效开展,让那些遭受地震残害的生命得到悉心呵护。

    一笔笔爱心捐款不断汇集,全国社会各界纷纷献出爱心,“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热流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涌动着。

    第一时间的应急救援机制启动,迅速周密的抗震救灾部署,更加及时高效的生命救治,更加细致周到的受灾群众安置……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力量所在。

    玉树地震,让我们再一次检验了汶川地震之后700多个日夜的收获,制度上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背后,许多闪光之处将在时间的沉淀中显示出越来越珍贵的价值。

    ——开放理念进一步展现。中国政府准确、及时、公开、透明披露信息,几乎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包括境外记者在内的数百名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灾区不受限制进行采访。同时,坚持公开透明,主动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

    ——法制观念进一步深入。汶川大地震后,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在2008年12月获得通过,条文由48条增加到93条,玉树抗震救灾有了更为健全的法律保障。

    人们有理由相信,玉树一定会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四川一样,崛起危难,涅槃重生。

    几顶迷彩大帐篷里,玉树州职业学校的高三学生们已经复课。每个帐篷里,都整齐地摆放着兰州军区捐赠的蓝色塑料课桌椅。

    高三(3)班的帐篷教室里,汉族女老师罗娜在黑板上庄重地写下了“民族振兴”四个大字。

    “虽然大地震夺走了你们同学、父母、朋友的生命,但是玉树美好的一切都不会变!玉树的振兴靠你们,民族的振兴靠你们!”

    帐篷教室里,昂江加措同学在印着卡通图案的口罩背面,默默地用黑笔写下“玉树加油”四个大字。他们坚信,“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而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汶川,今非昔比的景象令人感到震撼。

    当记者途经汶川县城的穗威大桥时,眼前为之一亮——一排排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充满现代气息,又弥漫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被绿树围绕着的避灾广场,芳草萋萋,透露着和谐安详;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显现出逐渐恢复的繁荣景象……曾经的汶川,满目疮痍;现在的汶川,已然新生。

    回首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岁月的史册里书写着一路的风雨洗礼,一路的艰苦卓绝,一路的昂首奋进!

    “5·12”的伤痛逐渐抚平,新家园建设日新月异。没人怀疑,同舟共济、多难兴邦的中国力量一定会让一个更好更美的新玉树在废墟上崛起。 

 
 
 相关链接
· 陕西省汉中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 香港原创赈灾绘本为儿童讲述地震灾区重建故事
· 1+1心联行动继续关注汶川地震灾区灾后心理重建
· 汶川地震两周年新华国际时评:人间有爱 生生不息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