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黑龙江鸡西:50万亩水田采用新式育苗促水稻增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2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哈尔滨5月25日电(记者 王春雨、王海洋)今年以来,黑龙江降水量大,回暖晚,对于水稻种植而言,环境恶劣。但记者在黑龙江鸡西市的密山、虎林采访发现,当地干部、农民对今年水稻丰产满怀信心。原因在于,近年来,他们自主创新了“水稻隔寒育壮苗”新技术。

    5月18日,鸡西密山市大雨淋漓,道路两旁沟满壕平。鸡西密山市兴凯镇平原村村民宋长彬带记者来到他家的育苗大棚中。他拔起一株水稻秧苗向记者介绍说,采用这项技术可使水稻秧苗在移栽前就有2-3个蘖,如果不采用这项技术,育苗移栽前一个蘖也没有。同时,这种育苗方式使秧苗的根系更发达,返青时间也能从一周缩短至3天甚至更短。“苗壮七成粮”,苗育好了,收成自然有了保障。

    据密山市农委农艺师滕范奎介绍,“隔寒育壮苗”简单说就是,在距地面25-30厘米处填充一层稻壳或苯板,隔绝春天地下冻土解冻时所释放的寒气,从而增加地温,改善水稻秧苗的生长环境。

    鸡西市裴德镇的金长浩种植水稻几千亩,采用的就是隔寒育壮苗技术。他带记者参观了他家颇为壮观的育苗大棚。金长浩告诉记者,去年不仅自己家采用了这项技术,有些附近农民看到他家苗壮,也从他家购买了不少。

    5月19日,记者在采访途中遇到了鸡西虎林市宝东镇凉水泉村村民于福贵。他告诉记者,他种有水田50亩,2009年试用了20亩,每亩增产了近300斤,今年50亩水田全部采用这一技术。当记者问起他对今年收成的预期时,于福贵嘿嘿一笑说,增产当然没问题。

    据了解,隔寒育壮苗技术是由当地稻农自己摸索,后经当地农业部门试验、总结出的一套便于操作的水稻育苗技术。他们将这项技术概括为“50字口诀”:标准钢架棚,苗床秋季做;隔寒增地温,地槽填稻壳;提高棚室温,覆盖三层膜;精选晚熟种,适时超早播;延长生产期,增产三成多。其核心是“隔寒增地温”。

    当地技术人员介绍,采用这项技术,一是延长了水稻生育期。鸡西市地跨黑龙江二、三、四积温带,属于高寒地区,年活动积温2550℃,水稻生育期为130天左右,亩产始终在1000斤左右。使用水稻隔寒育壮苗技术,可增加积温100-150℃,可适地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并延长水稻生育期近10天。二是促进了寒地水稻种植品种更新。宋长彬说:“我家今年种了‘东农426’,这是黑龙江第一积温带才能种植的品种,但由于用了这种技术,我们这虽属黑龙江第二积温带下限,也能种植。”

    这项技术使粮食产量和稻农种植收益显著提高。鸡西地区普通育苗的水稻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而使用该项技术,平均亩产可达到1300斤。据虎林市农委会副主任刘小刚介绍,采用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技术,投入少,比较效益高。该项技术在大棚水稻育苗基础上,每亩育苗地新增投入60元(增加稻壳或苯板等防寒物费用和人工费用),亩增纯收益约300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鸡西市近年来大面积推广隔寒育壮苗技术。鸡西市农委主任周春雁说,鸡西市222万亩水田,目前已有50万亩使用了这一育苗技术,预计可增收粮食1.5亿斤。如果222万亩水稻全部采用隔寒育壮苗技术,预计可增加水稻产量6亿多斤。

 
 
 相关链接
·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减产木材可装满2000列火车
· 黑龙江庆安客车坠河事故初步判断为一起责任事故
· 黑龙江垦区全面完成春播 预计粮食总产350亿斤
· 交通运输部:全力抢救黑龙江呼兰河渡口落水人员
· 黑龙江实施“大项目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 黑龙江发展燃汽轮机产业 研发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