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外援60年:中国帮助喀麦隆人喝上清洁饮用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中国帮助喀麦隆人喝上清洁饮用水

    新华社雅温得7月19日电(记者 刘芳)最近一个多月,中部非洲国家喀麦隆经济首都杜阿拉的居民惊喜地发现,三天两头停水的现象不再出现,早晚用水高峰时间拧开水龙头,水流汩汩而出,深夜接水留供次日的麻烦事已成为过去。当地媒体的连续报道让喀麦隆人知道,这全部得益于中国人实施的供水工程。

    6月25日,杜阿拉供水工程举行一期竣工暨二期开工剪彩仪式,活动过程中的画面被喀麦隆各大电视台多次重播。在喀多名部长、滨海大区各级地方官员及众多民众的目光注视下,喀麦隆能源与水资源部长通迪奥代表政府为项目承建方代表、中地海外建设集团喀麦隆公司经理肖新生等四人颁发喀麦隆骑士勋章,以表彰中方为项目实施做出的贡献。

    喀方人员在中国驻喀麦隆大使薛金维陪同下参观水厂,跟随报道的电视镜头将供水工程种种现代化设施展示给喀麦隆全国观众:黄浊的河水,从河边泵站取上来,输送到达静态混合器,多次絮凝、反应沉淀、过滤,再加入消毒剂,最后涌入清水池。就是这里的水,再走20多公里的管道,沿途加压经过两个水塔,最终进入杜阿拉城区的千家万户,全过程都是自动化控制。

    接下来几天,《喀麦隆论坛报》在报道中反复提及“杜阿拉人迎来新时代”,“‘缺水’、‘限量供水’之类的词汇永远留在故纸堆”,“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110亿非郎(约合1.71亿元人民币)贷款”,“感谢中地海外建设公司的施工”,“感谢中喀两国政府兑现承诺”,“让我们欢庆这个水的节日”……

    新闻报道如此隆重喜悦,因为杜阿拉人民终于看到摆脱缺水之苦的希望。杜阿拉拥有近300万常住人口,是喀麦隆第一大城市,也是最主要的港口和交通枢纽,经济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由于海水倒侵严重及生活污水渗入等问题,杜阿拉生活用水长期存在极大困难,全市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能用上自来水,且水质很差。由于缺水和饮水不净,杜阿拉每年因霍乱致死二三百人,民众不满情绪激增,饮水问题逐渐演化成社会和政治问题。

    2005年,中喀两国政府第六次经贸混委会在雅温得召开期间,喀麦隆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帮助尽快启动杜阿拉城市供水项目,解决经济首都因严重缺水造成的社会问题。如今,该项目一期竣工,杜阿拉日供水量从10.5万立方米增至18万立方米,增幅近80%。已经开工的二期工程将使该市日供水能力再上新台阶,达到28万立方米,彻底解决杜阿拉市饮用水供应问题。

    早在3月份,《喀麦隆论坛报》就刊登广告宣告杜阿拉城市供水项目一期竣工,用多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全面介绍了阿亚窦水厂设施,广告标题特别醒目:“不到两年时间,一座现代化水处理厂交付使用”。

    阿亚窦居民记得,中国人的供水工程正式开工是2008年6月1日。多个工地上均有日班和夜班两个团队轮流作业,中国员工近百名。截至去年8月底,现场施工就已全部完毕,水厂进入调试期。今年5月底,水厂开始供水。在水厂门口摆摊的当地商贩看到记者就喊“你好,中国人”,谈起施工过程,他们马上竖起大拇指:“中国人活干得漂亮!中国人白天干活,晚上也干活!平时干活,节假日也干活!”

    喀麦隆自来水公司去年9月提交的工程竣工报告写道:“中地海外建设集团派出了高水平、多学科的工程技术团队,工种、设备和配套齐全,还在工地上设立工程实验室,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试验,从根本上保证了工程质量。外管线施工遭遇三处长500米、深6米的沼泽地,施工方用优良土换填腐蚀性土,管道埋设过程中遭遇垃圾填埋地段,施工方也将垃圾全部清理并换填优良土……与中地海外建设公司的良好合作进一步证实,中国的规范和标准适用于喀麦隆供水和工程领域,中国的相关设备和产品适用于喀麦隆的特殊自然条件。”

    喀麦隆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姆库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杜阿拉供水工程是“喀麦隆与中国友好合作的又一硕果”,有助于显著改善杜阿拉乃至整个喀麦隆的人民生活条件。他特别感谢中国政府对喀麦隆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极力赞扬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造福喀麦隆人民所付出的努力。

    肖新生在受勋之后保持着一贯的实干风格。他说:“杜阿拉供水是个民心工程,体现了中非合作注重非洲人民实际利益的精神。从项目一开始,公司就特别注重质量和工期,一心把这个项目做成体现中国企业技术和水平的亮点工程。现在二期即将开始,喀方对此也充满期待,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将继续全力以赴,争取更上一层楼。”

中国援助为走出战乱的刚果(金)带来新变化

    新华社金沙萨7月19日电(记者 舒适)“走在今天的金沙萨,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印象中的首都,现代化的道路和广场让我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中国的公司为我们修建的,我们对中国的感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站在新建成的6月30日广场,刚果(金)自来水公司工人艾伯特·马扬巴高兴地说。在他身后,现代化的音乐喷泉伴随着刚果(金)民族音乐,不停地变换着造型。

    这座由中国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承建的广场如今已成为金沙萨市民为数不多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不管白天或傍晚,上万平方米的广场上总是站满了人。人们在这里玩耍、拍照,广场中央的喷泉和雕塑让幸福和快乐又重新写在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刚果(金)人民的脸上。

    6月30日广场只是中国和刚果(金)两国间合作的一个缩影,如今刚果(金)全国无论是在学校、医院,还是在道路、水电站,大部分重大工程现场都能看到中国人参与建设的身影。从扎伊尔时期开始,中国就一直向刚果(金)提供无私的经济援助,并在多个方面展开互惠合作,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刚果(金)政府发言人、新闻部长朗贝尔·芒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刚果(金)政府对与中国的合作非常满意,双方合作使刚果(金)人民受益颇多。他同时强调,中刚合作源远流长,目前该国最大的体育场和议会所在地人民宫就是中国在扎伊尔时期援建的,代表着中刚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

    芒德还对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刚维和行动表示赞赏。他说:“中国在刚果(金)的维和工兵和医疗分队工作认真负责,效率很高,为联合国特派团和刚果(金)政府军维持刚东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

    刚果(金)发行量最大的《潜力报》资深记者奥利维耶·迪奥索说,中国在刚果(金)的援助给刚果(金)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工程都已经成为样板工程。中国带给刚果(金)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援助和建设,更是一种无形的勤劳工作的精神,大多数刚果(金)人民都希望中国企业能参与到更多的建设中来。

    金沙萨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研究专家菲利普·比约亚对中国在刚果(金)的援建项目也表示高度赞赏。他说:“1973年,中国向当时的刚果(金)提供了可以用本国货币还款的长期优惠贷款,这是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做过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和刚果(金)合作的诚意。”

    比约亚说,2007年中国为刚果(金)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是刚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医院,被当地居民视为“中国兄弟赠送的珍宝”。同时,中国还向刚果(金)恢复派遣援外医疗队和农业专家组,帮助当地居民摆脱疾病和饥饿的困扰,这一切援助都是从刚果(金)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让刚果(金)人民觉得中国人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对于将来,中国驻刚果(金)大使吴泽献表示,中国将继续向刚果(金)提供必要的援助,并积极推进中刚友好合作,为刚刚走出战乱阴影的刚果(金)国家重建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国援助——肯尼亚经济发展与振兴的助推器

    新华社内罗毕7月19日电(记者 王雅楠)自肯尼亚1963年独立以来,肯中两国关系一直发展良好,中国对肯援助也日益增多,援助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改善、教育培训、信息通信技术升级等多领域。

    肯尼亚经济分析人士表示,中国长期以来平等、透明、互利的对肯援助已经成为肯尼亚经济发展与振兴的关键助推器。

    援助培训双并重

    根据肯尼亚财政部的统计,中国对肯援助项目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在建项目包括公路、医院、大学、地热及石油井钻探、城乡网络等。

    肯尼亚经济分析专家罗伯特·肖说,中国对肯援助最早由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该领域的完善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东非的门户国家,肯尼亚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的形成也将间接推动整个区域吸引外资的能力。

    肖举例说,今年4月份中国无偿援建的肯尼亚甘塞公路新建及修复项目开工。工程完工后将有助于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打破经济发展的地理屏障。

    除基础设施援助外,中国还注重帮助肯尼亚提高自主发展能力。肯尼亚面临严重的医生短缺问题,在中肯经济合作框架下,中国已帮助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了首家医学院实习医院,并每年给予莫伊大学医学院10个奖学金名额,定期向该医学院输送中国医学人才进行培训和课题交流。此外,中国还在肯尼亚开设了数届护士和助产士研究生课程培训项目。

    此外,中国华为公司设立的肯尼亚东非培训中心先后吸收学员近3000名。这些学员经过培训,目前已成为电信行业的骨干。

    肯尼亚外交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认为,中国对包括肯尼亚在内的广大非洲国家的援助一直以来以“输血”、“造血”并重为典范,显示出南南合作的平等性、互惠性,“非洲国家自我发展潜力巨大,发展资源丰富,最需要的是潜力开发、人才培养,帮助非洲国家掌握发展能力才是帮助它们最终摆脱贫困的明智之举”。

    投资贸易是亮点

    除资金及项目援助外,加大对肯贸易和投资已成为中国帮助肯尼亚实现全面发展的“软性”援助方式。自1963年中肯建交以来,中肯双边贸易发展迅速。随着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两国贸易额快速增长,从1993年的5113万美元激增到2008年的12.51亿美元。中肯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非贸易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在促进贸易平衡的原则下,中国还特别设立中肯贸易基金,鼓励中国进口企业吸纳咖啡、茶叶、花种、剑麻等肯尼亚主要出口产品,鼓励肯尼亚加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走进中国市场。

    东南非贸易信息与协商协会肯尼亚办公室负责人奥多尔·翁温说,对外贸易在肯尼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中国多年来对肯尼亚出口的优惠和鼓励是肯经济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持。

    在投资方面,肯尼亚贸易部的数据显示,在肯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已由2001年的40余家增长到200余家,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肯尼亚先令(1美元约合81.7肯尼亚先令)。

    翁温说,中国长期以来并未把肯尼亚简单定位为援助资金的接收者,而是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推动、帮助肯尼亚积极参与到双边互惠合作中。他表示,今年正值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周年,东非共同市场也于本月1日正式启动,肯中双方都站在进一步拓宽贸易投资领域的新平台上,“从这点来说,肯中愈加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不仅将造福两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肯尼亚贸易发展研究专家吉钦加·恩迪兰古表示,中国在肯尼亚经济发展和振兴中起到了关键、战略性的作用。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的援助力度也未曾减弱,是帮助肯尼亚顺利摆脱危机的有力支持。

    他同时强调,肯尼亚希望与中国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新农业技术研发、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肯尼亚还希望借助肯中经贸协会的优势,帮助肯尼亚企业更好地了解中国、打开更广阔的中国市场。

津巴布韦对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寄予厚望

    新华社哈拉雷7月19日电(记者 李努尔)中国政府援建的津巴布韦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可望年内投入运行。津巴布韦官员和当地农业专家都对示范中心寄予厚望,认为在它的帮助下,津巴布韦有望很快重新成为“南部非洲粮仓”。

    津巴布韦曾经是一个农业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但近十多年来,由于遭到西方国家制裁,农业发展严重受阻,国民生计的主要来源受到严重威胁。为帮助津巴布韦摆脱困境,中国从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便与津巴布韦在农业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并取得可喜成果。中方在过去四年里向津巴布韦提供了2.6亿美元贷款用于发展农业,出口大量化肥以及拖拉机等大型农具和灌溉设备,并先后提供7000吨粮食援助。另外,中国每年还从津巴布韦进口上亿美元烟草。这些贷款和援助大大促进了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缓解了该国经济危机。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津巴布韦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在津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使津巴布韦人民引进和掌握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津巴布韦培养出优秀的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津巴布韦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于2009年10月在津首都哈拉雷市郊的圭比农学院正式破土动工,项目总投资600万美元,建成后将拥有集办公、多媒体培训于一体的办公大楼和80多公顷试验田。

    津巴布韦农业、机械与灌溉部长约瑟夫·马德19日在视察示范中心施工现场时说,示范中心将给津巴布韦农业发展带来一场革命,其影响不可估量。“我国以及南部非洲的一些国家可以直接在非洲大陆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培训,而不是派少数人到中国去学习。示范中心将向我们展示中国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津巴布韦人民会大大受益于这个项目的建设,”他说。

    陪同马德视察的中国驻津大使馆经商处参赞胡明说,这个项目是中津两国友好关系的又一个具体体现,它将为津巴布韦实现其灌溉计划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国政府选派到津巴布韦的10名农业科学家均是滴灌系统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帮助津巴布韦建立起自己现代化的灌溉基础设施。

    据了解,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成后,津巴布韦方面也将挑选一批高级农业技术专家与中方人员共同管理该中心的运行,首批招收120名当地农民进行培训。中方还将为中心提供适合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设备,包括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加工设备。

    当地农业专家表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对津巴布韦促进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消除贫困均具有极其重要的长远意义。各地农民将通过在示范中心参与农业试验活动,把先进的技术带到全国,预计将有3000多名学生在示范中心亲身体验先进技术的应用。

    专家还就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其中包括示范中心与当地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通过示范中心在津巴布韦积极推广高产作物以及农业科技人员相互交流等。

    津巴布韦大豆特别工作小组组长、津巴布韦大学土壤学教授穆佩佩雷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必须要与当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携起手来,共同开展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农业科研项目,积极推广高产作物,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他还说,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工作目标应当首先面向那些农业科技带头人和决策人,示范中心还须制定出从种植、加工、收益到寻找市场的一套完整方案。

    当地一家棉花公司的市场经理塔腾达也表示,希望示范中心的中国专家与当地棉花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引进和推出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他说,津巴布韦棉花产量在雨水充足的情况下也只有每公顷600公斤,如果能够引进转基因高产品种,则可达到每公顷2000公斤到3000公斤。

    津巴布韦农场主协会执行董事扎卡利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希望示范中心的中国专家能积极参与到当地棉花生产和销售活动中来,不但传授先进技术,还能促进中国加大资金投入和棉花进口力度,这样才能帮助当地棉花行业走出困境。

中国外援60年:对外援助之花在国际合作中绽放

    坦赞铁路——中国对外援助史上永远的丰碑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7月18日电(记者郭春菊)许多中国人最早知道遥远非洲大陆的坦桑尼亚,是从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开始的。这条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的铁路,是中国人民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支援南部非洲解放的紧要关头,伸出援助之手铸就的一条发展之路。它自1976年7月全线建成后,就成为坦赞经济发展的命脉,树立了中非人民友谊的丰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坦赞两国多次向西方国家提出援建坦赞铁路的要求,却屡遭拒绝。当时,中国自身经济也亟待发展,但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老一代领导人毅然决定克服自身面临的困难,拿出巨资援建坦赞铁路。>>>>详细阅读

    中、坦、赞三国工人一起劳动(资料照片)。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与尼雷尔总统会谈时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帮助修建一条由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铁路。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在修建坦赞铁路过程中,中国共有60余人长眠在了坦赞大地上。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坦赞铁路于1975年10月试办运营,1976年5月完成了全线工程收尾和设备安装配套等工作。“钢铁斑马”终于驰骋在千里莽原上。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坦赞铁路是“我们与中国友谊和团结的纪念碑。”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央省的卡皮里姆博希,与赞比亚原有铁路接轨,全长1860.5公里,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大干线,极大地改善了坦、赞两国的交通运输状况。新华社发

    铸就中非友谊的丰碑—— 记建设中的非盟会议中心

    1月27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工人在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非盟)会议中心项目工地施工。由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选址于2008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进展到第七层,预计将在2011年年底建成竣工。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7月18日电(记者梁尚刚)在有非洲“政治首都”之称的高原之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座地标性的建筑矗立在城市中心地带,它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几乎所有当地人都知道它的名称,几乎所有到访的非洲国家官员都会来此参观,非盟官员和非洲人民更是把它称作象征中非友谊的丰碑。这就是中国政府援建的、正在施工中的非盟会议中心。

    长期以来,非盟一直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会议中心,从而结束借用其他组织会议中心召开首脑会议的历史。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宣布中国政府将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在经过设计和施工招标等程序后,工程于2009年6月16日正式破土动工,预计于2011年年底竣工,这一项目是继坦赞铁路后中国对非洲最大的援建项目。>>>>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中国外援60年:对外援助之花在国际合作中绽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