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七夕节"已有2000多年 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8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七夕节”已有2000多年
历史民俗专家: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8月16日是中国的七夕节。民俗专家表示,中国的“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

    据民俗专家介绍,源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七夕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比起源于公元270年古罗马、西方国家每年2月14日过的情人节早得多。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告诉记者,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这一天,女人们都会祈求自己的真挚爱情,于是就相应诞生了一些关于女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习俗。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

    民俗专家表示,和洋节相比,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七夕夜璀璨银河鹊桥相会 望星空寻觅“牛郎”与“织女”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 蔡玉高)又是一年七夕夜,璀璨银河,“牛郎”“织女”再相会。16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这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也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那么,如何在夜空中寻找留下千古佳话的牛郎星、织女星呢?

    天文专家介绍,是日,如果天气晴好,可找一处不受城镇灯光影响的地方,最好是在天黑后两小时左右,仰望星空。时下正值初秋时节,晚间9时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

    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的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传说中是牛郎挑着一对儿女。

    天文专家表示,牛郎与织女是民间叫法,在天文学上牛郎的中文名为河鼓二,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一颗亮星。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以织女星为航海的导航标志之一。

    根据现代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和织女这对有情人相距16光年(1光年约等于10万亿公里),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提醒说,如果当天天公不作美,那么,公众也不要感到遗憾,因为,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是相对恒定的,“七夕之夜”也不例外,二者彼此的距离不会在这夜缩至最小,因此,在今年十月份之前,只要天气晴朗,在灿烂的星空仍可寻觅到二者的踪影。

七夕节:我国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表现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民俗专家说,七夕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又称“女儿节”“女节”“姑娘节”。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女子的专有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牛郎织女作为一对“鹊桥相会”的恋人,千百年来,在他们身上演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代代人们的心灵。因此,七夕节也是千千万万女儿、姑娘寄托爱情梦想、渴望与情人相聚的节日,因此,也叫“女儿节”“姑娘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子会在七夕当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

    民俗专家表示,不论是乞求心灵手巧,还是乞求美满婚姻,表现了一种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给这个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增添了无限的阴柔之美。

民俗专家:“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8月16日是农历七月初七,那么,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民俗专家表示,古人选择七月初七绝非偶然,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此外,“七夕”还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民俗专家表示,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吉祥、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使中国的数字民俗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作为传统节日的七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日七夕:最浪漫传统节日 趣味风俗知多少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16日是七夕节。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佳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在山东济南等地区,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在浙江绍兴一些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为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

“七夕”别忘吃“巧食” 各地“巧食”花样多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16日是七夕节。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七夕节这一天要吃“巧食”。

    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各地风俗一般都要吃“巧食”。在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这一天晚上要在庭院内陈列“巧果”和各种瓜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然后入油炸至金黄即成。人们一边吃巧果一边仰望星空,祈盼自己变得心灵手巧。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是多种多样,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草,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她们还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有的地方,七月初一开始泡巧菜、做巧工,将豆、麦盛放在有水的盘子上长成芽,初七这天做成巧芽汤食用。

    民俗专家表示,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说,“七夕节”应称“中国爱情节”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16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机喊出“中国情人节”的口号纷纷促销。但民俗专家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如果非要给一个什么称呼的话,我觉得应该称它为“中国爱情节”。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来华表示,称“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七夕节的含义还包含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

    民俗专家指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活着的文化”,它们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因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国人在对待七夕节时,没有必要将其与西方的情人节简单类比,而应学会在这个节日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基因,以便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传统节日多“重日” 古人意在“天人相通”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 蔡玉高)1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同七夕节一样,我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是“重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王思潮说,农历七月七是“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日子,民间过“乞巧节”;和七夕节一样,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半数以上是“重日”。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举行各种喜庆活动;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重五”,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食粽子;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人们登高、赏菊。除这些主要的传统节日外,我国还有一些传统节日为“重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王思潮介绍,遍观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它以农历为背景,以重日为主要节日,再加上后起的某些佛教节日(如浴佛、中元、腊八等)及其他零散节日(如上元、中秋)。

    天文专家表示,虽然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的起源,但其中很多为“重日”这个事实与中华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长此以往便演化出了许多“重日”节令。

牛郎织女鹊桥会 古来诗词吟咏多

    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周润健)8月16日是七夕节,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仅《全唐诗》和《宋全词》中,带有“七夕”“乞巧”二字的诗词就有146首,古往今来让人感受着七夕节的独特魅力。

    有关七夕的诗歌从汉代到清代,无以计数。较早记录的有相传为东汉末年文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唐代七夕节诗歌蔚为大观。唐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着重动作描写,将七夕女子嬉戏的欢欣和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神往刻画得栩栩如生。

    七夕诗歌中最著名的当属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尤其是这首词别有意境,众人大多慨叹牛郎织女相见太难,而它却反其意认为坚贞的爱情不在于耳鬓厮磨,令人拍案叫绝。

    千百年来,这些诗篇为七夕节增添了无限光彩,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七夕的独特魅力。

 
 
 相关链接
· “七夕”佳节 趣味风俗知多少
· 民俗专家:“七夕乞巧”古时有四种方法
· 天文专家:七夕夜别忘了寻找“牛郎”与“织女”
· 16日七夕:最具浪漫色彩节日 别忘乞巧和拜月
· 安全提醒:别让“软件流感”病毒挡住七夕甜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