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全面丰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张汨汨)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作物航天工程育种在基础研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发展等方面获得全面丰收,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累计超过100个,创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2006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从“实践八号”搭载的植物材料后代中已筛选培育出380余份可遗传的育种新资源,航天诱变的作用机理、筛选鉴定等关键技术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已形成技术发明专利29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6项。航天工程育种研究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介绍,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花生、番茄、辣椒、茄子、芝麻、苜蓿等多种作物上,培育出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新组合72个,其中12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使中国航天诱变作物新品种的总数首次突破100个。仅近4年以来,全国航天作物新品种累计示范应用面积超过3500万亩,增产粮棉油12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9亿元。

    刘录祥认为,航天工程育种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中国航天工程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全国已经建立相当规模的航天工程育种技术试验基地和新品种产业化示范基地58个,这将成为促进我国航天工程育种产业升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科技支撑。

60多种太空作物“下凡” 中国航天工程育种迈向产业化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徐壮志)从大个头的青椒到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从高产的水稻到长绒的棉花……记者从16日在京召开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获悉,随着60多种经过国家和省级鉴定的太空作物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航天工程育种的产业化已拉开帷幕。

    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联合主办的这次论坛,旨在“以航天搭载技术为手段,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

    1987年8月5日,中国首次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的太空搭载试验,之后20多年中,中国先后20余次利用返回式卫星与神舟飞船进行了作物种子与微生物菌种的搭载飞行试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说,迄今为止,他们共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获得了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并已大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我们在甘肃和周边地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区145处,已示范推广到了全国25个省区,有些品种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主栽品种,例如航椒4号已经成为新疆等地制干辣椒的主栽品种,干椒亩产量达500公斤以上,增产增收达30%以上。”承担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运营的甘肃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文生说,几年来,基地对航天新品种的产业化做了大量工作,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至2009年12月,仅基地育成的蔬菜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就达96万亩。”

    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宇宙粒子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特殊的环境,诱导种子基因发生突变,使植物产生可以遗传的独特性状。通过航天育种,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培育出突破性的优良品种,普遍具有早熟、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在论坛上表示,在未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航天工程育种具有适应我国国情的极大推广价值,应加快其产业化推广步伐。

 
 
 相关链接
· 茄子像南瓜 甜椒大如梨 航天育种助推农业上台阶
· 由航天育种卫星搭载遨游太空的航展会会旗抵珠海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