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经验与中国贡献——写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验与中国贡献——写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

 

    这是两个孩子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东富乡东升村的玉米堆上玩耍(2008年9月30日摄)。2004年至2009年,中国粮食生产在经历众多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依旧实现了产量连续6年保持增长。这一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中央指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好政策,靠的是各地各部门稳粮增收的有力措施以及广大农民在中央政策鼓励下种粮积极性的持续升温。连续6年粮食增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粮食自给战略结出的硕果。60年的粮食发展之路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今天,作为一个正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坚持粮食自给战略,粮食自给率高达95%,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中央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加之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在充分尊重亿万农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孙英威、董峻)目前全国大面积的秋粮收获工作已近尾声。每年的这最后一季收成,将决定当年全国的粮食是否丰收。令人高兴的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表示,秋粮产量有望获得较好收成。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这个好消息让人振奋。

    连年丰收的粮食在供给13亿中国人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消除饥饿贡献着力量。从粮食受援国到捐赠国,中国用自己的行动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赏。

    成功养活世界五分之一人口

    “今年小麦收得晚,玉米种得紧,刚开始的时候长得也不好。”河北赵县南白庄农民商贞国,家里的12亩地现在全种了玉米。之前地里的一茬小麦,由于收割时间晚了一个星期,加上光照比往年少,对后面的玉米种植造成了影响。

    “县里的农技员说,多施一遍钾肥能让玉米秆更直,风吹不倒。后期的管理跟上了,即便天公不作美,也影响不了产量。果然收成不错。”商贞国望着自家院子里刚刚收获下来的一堆堆玉米,喜滋滋地说。

    从2004年到2009年,中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粮食增产,打破了粮食生产上三四年一个波动周期的“增增减减”规律。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手减免农业税收、一手直接补贴农民等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当年增产粮食775亿斤,成为中国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那一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记忆犹新。

 

    这是福建省建阳市溪源村种粮大户许建元在粮食收购点领到3000元卖粮款(2009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到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从2004年起,国家还连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为中国粮价应对国际波动竖起了一堵坚实的“防火墙”。

    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央政府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对中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中国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增加,产量连年增长。200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6.35亿亩,比2003年增加1.44亿亩;粮食总产10616亿斤,比2003年增加2002亿斤。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为全球消除饥饿努力树立典范

    “中国的成就让其他国家在战胜饥饿方面充满了信心,鼓舞效果非常明显。”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韦安夏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以前是忍受饥饿的国家,但现在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中国不仅是我们的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典型。”

    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70个援助项目,累计向中国提供了400万吨粮食,3000万人从中受益。

    而从2005年那一年末开始,经商中国政府同意,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不再向中国提供新的无偿粮食援助。甚至,中国在停止接受援助的当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少数创始成员国之一,中国还积极履行成员国义务,广泛参与和支持配合粮农组织的各项活动,向粮农组织交纳的会费不断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每年300多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万美元。2008年9月,中国宣布向粮农组织捐款3000万美元成立信托基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据农业部有关人士介绍,实施“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是中国与粮农组织之间的重要合作形式。该合作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员的方式,帮助当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从1996年至2010年8月底,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及加勒比地区23个国家派遣了800多名农业援外人员,涉及种植、畜牧、水产、水利、园艺等多个领域。“南南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

    自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办以来,通过双边渠道对非提供农业援助,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部与商务部强化沟通协调,制订工作方案,在赞比亚、贝宁等14个非洲国家完成了农业示范中心的可行性考察、国内调研、专业设计考察和实施方案评审等工作。目前,14个示范中心已全部开工,其中已有一个示范中心竣工。

    中国经验昭示新“粮食安全观”

    依靠自身力量稳定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中国已经用自己的探索告诉世界,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是如何实现并保持的。

    不管多丰富的资源,如果拿13亿人来平均的话,都会显得十分窘迫。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只有0.1公顷和2200多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40%和28%左右。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等趋势不会改变。

    因此,中国政府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粮食生产发展,通过采取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投入,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目前,除大豆有一定缺口需依靠进口弥补外,小麦、稻谷、玉米三大品种产需基本平衡。

    近年来,中国粮食增产数量的2/3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据预测,通过技术进步,到2020年,中国粮食单产可增加17%、总产可增加170亿斤。

    在加强科技的同时,中国对粮食的支持保护政策也不断完善。2004年在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先后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至今,水稻和小麦主产区已先后多次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粮食价格总体水平保持了稳中上涨的趋势,小麦与稻谷价格总体保持了高位运行的态势,粮食价格的上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我国粮食丰产从科技进步中获得源源动力

 

    这是江西南昌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两名科技人员在稻田生态监测仪旁进行早稻生育状况观测(2004年5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调研秋冬种生产时表示,全国已收获秋粮作物8.27亿亩,完成应收面积的七成以上,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为稳定世界粮食供求再次作出贡献。

    粮食安全,全球关注,尤其是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什么在耕地、水资源日趋紧张,近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条件下,支撑了我国粮食的丰产?

    “是农业科技进步!”10月16日,年近五旬的江西南昌农民李钱水在自家连片的稻田里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稻田里籽粒饱满的稻穗已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秋风吹过,稻浪翻滚。

    国家的丰粮科技工程帮了农民大忙。李钱水咧开嘴笑得灿烂:“农技人员手把手在田间指导,咱没文化的也掌握了好多新技术哩!”

    李钱水说自己原来不相信那些戴眼镜的书生,感觉科技不如自己祖祖辈辈种田的老传统实在。可事实却证明自己错了。

    就拿育秧来说,水育改旱育,用塑料秧盘进行薄膜育秧,烂秧基本没有,每亩早稻常规稻的用种量从7.5公斤下降到4公斤。原来下肥,耕田时一股脑儿全下到田里,如今也开始给稻田“少吃多餐”。

    近年来,老李家稻田产量年年攀升。更令他高兴的是,因为种的是优质稻,卖价也好。

    李钱水家所在的南昌县广福乡是鄱阳湖平原的鱼米之乡。他所说的丰粮科技工程是2004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覆盖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粮食主产区,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

    经过近7年的努力,累计建设丰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83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8.68万吨,每亩每年节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经济效益589.38亿元,为我国粮食增产丰收“保驾护航”。

    “项目有效提升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科技创新水平,集成了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赵明研究员对记者说。

 

    这是在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工人们在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08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同时,工程引领了全国超高产产量创新。

    ——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单季稻亩产超过900公斤,双季稻高产攻关亩产达到1325.2公斤;

    ——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创造了一年两熟亩产达1770.5公斤的新纪录;

    ——东北地区刷新了春玉米连片亩产1183.49公斤雨养条件下的高产纪录和百亩连片玉米机械化栽培1066.9公斤的纪录。

    这些高产典型引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高产的发展方向,体现了自主创新挖掘粮食丰产的巨大潜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实力。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只是我国政府科技兴农的众多举措之一。“科技入户”“万亩高产创建”等工程、项目也给粮食丰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加大良种良法选育推广力度,提升了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

    2004年至2009年,全国新增农田灌溉面积67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50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提高15个百分点,粮食亩均产量达到649斤,提高33斤。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4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达到70%,提高20多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近3年粮食总产量连续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农业科学家和数亿农民的辛劳。日前,喜迎80大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雄心依旧。他说:“我这个‘80后’还有个愿望,就是90岁的时候还要争取实现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达到亩产1000公斤,更多地造福人民!”

    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生产世界25%的粮食。这是中国人已经创造的奇迹。不久前,我国又提出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0亿斤的新目标。

    “在产需矛盾不断加大,全世界耕地、水资源日趋紧缺,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实现再增产1000亿斤绝非易事,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赵明研究员说。

我国“粮丰工程”近5年来共增产粮食逾4000万吨

图表:我国“粮丰工程”近5年增产粮食逾4000万吨 新华社发

    新华社南昌10月9日电(记者 胡锦武)记者9日从科技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在江西南昌召开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现场观摩会”上获悉,“十一五”以来,科技部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项目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累计建设工程面积达6.83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8.68万吨。 >>>详细阅读

"中国式从容"——我国成功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

    新华社南昌10月3日电(记者林艳兴)10月1日,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价全线暴跌,玉米市场创下今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小麦市场当周5个交易日持续下行,大豆市场创下8月份以来最大单周下跌。

    资本市场上的利空,或许是现实世界的利好。业内人士分析,6月份以来的国际粮价暴涨可能已告一段落,进入调整,世界再次度过了一轮粮价上涨的威胁。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科技部等部门召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现场观摩会"
· 赵正永强调:抓住时机抢收抢种 努力夺取粮食丰收
· 刘满仓强调:打好“三夏”硬仗 确保粮食丰收
· 农业部:抓好秋粮后期管理 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 图表:我国“粮丰工程”近5年增产粮食逾4000万吨
· 我国“粮丰工程”近5年来共增产粮食逾4000万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