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在行动区域合作展现新前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10月28日电(记者孟华 邓卫华)渤海湾畔,天津滨海新区,总投资1.5万亿元的10个重大建设项目打响了开发开放攻坚战,中国北方新的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了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

    渤海湾畔,曹妃甸,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落成开工,“十一五”期间,这里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间,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荒岛变成中外知名的“渤海明珠”。

    渤海湾畔,黄河三角洲,这里开发如火如荼,正在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在行动,区域合作创新正谱写出一幅幅令人振奋的新图景。

    规划发展带动经济一体化腾飞

    “‘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布局创新实现突破,区域发展的重新定位对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合作备受重视和强调。”天津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表示。

    从2005年开始,环渤海地区协作规划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调整:在2005年初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市率先调整城市发展定位,提出了“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规划目标,免去了“经济中心”的提法,提出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2006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2006年6月,国务院明确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随着京津等地适时调整城市发展功能和定位,掀开了大规模产业调整的序幕,2005年国务院批复首钢搬迁曹妃甸,2006年曹妃甸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河北省提出“融入沿海、联合京津、平等错位、合理分工”的思路,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迈出实际性步伐。2009年年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出台,开创了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加速了环渤海地区的振兴与崛起。

    以京津冀协调为龙头,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的规划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带动作用。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10个城市,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33515亿元,比“珠三角”9个城市还多141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0%。截至今年三季度,北京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达9754.4亿元,增长10.1%;天津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448.59亿元,增长17.9%。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牛启忠介绍,1-6月份,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281.9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9.5亿元,增长25.6%。

    “目前,环渤海地区正在依托自身资源、区位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中寻找发展定位。”周立群表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由“单点”转向城市群或省区“结网”“链带”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链、城市圈、经济带等新概念突显。

    产业互补协作成发展内生动力

    过去,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经济规划往往局限于本行政管辖区,产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突出,不但降低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而且自身发展也遭遇瓶颈。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正在由单一的商贸合作向经贸合作、产业投资合作、功能区建设合作转化;由单纯的人才、科技交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对接、产品转移、错位发展转化;由单一项目合作向共建园区、实现共赢转化。

    记者从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了解到,近两年来,在口岸合作方面,天津港先后在北京市、石家庄市、包头市、德州市、保定市、沈阳市、淄博市等建立了16个“无水港”。在金融合作方面,天津股权交易所与淄博市共同发起设立了淄博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为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齐鲁银行、河北银行等先后在环渤海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了区域金融资源共享。

    在产业合作方面,青岛欧美投资集团在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投资29亿元,建设生物发酵工业园;包头科达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威海市环翠区投资10亿元,建设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征地1500亩,投资20亿元,建设重型装备制造临港基地;天津鑫茂集团公司在丹东市新区兴建2万平方米电子工业园。特别是,环渤海政府间第一个联合兴建的开发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由山东省德州市和天津市红桥区共同开发、联合建设,园区总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功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新模式,开启了中国两大经济区域深度合作的新进程。

    周立群表示,在相互合作中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赢共享、共同发展正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共识。合作不再是一种“姿态”,而日益成为各省区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发展方式由大项目、大产业集聚向大生产网络、大市场网络的构建转变。据统计,两年来环渤海区域累计合作项目5100余项,合作金额近千亿元。

    深化合作领域破解“联城之难”

    在京津合作加快的带动下,环渤海地区则正破解“联城之难”,尽快解决城市离散问题,加速形成功能分工明确、产业体系互补的骨干城市群,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合作。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天津市共接待北京游客73.26万人次,约占北京人口总量的4%,同比增长20.3%,多种迹象表明,京津半小时旅游圈以及京津旅游一体化已经初步形成。

    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两年来,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运输组织模式,加快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两年时间,京津城际高铁共运送旅客4096万人次,高峰日京津城际高铁输送量达到12.5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正在积极推动环渤海区域签署《交通合作备忘录》,积极推进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津保、京张、京唐城际铁路和京石、京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推进省市陆路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

    在日前召开的联席会第十四次市长会议上通过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沈阳倡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以京津冀都市圈建设为核心,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重点,强化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青岛等多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形成多圈层、大跨度、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为此,环渤海地区政府层面正在积极筹划逐步建立起区域政府间一体化的治理机制,协调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实现环渤海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秘书长庞金华表示:“建议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环渤海各省区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建设布局。”

    在产业层面,环渤海地区正在积极培育和完善商会、行会等民间经济组织,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商会,组织同行业重点企业联合协作。同时共同建设五大平台:构建组织协调平台、交通网络平台、产业合作平台、科研服务平台、金融支撑平台。

 
 
 相关链接
·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加强环渤海地区监管与应急联动
· 环渤海地区10省市将协作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
· "泛华北(环渤海)地区工程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开通
· 环渤海地区2007年全区域海洋生产总值达9542亿元
· “环渤海地区外贸合作备忘录”日前在青岛签署
· 第三届环渤海地区贸促系统联席会议在天津召开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