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世博会:人类文明的一支“中国式”圆舞曲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0月28日电(记者许晓青 李云路 吴陈)1867年,施特劳斯的永恒经典——《蓝色多瑙河》在巴黎世博会上奏响。从此,圆舞曲与世博会结缘。近一个半世纪以来,除了经济、科技的价值,世界博览会仿佛就是一支多元文化之间“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圆舞曲。

    2010年,美妙的圆舞曲终于来到太平洋西岸,来到中国上海。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逾7000万人次,在过去的180多天内,为世博会谱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国音符。

    理解

    “到东方去!”

    这是相当长时间以来,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神游式”解读。千年过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马可·波罗的记述、利玛窦的信札都成为历史……当人们再次喊出“到东方去”,那个目的地,是公元2010年的上海。

    10月8日,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

    嘹亮的中国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响起,模仿出各种鸟鸣声,助兴上海活动周。紧随其后出场的是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舞者。在唢呐演奏的探戈舞曲《鸽子》中,一连串扭胯、甩头,充满力与美。这一幕令台下的百余名各国参展方代表目瞪口呆。城市最佳实践区阿尔萨斯案例馆馆长MARYSE不停鼓掌。她说:“我爱中国的探戈。”

    几个世纪以来,法国阿尔萨斯大区的民间吉祥物是一种外貌与中国仙鹤相似的水鸟——白鹳。世博会上,阿尔萨斯案例馆特别借助鸟类的文化符号,将“白鹳”与“仙鹤”的形象类比,表达法国与中国的共通点。

    无独有偶,“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发行的小全张纪念邮票,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巧合。这枚小全张上,1840年中国画家创作的《观潮图》与同一年由欧洲画家创作的田园派油画,不约而同选择了绿树与山川的元素,笔触之相似,堪称异曲同工。

    曾经在北京奥运会上惊鸿一现的“青花瓷”符号,在上海世博会的半年展期内也成为人们增进理解的“桥梁”。在葡萄牙馆,中国明清两代青花瓷的标志性纹样,以千变万化的姿态被投影在一个巨型瓷盘造景中,这是利玛窦在中国生活的那个时代所不能想象的。捷克馆内,与青花瓷颇为相似的捷克瓷,组成倒挂的艺术装置。捷克馆员工解释:“我们的瓷器与中国的‘青花瓷’一脉相承。”

    世博会上,加拿大馆总代表、中国人最熟悉的“洋笑星”大山说,当人们谈论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解时,往往会说“西方人还认为中国人留着大辫子或还吸鸦片”,但这种认知已经或正在消除。

    对于世博会所崇尚的“理解”理念,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曾这样阐述:“交流促进理解,理解有利于改善国家关系。交流也是生产力。”

    沟通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这句流传在欧洲水都威尼斯的俗语,寓意跨文化沟通的可能性。而在2010年的上海,这句俗语再次得到应验。

    10月10日,上海八万人体育场。

    英国知名电视选秀节目《达人》的第一季冠军、拥有美妙歌喉的销售员保罗·珀特斯看着手中标有英语注音的小卡片,用中文唱响《茉莉花》,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茉莉花》是中国申办世博会期间所使用的重要曲目。上海世博会开幕后,《茉莉花》被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们以不同方式演绎。

    世博伊始,来自巴西的“吗哇咔乐团”就专门购买了中国民族乐器,演出拉美版《茉莉花》;7月,2010名中外民间歌手冒酷暑合唱《茉莉花》;直至金秋,保罗的歌声在上海的夜空响起……

    世界与中国的沟通,不仅仅依靠《茉莉花》,汉语在上海世博会上直接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我想,《茉莉花》大概是全中国人都会唱的一首歌。”已在中国生活三年多的世博会菲律宾馆旅游项目负责人尼尔用汉语说。

    上海世博会参展方多达246个,盛会几乎成为世界各地“中国通”们的一次大集合。流利的汉语,令这场世界与中国的“对话”变得更加顺畅。

    “你学了几年汉语?”夏末的某一天,造访芬兰馆的中国学生记者团用英语问芬兰展区副总代表溥明睿。对方用中文回答说:“好多年了,在芬兰学习,到中国后继续学。”溥明睿给自己取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说话时偶尔还会带着“儿话音”。在世博园,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

    即使无法用语言沟通,人们在世博园里的交流途径还有很多种。“在西班牙,我认识的中国人大多内向、腼腆,来到世博会才发现,中国人是如此的开朗、健谈。我甚至认为,不会汉语的我,也可以轻松地在中国生活,这在以前真是难以想象的。”世博园22名西班牙“小白菜”(志愿者昵称)之一的迪亚戈,在告别上海时用西班牙语感慨地说。他认为,微笑和肢体语言也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方式。

    获得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的西班牙志愿者柯勒斯·马林是一名医护按摩师。33岁的他说:“你可以用护士般的耐心,与每个热情的中国人顺利沟通。”

    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还以很多方式呈现。超过2万场文化演艺活动,围绕城市主题,探讨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各种热门话题的5大主题论坛等,都旨在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

    “用心说话,用情沟通。”这是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展区总代表贝楠的一段寄语。他指出:“这个世界需要联合国,需要中国,需要更多用心说话的人。”

    欢聚

    “整个世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了解世界。”

    这是在世博会度过5周后,美国作家罗伯特·库恩发表的观博感言。

    10月18日,上海拍卖行大厅。

    被称为中国“世博奶奶”的浙江诸暨农民应妙芳提供的3本集章护照,以1.5万元被拍走。应妙芳今年72岁,被拍走的护照中收录了她10多次参观世博园,走遍300多个展馆所集纳的世博印章。

    “重在参与”是应妙芳的口头禅。早在北京奥运会时,她就曾带着笛子、萨克斯管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展示自己的才艺。世博会期间,她索性花费上万元在上海租了一套房子,提供给观博青年免费住宿。

    与应妙芳的年龄相差50岁,来自地球另一端丹麦斯坎德堡市的22岁金发女孩克里斯汀不远万里来到上海世博会。作为丹麦馆的一名普通员工,过去半年间她几乎天天与“小美人鱼”相伴。“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住了7个月,虽然我中止了我在丹麦的大学学业,但觉得很值得。中国文化与丹麦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我乐意花时间去了解中国。”

    “在世博园,从亚洲到欧洲,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今天我从美国到中国,只用了5分钟车程。”8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馆“学生大使”本杰明和麦卓婷,来到中国省区市馆内“上班”。他们的任务是当一天广东馆的导览员。来自弗吉尼亚州的本杰明说:“这是世博园里的一次特殊旅行。”

    人们怀着发自内心的善意与渴望,以世博会的名义聚集在同一个舞台上。本届世博会上,还留下了这样一些经典记忆:朝鲜馆工作人员微笑着出售纪念邮票;索马里馆馆长常常吆喝“这里没有海盗!”;西班牙馆既有充满力与美的弗拉门戈舞,也有笑容可掬的“米宝宝”。此外,世博舞台上还有神秘而富有想象力的黎巴嫩歌舞,宛如天籁的南非索维托合唱团歌声,震撼人心的“非洲心跳”布隆迪大鼓……

    “有人把世博会比作饕餮盛宴。这场盛宴其实是246个参展方公平端出各自美食的一次全球大聚餐。”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徐波说。

    合作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这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美好设想。上海世博会仿佛将这位老人当年的愿景浓缩在了184天、5.28平方公里之中。

    10月23日,世博会智利馆。

    见证救援智利33名矿工生命的“凤凰一号”救生舱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科学救援和人道主义在上海世博会再次得到颂扬。在智利馆方面看来,“凤凰一号”的到来,也是促进智中两国友谊的一种方式。事实上,中国上海三一重工的设备在智利的这场69天的持久救援中也显示了身手。

    “合作”作为世博会的理念之一,始终贯穿于世博会筹办与举办期间。沙特馆“月亮船”就是一个例证。出生于1965年的王振军领衔设计了这座外国国家馆。“月亮船”的创意源于《一千零一夜》,从全球20个国家的40个方案中脱颖而出。不过,直到签合同时,王振军才第一次来到沙特阿拉伯。

    “我们一直在做梦。各人做各人的梦,最后,大家的梦是相通的……”王振军这样说。

    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世博会这座微缩“地球村”的真实写照。世博园绝大部分场馆的建设者来自中国,法国馆甚至邀请旅法著名画家严培明把该馆中国建筑工人的孩子形象,用油画笔一一记录,成为独一无二的珍贵展品。

    即使是在富有浓郁中国风的“东方之冠”内,也有来自外部世界的智慧。“同一屋檐下”展区的互动表演,最初源自一位美国设计师的创意。其手绘的图纸,至今还陈列在中国馆的贵宾长廊里。

    上海馆内的8分钟电影,从诞生和运行,不止是上海本土团队管理,还有包括德国、美国、奥地利、瑞士的工程师,可谓“海纳百川”。

    本届世博会唯一的主题秀《城市之窗》也是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合作的结晶。主题秀导演来自西班牙,灯光设计源自加拿大太阳马戏的指定团队,音乐设计师则来自美国百老汇剧场。

    据上海世博局活动部统计,包括韩国、日本、德国、波兰、奥地利、葡萄牙、挪威、芬兰、丹麦、斐济、阿根廷等纷纷在本届世博会与中方合作,推出全新的歌舞表演、音乐会、舞台剧等。美国馆甚至邀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孩子们赴美合作编排全新舞蹈剧目《红线》。

    世博会还只是合作的一个开端,人与人的相识、相知,多元文化之间的相遇,正在制造出更多新机遇。在本届世博会期间首演的《茶》《少林武僧传奇》等计划海外巡演,中国多个省区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结束世博会展出后,获得了超出以往的大额订单。更多的文化“多边合作”正在产生几何级数的效应,辐射全球。

    “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合力打造了这场一个半世纪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中外共襄盛举,意味深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人类文明共同谱写的这支圆舞曲,来之不易。

    “在当今世界上,除世博会外还没有其他任何活动能提供一个与之相似的,能通过创造力、和平、教育和对话来促进发展与合作的平台。”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这样说。

    上海世博会即将落幕。184天,对于以千年计算的人类文明及其肩负的使命而言,还只是一个瞬间。

 
 
 相关链接
· 寻找文明的火种—从世博会创新因素看"永恒主题"
· 探秘古老玛雅文明 世博会迎来洪都拉斯国家馆日
· 上海:即将启动世博专场招聘会 提供岗位超万个
· 借力世博“马达”东航展开“双翼”趁势腾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