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防灾减灾意识在四川地震灾区已经深入人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11月2日电(记者 杨三军)“小朋友,你知道地震发生时应当怎样躲避吗?”

    “知道。如果在室外,要待在空旷的地方,不要在建筑物下停留;如果在室内来不及逃出,要尽量待在墙角处或桌子底下……”

    “这些都是谁教给你的?”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这些知识,学校广播、黑板报上都介绍过,全校还组织过几次地震避险演练呢。”

    这是记者最近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大院回族乡民族学校,与八年级一班学生马俊的一段对话。一个小学生对防灾知识的熟悉程度,让记者惊叹。

    “新学校是浙江诸暨的叔叔们援建的,能抗8级地震呢。”今年14岁的马俊性格开朗,他向记者介绍,“我家原来的房子垮了,新房子是钢木结构的,就算遇上大地震,房子歪了都不会垮,更不会砸到人。”

    汶川地震发生两年多来,四川省灾区各地通过媒体宣传、发放明白卡、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在灾后城乡居民住房及公共设施重建过程中,建设、防震减灾部门及时出台抗震设防安全标准,并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让安全成为重建的前提。

    北川老县城在汶川地震中被夷为平地,15645人遇难,4311人失踪。而如今,在山东援建者的倾力支援下,在距离北川老县城23公里的永昌镇,一座独具魅力的北川新县城初展新姿,一排排漂亮、现代的安居房拔地而起。

    “绝不能愧对北川群众。”山东威海援建指挥部总指挥于胜涛指着崭新的安居房说,“即使是在威海、在山东,也找不出比北川安居房更好的住宅了,有的房子主体只用了30多万块砖,但我们打地基就用了45万块砖,绝对的八级抗震。”

    记者日前在汶川第二小学采访时看到,一座集羌族风情与现代化元素于一体的崭新校园内,塑胶运动场、液晶显示屏的微机室、图书馆、室内体育馆、教师微机备课室、青草红花……硬件设施绝不亚于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

    当记者问及校舍的抗震设防时,校长黎安宁骄傲地带着记者一边参观校舍,一边介绍说:“学校是广东援建的,是按8度抗震、9度设防标准建设的。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秘密武器’——‘防震支座’。”

    转到一座教学楼的背后,走下几阶台阶,黎安宁指着楼下的一个装置说:“这就是‘隔震橡胶支座’,是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发生地震时,这个装置会对地震纵波及横波的破坏作用产生有效缓冲作用,减轻灾害对建筑物的损伤。一句话概括:再发生大地震时,学生和老师再也不需四处奔逃,只需呆在教室里,因为有了抗震设防及这个装置,教室里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记者在“隔震橡胶支座”旁的说明上看到,该装置的原理是:将上部建筑结构与下部地基结构隔离,当地震发生时,通过隔离支座的变形增加上部结构的周期,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此时上部建筑结构的反应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至1/12,近似平动,从而“隔离”了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四川在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后,不仅是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在今年夏季的数次暴雨导致的严重洪涝、泥石流灾害中,四川省充分运用科学预警、快速反应、措施有力的防灾体系,安全转移受灾群众上百万人,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以地质灾害防范为例,如今,四川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络。一遇到强降雨天气,气象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就会迅速传达至降雨范围内的县、乡、村、组,而每一个存在地质隐患的村都设有专门的监测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及时发现险情。

    如果说政府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是自上而下,那么群测群防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预警机制。在四川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政府制作“明白卡”发放到每家每户。卡上详细记录着居住地附近灾害点的名称、规模、位置、避灾逃生线路等信息,使每一个人都能在灾害面前“心中有数”,就连小学生也不例外。

    另外,四川地质灾害易发区普遍编制了防御预案,并组织转移演练。绵竹市清平乡在今年汛期来临之前,分批组织各隐患点村组的群众开展紧急撤离演练。今年8月的暴雨泥石流灾害中,清平乡安全转移5000余人,不少群众在危急关头就是顺着平时演练过的逃生路线,朝安全地方跑而躲过泥石流的。

 
 
 相关链接
· 国土资源部:"十一五"群专结合防灾减灾成果丰硕
· 展望“十二五”:我国加快构建防灾减灾安全屏障
· 四川省拟将5月12日所在周设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 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提升:守护好防灾减灾前沿阵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