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印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2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哈尔滨11月23日电  隆冬将至,位于祖国北疆齐齐哈尔附近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锻铸车间里,万吨水压机隆隆作响,一旁炉膛里巨大的锻铸件烧得通红,热浪逼人,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年多来,中国一重凭借着快速转型,不但生产经营保持了稳定,而且企业的生产布局、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体系也有很大提升,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类似中国一重这样为“中国制造”制造装备的众多东北大型企业,抢抓机遇,稳步发展。今天,一“大”二“重”的这些装备制造业企业,正如一群勇猛的大象,跟着时代的节奏,翩翩起舞。

    “苹果”对“大象”的启示

    当世界都在疯狂追捧最新一代苹果手机的时候,苹果成功的秘诀引起了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关锡友的注意。

    尽管沈阳机床已经是国内行业排名第一的大企业,但国内机床行业的利润最高只有5%,跟苹果手机近50%的利润率相距甚远。为什么大“机床”远远比不上小“苹果”?

    思考的结果,关锡友果断提出,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彻底淘汰普通机床,用代工的模式把普通机床的制造逐步转移到社会上去,企业集中精力搞高端机床研发和市场服务。

    制造业的“微笑曲线”理论认为,产业链的链条是一条两端朝上的曲线,即产业链附加值更多体现在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两端,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本身附加值最低。

    “过去企业完全以生产制造为核心,不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转型要放在研发和市场营销及服务上,延长微笑曲线。”关锡友说。

    加强研发,一定意义上就是加强核心竞争力。不管是“大象”还是“苹果”,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得更加灿烂。

    2010年,不算固定资产投入,一汽用于设计、试制、实验等方面的研发资金达到16亿元,是两年前的一倍多。研发的重点是汽车的关键总成、关键系统,包括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

    “我们已经有了商用车开发体系,基本具备中端轿车的开发能力,目前正在努力突破高端乘用车技术。”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长春汽车研究所副所长朱启昕说,“‘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实现发动机、变速箱的完全自主化,把更多自主技术开发的产品投放市场。”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转变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式,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促进骨干企业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辽宁省发改委主任姜作勇这样告诉记者。

    张开对市场敏锐的触觉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对市场上的风吹草动有着极为敏感的触觉。早在2005年,面对如火如荼扩张的钢铁工业,中国一重已感觉到了危机。

    “钢铁工业产能不可能总是这样快速扩张。当时,我们为钢铁工业配套的设备比例太大,需要赶紧调。所以我们2006年就开始建设核电、水电、曲轴等装备了。正是这些新产品帮助一重渡过了危机时期的冲击。”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总裁马克说。

    在共和国成立初期首先建立起来的重工业体系,让东北这块黑土地成为新中国工业化之梦起航的地方。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体制机制大变革让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脱胎换骨,那么可以说,“十一五”这5年间,这些企业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强筋健骨,实现了新的辉煌。

    “解放牌”卡车曾经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杰出代表。今天,“解放牌”已经发展到第六代,技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我们生产线上的每台车都有自己的主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志自豪地说,“过去我们是预测与订单相结合,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是订单制。有订单我们才排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显然没有今天这样迫切。现在,让自己的产品紧跟市场需求的节奏起舞,是许多企业的自觉行动。

    产品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记者深深感受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是那些成功者创造辉煌的秘诀。

    “未来五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新能源、交通、国防、重型机械等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设计研发工作,真正实现以高端产品引领市场,以精品战略抢占市场。”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峰说。

    让梦想在世界的舞台腾飞

    走进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公司的装配车间,一列列形态、颜色各异的地铁和城铁列车像一行行威武的战士,整装待发。他们除了要服务于北京、长春等国内城市,还将漂洋过海,远赴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这样的异域他乡。

    “我们有普通钢、不锈钢、铝合金材质的各式地铁,可以满足各种需求。今年的地铁客车产量将突破1200辆。”长春轨道客车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张天说。

    回首“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历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象”们赫然发现,他们已经实现了从引进技术、替代进口,到今天对外出口的巨大转变,面前的舞台豁然开朗。

    “十一五”初期,中国一重在国际市场占不到2%的份额;今天,中国一重已经把设备出口到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尼日利亚和伊朗等国,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接近20%。类似的企业在东北还有很多。

    诚然,走向海外市场才刚刚起步。“制造企业必须经得起国际市场的考验,从中得到脱胎换骨的转变。只服务于中国市场,不参与全球竞争,就谈不上世界水平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北方重工董事长、总经理耿洪臣的看法。

    唯有开放包容,才有生机活力。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必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培育一批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辽宁省发改委主任姜作勇的话,代表了东北三省企业的心声。(执笔:车玉明,记者:王敏、崔静、石庆伟、褚晓亮、梁冬)

 
 
 相关链接
· 李克强赴辽宁考察: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 刘延东:发挥科教优势 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支撑
· 孟建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提升公安服务能力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