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人为本 立法为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25日   来源:新华社

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际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杨维汉、周婷玉、崔清新、陈菲)法制的演进承载历史变迁,映射时代风云。

    2011年1月2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中国几代立法者的艰辛努力,将永载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史册。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砥砺求索,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奠定坚实法制基础

    大江东去,百转千回终入海。

    从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新中国法律体系建设历经60多载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54宪法颁布,使中国人民拥有了第一部属于人民自己的宪法。在此前后,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为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奠定了法制基础。

    “文革”十年浩劫,法律尊严被践踏,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曲折的历程,让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警醒:“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在法治道路上饱经风雨、砥砺探索,最终走上“依法治国”的康庄大道。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字方针”,指导中国法制建设进程。

    改革开放,让中国法制建设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秉承54宪法精神的82宪法,经过两年多起草、数亿人讨论后颁布,使迈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拥有了一部符合实际的根本大法。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宏伟目标,为未来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法律的权威上升到全新高度。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也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艰辛探索,终结硕果。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刑法、刑事诉讼法、立法法、监督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一部部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应运而生,一块块法律大厦基石铺就而成,为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根于中国大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一批法律,反映着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蓬勃朝气。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应时而生,反映着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

    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荣誉室里,至今仍存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一页镶在镜框里的批准文件,文件号为“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这是30多年前,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有关部门批准成立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文件。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陆续出台。到198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中外合资企业2300多家……

    国有企业还能破产?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难以置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有生死。一个国家的破产法制度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其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韩耀先作为我国第一份企业破产规定的起草人,20多年前经历了新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公有制企业--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的全过程。几乎同时,企业破产法(试行)出台,确立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退出”机制……

    这是一部部改革开放特色鲜明的法律——

    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中国立法者以勇往直前的勇气和魄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艰辛的立法探索……

    这是一部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律——

    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诞生了全国首个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主任。来源社会实践、由中国农民创造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农村基层自治制度,最终都上升为国家法律,为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人民调解是中国独创的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解决形式,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经验”。人民调解法从国家立法的高度,进一步完善规范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中的突出问题,中国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法。这是世界第一部专门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围绕国有资产保护确立了一系列极为严格的监管制度……

    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法律如同一面独特的镜子,反映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也促进着改革开放的进程。

    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根本宗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全过程

    北京正义路一座静谧的院落里,中国法院博物馆展室墙上,悬挂着一幅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照片--

    梳着两条小辫的农村妇女江美珍面带摆脱封建婚姻束缚、重获婚姻自由的喜悦,向围拢在院子里的男女老少宣传着新中国的《婚姻法》,周围的老婆婆们都咧嘴笑着……

    作为唯一连续11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普通女性,申纪兰对第一次去北京开会的情景记忆犹新。在那次会上,她提出的是“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不久以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新中国宪法,谱写了中国妇女争取劳动权利的新篇章。

    历史辉映未来,精神穿越时空。这是对公民生命权和人身自由的保障——

    2003年6月通过的居民身份证法对人民警察可以扣押、查验居民身份证的情况作出明确规定,并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证。专家表示,这些具体的规定,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

    2007年11月1日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政府非常状态下的权限,最大限度地保护非常状态下的公民权利……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官管民”,没有“民告官”。1989年,行政诉讼法艰难出台,引起强烈反响。

    “在我国立法史上,行政诉讼法的制定过程经历的争论异常激烈。这部法律向一切非法行政行为提出挑战,激起强烈反响,犹如一场风暴。”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回想当年立法情景历历在目。

    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显示:1989年至2008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行政案件1405085件,审结1401532件,其中相当部分是“民告官”案件……

    行政诉讼法开辟了通过国家立法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新路径——

    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这些法律不仅使行政法体系日渐完善,更为公民在面临自己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寻求救济提供了保障。

    民生社会立法践行以人为本。

    面对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劳动合同法广泛听取民众声音,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宗旨出发,作出了一系列有操作性的规定——

    针对劳动合同短期化的现象,法律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针对拖欠工资现象,法律加大了行政处罚和支付赔偿金的力度;针对强迫加班现象,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加点……

    从8比1、4比1到1比1,选举法修改中“同票同权”的最终实现,无疑是随着时代变化,通过立法保障和发展公民政治权利的生动体现——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1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始终是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守护者。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亿万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

    历史,由人民书写;立法,需人民参与。

    2005年7月,物权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一封来自山东、署名孙东的视障患者用盲文写成的信,让最高国家立法工作机关的工作人员格外动容:“物权法草案公布后,在亲友的帮助下,我全文阅读了法律草案,认为有需要修改之处,现致信你们提出修改意见,希望予以重视……”

    这次物权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历时40天里,共收到各方意见11500多件。国家立法工作机关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吸纳……

    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是开启于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优良传统——

    54宪法起草,历时2年之久,各界代表人士畅所欲言,提出意见;向全民公布后,全国共有1.5亿群众参加了这部根本大法的讨论……

    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82宪法在4个月时间里,全国有数亿人参加讨论;

    2001年1月,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公布,收到群众来信3000多封;

    2008年4月,食品安全法草案公布,人们提出意见1万多件;

    2008年12月,社会保险法草案公布,各界群众提出意见和建议突破7万件;

    同样在数年前,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收到的意见建议更是超过19万条……

    立法者充分吸取来自各界人士特别是基层民众对法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使最终出台的法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更加符合人民愿意……

    社会在进步,民意表达方式不断创新,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精神始终闪耀其间——

    行政诉讼法,土地管理法,合同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立法者共将10部法律草案通过报刊全文公布,向全民征求意见。

    进入新的世纪,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在总结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经验基础上,200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此后所有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原则上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使公布草案全文、广泛征求意见从特例变成了常态。

    从召开座谈会到公开征求意见,从立法听证会到立法论证会,立法工作机关收集民意的方式也与时俱进……

    制定高质量的法律,离不开严格完备的立法程序--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常委会议事规则,确立了法律草案“两审制”。

    1990年3月19日,电子表决器首次进入人民大会堂,结束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举手表决法律草案的历史,补上了立法程序规范化的重要一环。

    2000年3月,立法法的通过,使我国拥有了一部全面、系统地规范立法活动的基本法律。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道路更加宽广。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物权法,出席闭幕大会的2889名代表有2799人投下了赞成票,高票通过了这部法律。从首次提请审议到最后获得通过,它先后历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八次审议,一再刷新我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案审议次数的最高纪录,成为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体现了几代立法者的艰辛努力,更体现了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为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仍需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关链接
· 吴邦国出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
· 人民日报评论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吴邦国:确保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