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2010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在京公布 总体合格率上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02日 16时0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曹宇晨 姬烨 单磊)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日上午公布。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各年龄段人群的超重与肥胖率却持续增长。

    据悉,此次检测工作自2009年1月至今历时2年半,共经历了前期准备、数据采集、数据汇总和处理、工作总结等4个阶段。监测对象为3岁-6岁的幼儿、7岁-19岁的学生、20岁-59岁的成年人及60岁-69岁的老年人。监测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监测指标包括了体质所涵盖人体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3个方面。

    主要调研结果表明,幼儿的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和身体素质呈持续增长趋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成年人的力量耐力持续增长;老年人的柔韧性和反应能力有所提高;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

    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中小学生、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且出现低龄化倾向;成年人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持续下降;老年人的力量素质有所降低等。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在会上表示,自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健身事业的发展。积极参加运动健身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盛志国还说,此次监测数据反映出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以上的人数比例持续增加,充分说明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使我国国民的体质总体水平持续提高。但也反映出部分年龄人群的体质水平还有波动,说明我国国民运动健身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运动健身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而针对学生群体在体制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表示,教育部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二是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保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推进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机制,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四是努力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解读
——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与成绩并存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记者单磊 姬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六部委2日共同颁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虽然肯定了过去五年中学生体质发展的成果,但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发展之路仍旧任重道远。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介绍说,参加这次调研的学生人数达到34万多人,涉及31个省市的27个民族。总体来看,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其中有两项指标是从1985年六部委首次进行调研以来,20多年里第一次停止下降趋势,分别是肺活量和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调研显示,在所有年龄段和所有测试人群中,肺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学生主要是指7岁-18岁年龄段的学生,调研显示,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反映身体柔韧度的坐位体前屈和反映耐力素质的耐力跑等项目比2005年有部分提高,反映力量素质的握力成绩全面提高。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有了提高,这主要跟国家推行“阳光体育”工作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有直接关系。杨贵仁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当然,也特别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没有他们的努力将没有这个成绩。”

    但在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出现好转的同时,大学生人群的身体素质仍旧延续下滑的趋势;中小学生营养过剩的情况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乡都持续增加;而在所有年龄层,近视的比例都在上升,而且有向低年龄层次扩散的危险。杨贵仁说:“虽然全国学生体质总体有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某些个别方面还有下降趋势,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仍旧很严峻。”

    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普遍低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过多的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教育部在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小学的考核,对高校的要求还不到位。高校体育工作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改善对策。目前在各中小学业绩考评和评先评优活动中,没有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都是“一票否决”,而高校则还没有类似的评价机制。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

    杨贵仁说:“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很多高校动辄4万-5万在校学生。这不像一个中小学1000多人可以到操场上锻炼,几万人如何集体锻炼,如何安排体育活动,这都是我们未来需要讨论研究的课题。”

    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也是令人非常担忧的情况,学生学业过重是很重要的因素。杨贵仁说:“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减负工作做得不到位。减负工作是教育部三令五申的要求,下一阶段我们会要求将减负落实到各个环节,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教学难度。”同时加强幼儿园的保健工作也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防止近视率向低年龄层次扩散的趋势。

    杨贵仁提出,想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家长和社会的因素。杨贵仁说:“我们尤其需要家长的支持。很多家长总考虑加强孩子智力的发育,想培养出天才学生,而忽略了体质的发育。没有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仅靠学校的改善是无法将这项工作真正完成的。”

    杨贵仁最后说:“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好局面,是提高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十年增长体重相当于西方人三十年
——解读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记者姬烨、单磊)“过去10年,国人的增长的体重几乎等同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增长的体重。”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群众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梅说。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日上午在京公布,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相关人士在第一时间向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解读。王梅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前,国人的体重一直偏瘦,西方都说中国没有体重问题。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国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大幅增长。

    从2000年开始,国民体质监测每五年进行一次,今年是第三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岁至69岁中国公民。监测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而总体合格率上升、肥胖率持续增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无疑成为了此次监测的关键点。

    不论中小学生,还是成年或老年,国人超重与肥胖率都在持续增长。王梅表示:“肥胖和超重是全球性问题。这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有很大关系。比如以前我们是走路、骑车上班,而现在很多人是开车或乘坐快速公交上班。此外,我们工作中的体力活动也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摄入的能量又高,很容易导致肥胖和超重”。

    肥胖、超重会导致诸多慢性病,王梅建议想要减肥的人要注意吃、动两方面平衡。“一要全面营养,膳食平衡,二要坚持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游泳和慢跑”。

    王梅介绍,与上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相比,反映生长发育水平的身体形态指标有所增长,反映肺活量、台阶指数等的身体机能指标大部分也有所提高,而反映力量、柔韧性等的身体素质指标则有升有降。

    “与2005年相比,2010年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即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有所增长,这种增长的趋势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人群中均有所体现,”王梅说。

    与此同时,国人特别是20岁至59岁的成年人,在柔韧性、绝对力量和爆发力方面与之前相比也有所下降。按通常的理解,随着营养的丰富和锻炼意识的提升,这些身体素质指标应该随之增长才对。但王梅解释说:“近几年,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虽然增强,但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们往往更重视有氧锻炼,对力量和柔韧度的锻炼相对不够重视。”

    王梅建议人们在体育锻炼中应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锻炼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的目标,比如减肥、锻炼耐力、柔韧性。但也要考虑全面发展,比如,不能为了减肥,只是有氧锻炼,不吃饭,忽视其他方面”。

    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备受关注,从今年的调研结果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终于遏制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这表现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等。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说,这与国家推行“阳光体育”工作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有关。他还表示,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教育部将把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不能落实和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将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相关链接
· 2010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解读—健康问题与成绩并存
· 北京学生体质状况列入档案 每天校内须锻炼1小时
· 西藏: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将于4月下旬启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