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各地各部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08日 21时08分   来源:新华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各地各部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综述之一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在洞察历史中揭示规律,在把握时代发展中昭示未来,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发表以来,各地各部门把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讲话精神作为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思想武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共识,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

    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讲话在回顾总结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深刻内涵,为继续推进当今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正确方向。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集中到一点,就要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不断坚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深切体会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从根本上结束近代以后中国悲惨命运、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发展前景的正确道路。

    干部群众普遍谈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仁人志士,振聋发聩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冀求走向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虽然说或多或少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过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给中国人民带来出路和希望。”

    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哪里,中国应该走向何方?

    “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在各种社会力量竞相登场、各种学说主张纷至沓来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中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坚如磐石。

    回望历史,干部群众深深体会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古老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迅速变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许多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风雨兼程写就的“三件大事”,系统总结了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丰功伟绩和宝贵经验。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救国救民的惟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光明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七一”重要讲话阐述的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是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结晶,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奋斗出艰辛,艰辛育发展。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这“三大成就”,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拓展和丰富。

    人们由衷赞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快速增长,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00多万;伟大祖国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超越“本本”的理论勇气,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才能在解放思想中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在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制度是根本”,“好的实践成果要靠制度来巩固”。对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的重要论断,干部群众高度认同。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书本上找不到,外国找不到,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

    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许多专家学者谈到,“一个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中国人民对于走什么样的道路,早已有了明确的回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认识到的真理。“离开中国的实际和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正确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幻想另外去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道路,是注定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

    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路,中国人对此体验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干部群众一致表示,坚持走自己的路,最关键的就是要按照“七一”重要讲话所强调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在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

    “走自己的路,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已经成为各地各部门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坚定不移”,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学习没有休止符,事业没有完成时。干部群众一致表示,要始终不渝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各地各部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综述之二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七一”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阐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创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一个根本性的保障。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成功的制度因素,也为世人科学认识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全面进步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坐标。“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会有中国的成功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深刻阐述,是‘七一’重要讲话的一大亮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许多干部群众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运用之上,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之上,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火热的实践之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探索积累的实践经验,把成熟经验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许多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独立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生于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制度,而不是照搬外国的制度。“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是这个制度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舶来的”制度会“水土不服”,只有扎根本土、汲取各种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自主探索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吸收借鉴。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符合国情,又反映时代潮流,体现了在时代大势下既坚持走自己的路,又主动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激荡交融的双重选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着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在世界发展潮流中昂首挺立,具有强大生命力,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社会主义特点优势的集中体现

    “七一”重要讲话用“五个有利于”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制度的稳定性与活力性、公平性与效率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为当代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在本质上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制度优势铺就“中国道路”,制度成果撑起“中国传奇”。一些干部群众谈到,“近年来世人热议‘中国奇迹’,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广泛影响。在处理继承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催生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使我们能够昂然战胜自然风险的挑战、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风波的考验,在中华大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比较出真知,比较见优劣。一些学者也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从深层次暴露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西方一些国家目前的困境和僵局,正是其制度丧失生机和活力的反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石和基本的制度框架。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事关国家根本,事关社会发展方向,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决不能动摇。如果动摇了,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甚至国家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

    自信才能自立。制度自信来自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检验的有效性。各地干部群众表示,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制度树立起高度自信,破除对他国制度的迷信。盲目照搬别国制度模式,是制度不自信的表现,只会导致“邯郸学步”、“南橘北枳”。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动摇,决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离开中国的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正确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幻想另外去寻求和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制度,没有出息、没有前途、没有意义。

    许多学者指出,制度确立并不等于制度定型,制度建设绝非一劳永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制度的“更加成熟”只是相对的,“更加定型”也绝不意味着改革的终结。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避免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把目前实施的各项具体制度凝固化。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由这种变革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要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通过完善和创新各项具体制度,来确保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构建完善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改革,更好地以改革增活力、促发展。干部群众普遍表示,要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人民群众是历史和制度的创造主体,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之源。许多党员干部表示,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实践之中,从中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发展的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只有以人民为主体,拜群众为老师,才能真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源头活水,使其焕发出无尽的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是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各地各部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综述之三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许多干部群众在畅谈学习讲话体会时谈到,“七一”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这一精辟阐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道出了13亿中国人民的真切感受和共同心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小标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

    “七一”重要讲话在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党的历史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结论,这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干部群众在学习中一致认为,“四个选择”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华民族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奥秘所在。90年前的中国,国难深重、积贫积弱;今天的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了人民意志,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抉择。

    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就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干部群众深切体会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历了80多年的反抗斗争和救亡运动,但却屡遭挫折和失败,根本的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历史性地担负起了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不断取得胜利的光明道路。

    “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干部群众通过重温历史深深感到,“三件大事”的阐述,是对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生动写照。90年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只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的政党及其成员,才能有这样大无畏的英勇奋斗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有这样的矢志不渝和崇高追求。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了根本政治前提,才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伟大复兴的曙光变得更加清晰可见。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人民的解放、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中流砥柱和根本保证。“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选择了希望和光明。”

    (小标题)开创美好未来的领导核心

    回首过去,成就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更知任重道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得出的基本结论。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关键在党”这四个字切中要害。“关键在党”,不仅是对党的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党责任的要求。“过去关键在党,将来关键也在党。”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辉煌卓越的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然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关键是要更好地谋划未来。“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这一重要论述,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人们普遍认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谆谆告诫,强调要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和坚定。

    “当前,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各种风险挑战。要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规划蓝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群众联系当前形势,一致认为,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和风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无疑有很多。但在所有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展现更为灿烂的前景。

    干部群众认为,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巨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党,是一个创造能力很强、不断与时俱进、能够聚集优秀人才、始终充满活力的先进政党。只有她才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形成和坚持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反映人民共同愿望、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全党全社会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万众一心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在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中流砥柱,始终是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主心骨,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党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小标题)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拥有8000多万党员、带领13亿人民开创前无古人伟大事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如此。

    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七一”重要讲话鲜明地指出了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四种风险”,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和清醒认识,体现了党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四个坚持”概括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它既是对9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向未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要应对种种考验与风险,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做到“五个必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积极回应,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

    干部群众认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七一”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这些都抓住了根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许多党员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七一”重要讲话贯穿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必须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群众支持。

    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密切联系实际,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把讲话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不懈奋斗。

 
 
 相关链接
· 国管局召开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汇报交流会
· 国土资源部举办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精神报告会
· 全国工商系统认真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精神综述
· 环境保护部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