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跟着农民走——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60周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20日 18时16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刘诗平)这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70多万名从业人员,占全国县域银行从业人员的54%,辛勤地工作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

    这是农业发展的助跑者——涉农贷款余额达3.9万亿元,占银行业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33.3%。每年使3亿左右农民受益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绝大部分由它发放;

    这是农民自己的银行——7.7万个金融网点,占全国县域银行业网点总数的59.7%,各类营业网点、金融便利店、小额支付便民点,星星点点,遍布乡村。

    六十载风雨兼程,农村信用社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改变着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生活。

    作为我国县乡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贡献最大的银行业机构群体,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一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资产逾1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7.4%,连续7年盈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行走在苏南大地,苏州、无锡、常州的农村信用社全部“变身”为农村商业银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王晨曦告诉记者,从苏南的苏州地区农信社在全国率先全部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到苏北的宿迁地区农信社在全省率先全面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江苏省联社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银行类机构组建的数量和占比始终居于全国首位。

    “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和农合行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王晨曦说,农信社股份制改造后,坚持“改制不改向”,进一步做好支农服务。

    记者在山东滕州采访时,滕州农商银行刚刚挂牌开业,其前身正是始于1951年的滕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截至2011年10月底,这家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7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4%,占滕州市农业贷款余额的96%。

    江苏省和滕州市农信社改制,是农信社历史长河中最新的发展片段。60年来,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1951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随即,农信社破土而出,为新中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拉开了大幕。1957年,由人民银行管理的农信社发展到10.3万家,几乎乡乡都有。

    ——1958年至1979年,农信社先是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接着进一步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随后移交农民管理,再后来又交给人民银行集中管理,1979年划归农业银行领导,逐渐走上“官办”道路。

    ——1980年至1996年,农业银行代管。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时,农信社虽然还是农民群众的合作组织,但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国家银行在基层的机构。1980年,改革试点开始启动,1984年全面展开。

    ——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信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农信社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职责,农信社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000年至2003年,农信社股份制试点在江苏率先展开。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组建江苏省农信社联社,并在常熟、江阴、张家港组建农商行,在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步伐。

    ——2003年,8省(市)开展改革试点,刚成立的银监会肩负起组织推动这场变革的重任。2004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9省(区、市)。2006年12月,海南省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获批,至此,全国农信社全面融入改革大潮。

    “这次改革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将管理和风险责任移交省级政府承担,构建了以省联社为平台的农信社新管理框架;探索了多种产权模式和农合行、农商行等新组织形式。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农商行134家,农合行214家,农信社法人机构由改革前的3.5万家减至2914家;置换了农信社1694亿元不良资产。”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毛红军说。

    银监会的统计显示,从2002年末到2010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合行和农商行)总资产已由2.2万亿元增至10.7万亿元,贷款由1.4万亿元增至5.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由四级分类的36.9%降至五级分类的7.4%;历年亏损挂账562.1亿元,下降360.6亿元;2004年以来连续7年盈利。

    70多万名员工,7.7万个金融网点,涉农贷款余额3.9万亿元,支农主力军地位不断巩固

    在云南怒江独龙江乡,每年半年的大雪封山,使山里的村民只能在开山之前把钱取好,开山之后再到县城办理存取,近百公里的路程尚需数小时颠簸。一年前,情形依然如此。如今,独龙江乡信用社已经挂牌营业,独龙族村民终于告别半年存取一次的历史,实现了在家门口存取钱的愿望。

    银监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依然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网点,708个乡镇无任何金融服务。如何使偏远地区农牧民就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基础金融服务,农信社一直在努力。

    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经从两年多之前的2945个减少到2087个,并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在这项工作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支柱力量,在减少的机构和服务空白乡镇中,分别有347个和251个由它们解决,贡献度达到68.2%和73.4%。

    不仅如此。农信社积极下沉服务重心,扩大网点和服务覆盖面,采取简易营业网点、定时服务点、金融便利店、小额支付便民点等方式,提升支农服务便利度。

    “银行进村,不出村就可以取钱、存钱、汇款和查询,太方便了。”山东巨野县康驿镇卅里铺村村民吴绪成满意地说。他2分钟不到就在卅里铺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取出了2000元钱。

    50岁的金融自助服务设备管理员赵恩云告诉记者,在业务窗口的里间,有间小卧室,自己晚上在这里住,村民急等用钱,半夜敲门也能取,“一天24小时,村民随时可以来办业务”。

    巨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尹庆民告诉记者,全县农信社已设有59个村级金融自助服务站,并且还会让更多的网点进村。

    山东省农信社联社理事长宋文瑄说,山东省联社60%的网点布设在县以下地区。全国首创的农民金融自助服务项目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民家门口。目前,山东省安装了3996台ATM机,10583台电话POS机,4552个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惠及8200多个农村和社区。

    “近年来,农信社的营业网点明显增多,涉农信贷投放也持续增大。”毛红军说,截至2010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比2007年末增加1.79万亿元,增幅达85.8%;去年新增涉农贷款7825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机构的29.7%。

    记者在江西、云南等地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农信社在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上积极创新,将近年来城市金融发展迅速的银行卡、理财产品引入农村,创新发展农村信用共同体模式,发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类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组成的信用共同体联合增信功能,提高了借款人贷款的可得性。同时,大力发展无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创新了林权、存货、应收账款、仓单及动产浮动质押贷款等多种抵(质)押贷款品种。

    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中,每年取得这两类贷款的农户接近7000万户,受益农民3亿左右。截至2010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3010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机构的96.8%;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770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机构的58.4%。

    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志用是江苏民星桑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这个桑业合作联社有社员8万多户,带动蚕农20多万户,是全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一。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公司+加工厂+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服务模式,产销一条龙,规模化造就高效产业。而这一切,有赖于东台市农信联社提供的强力金融支持。

    每年春茧和秋茧成熟季节,公司出现季节性的流动资金紧张。“每到这时,农信联社对我们的贷款总是有求必应。今年两季用仓单质押和动产抵押,得到了农信社1.3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丁志用告诉记者,东台信用联社每年贷款2000万元以上支持公司的科技创新、技术开发和品牌提升。“不仅如此,他们还请来国内知名的茧丝绸专家对我们培训,这种延伸服务是我们非常盼望的。”

    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姜丽明说:“目前,农信社发放的涉农贷款占各银行业机构的三分之一以上,发放的农户贷款占78%,肩负了98.4%和67.7%的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和服务覆盖任务,全面承担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面向广大农户的国家政策补助资金的发放工作,是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支农服务功能发挥最充分的银行业机构。”

    历史包袱尚在消化,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农村金融业务仍然面临突出难题

    大刀阔斧的农信社改革,得到了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拨付保值贴息补贴88亿元,通过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农信社不良资产1694亿元,累计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700多亿元,支付专项票据利息90亿元。在中央政府政策撬动下,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信社改革的支持力度。

    尽管如此,农信社开展“三农”服务融资能力依然较弱。相关专家指出,60年发展历程中,农信社历经多次重大体制调整,并在农行与农信社分家、处置农村合作基金会和整顿城市信用社时,承接了大量不良资产,形成了巨大历史包袱,至今尚未完全化解。

    “农信社在改革前历史包袱沉重。全国因历史包袱过重形成的监管评级6级及以下的机构还有146家。”姜丽明说。

    毋庸置疑,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肩负着支农金融服务重任的农信社,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会是支农服务的主力军。但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下,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局面一时难以根本改观,其支农服务依然面临“两高一低”难题:

    ——农村金融经营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人均存贷款、单笔业务额度远低于城市地区,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多数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成本收益倒挂问题严重,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农村金融业务风险高。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村金融业务风险居高不下。2011年6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不良率是银行业不良率的1.7倍,农户贷款不良率更是全国银行业不良率的3.6倍。

    ——涉农贷款收益相对较低。2007年至2010年,我国涉农贷款增长92.4%,比同期贷款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0%,分别比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13.6个和7.5个百分点。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健全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支持力度。在完善普适性扶持政策的同时,以调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为出发点,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目前,农信社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银监会提出,从2011年开始,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农信社高风险机构全面处置,历史亏损挂账全面消化,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农村银行制度基本建立。

    对于农信社的下一步改革,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表示,无论怎么改,都必须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他强调,凡是农信社改制为银行类机构,都要将其对“三农”和小企业服务情况作为重要的准入依据,下一步省联社改革,也要看其辖内“三农”与小企业金融服务开展水平。

 
 
 相关链接
· 截至9月末四川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
·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答问
· 银监会关于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
· 胡晓炼指出:前期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