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 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10日 07时42分   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我有“穿越”异能,真想带你重回10年前的闽西老区,看一看那中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长汀县,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叫“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果我的笔有摄像功能,真想让你看一看今天的长汀,又是怎样的翠波千顷、满眼新绿、花灿两岸、果香万里。

    敢叫山河换新颜

    成立全省唯一水保局,水土治理走群众路线

    长汀县土地面积460多万亩,1985年遥感普查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46.2万亩,面积大小、严重程度、危害性均居中国南方省份之首。从1983年起,福建省就开始了在长汀的水土保持治理,时任省委书记项南还专门写过一首72字的“水土保持三字经”。

    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将长汀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确定连续8年每年从省级财政中划拨1000万元、龙岩市财政配套200万元,誓让这个当年土地革命时期人称“红色小上海”、中央苏区物资基地的长汀县,重披绿装。

    第一个8年过去了,至2009年,长汀县累计治理107万亩流失山地,但长汀人铁心奋战绿荒山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扶持政策继续,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钱有了,长汀县政府成立了全省唯一的水保局;队伍也有了,虽然只有12个人,但个个都是农学毕业科班出身,技术不含糊。这就行了吗?“不行!”已经退居二线的长汀县水保局原副局长刘炳平陪着我,一个镇一个村实地走访,“干了10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一道参与治理保护,否则怎么干都白搭!”

    普通人做不凡事

    不认输的马大姐,不服老的黄老汉,不惧穷的沈支书

    马雪梅今年48岁,老家山东青岛,1997年嫁到濯田镇莲湖村。1999年,她最早承包的198亩山地,还是刘炳平当副局长时“连哄带骗”拉来的。

    “他们在山脚种一圈板栗,无偿交给我承包。可那叫啥山?天上下一点小雨,水从山头冲到山下时,就变成了泥石流,冲得整座山一道道深沟。”忆起往事,马雪梅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就是南方典型的水土流失面貌。”刘炳平说,下来的雨水在山上根本存不住,还冲走土壤中有机元素、微量元素。

    哭完之后,马雪梅那股山东人的倔强性格显露了出来,重新借钱、重新买苗买肥,再度上山。刘炳平也豁出去了,带着技术人员上山指导。他们自己创造出“反弹琵琶”、“小穴播草”、“逆向治理”、“养分归还”等“土”招数,别看“土”,但管用。2000年,马雪梅再种上去的板栗,4年后开始挂果,挂果率和质量也开始逐年提高。后来,马大姐又一口气承包200亩山地,如今400亩山地全部种满了果树,连养猪带收果,一年毛收入五六十万元。

    黄金养今年57岁,三洲镇三洲村人,自小看够了当地水土流失的可怕模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情况越发严重。“家门口就守着汀江水,可是一到种稻之时,周边几个村为抢水,没少打架甚至械斗。水土一流失,汀江里根本就没水。”

    1999年,也正是长汀县实施“大种大养”战略之年,黄老汉当仁不让,主动要求治山。刘炳平当过三洲的镇长,熟悉老黄,二话没说就把一片300亩左右的崩山(水土流失造成的崩坍山地)包给了他。招数还是那些招数,可黄金养选种的却是杨梅。“我们这里还是稀土区,土壤中虽然其他养分不多,但刚好适合杨梅。”这一承包,就到了今天,老黄把家里能凑来、借来的钱全都投到山上,连女儿每年从英国寄来的1万英镑养老费,也都扔了进去。

    眼下,黄金养手上除了900亩杨梅,还有200多亩茶山。在他的带动下,整个三洲村种起了6000多亩杨梅,每年村里举办杨梅节时,放眼望去,漫山苍翠,郁郁葱葱。

    因水土流失,长汀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沈腾香嫁过来时正是策武镇南坑村最穷的时候,“人均八分田,地上没资源”。没几年,凭着毛巾厂技术员的经历,沈腾香当上了村支书。不是本村人、还是女娃子,沈腾香最突出的本事——不惧穷。沈腾香细一琢磨,南坑的“穷根”是水土流失,只有治了山,才能彻底挖穷根。她领头带着村干部上山种油萘,结果当年就见效益,少的也赚了三五千。这一下,群众信了沈支书,第二年,南坑村9000多亩荒山全种起果树。

    沈腾香一看群众全都种果树,预料到几年后市场会有所波动。于是,她又找到在厦门做生意的一个乡亲进行合作,将村集体2309亩山地以入股的形式,种植银杏树,同时再把村里一家一户的养猪场合并到一起,全部搬到山上。既提供了肥料,又美化了村容,后来又在村里盖起了200多座沼气池,一并破解用柴用电的难题。

    后来一切发展正如沈腾香所料,银杏树种植达到9000多亩,南坑由此一举甩掉穷帽。如今的南坑,家家新房、户户人丰,前年还成为龙岩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向政府再提建议

    增加补贴,建立补偿,因地制宜调政策

    10年努力,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对107万亩治理区的监测显示:植被覆盖率由15%至35%提高到65%至91%,植物种类由7科7属8种增加到20科26属30种,年增加保水6526.4万立方米,保土128.47万吨。水利部专家誉之为“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可马大姐、黄老汉、沈支书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走转改”来了,能不能顺便也帮我们提点建议:

    电费、化肥能否多些补贴?咱这是治理区,禁砍树禁挖草,群众生活能源要么靠煤、要么靠电。以前水保局为了扶持群众烧煤,每个煤球补贴4分钱。现在煤价从原来的每斤0.15元涨到了0.8元,用不起了,只能改用电。可电价农村里每度0.6元。像老黄家一年仅生活用电就要2000多元,这还不算生产所需。化肥更别提了,复合肥原来一吨800多元,现在3000多元,有机肥一亩一年更要5000多元。

    能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治理区能否也像流域生态治理一样,搞个下游补上游,让汀江下游的地区对上游反哺一些。毕竟生态是大家的生态。

    养猪能否少些限制?治理区原来都是荒山,可现在很多地方治理好了,一些山地被划为生态林之类,就意味着在这区域里限养猪了;另外,由于靠近汀江河上游,按现在法规,饮水源地也要限养或禁养猪。其实,治理区不同其他地方,这里养猪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要用猪的粪、尿,才能给山增肥。是不是也能给个特例,对这样的治理区养殖家畜,政策放宽一些。

    编辑感言

    一座座寸草不生的“火焰山”,一群生长于此的普通群众。可是,山,究竟是怎么改变的?树,是怎么栽活的?长汀的旧貌换新颜引人深思。

    十年之间,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长汀人的努力让人感佩。正是他们不信邪、不服输、不怕穷的勇气和坚守,造就了今日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清水秀,脱贫致富,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但长汀的农民群众依然有亟待解决的难题困在心头,希望有关方面能够采取措施帮他们解难。山河重披绿了,可别寒了群众心。

 
 
 相关链接
·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赴闽西长汀、上杭、武平调研
· 福建终止长汀县广电局局长林渊省人大代表资格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