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买卖全球货——在义乌管窥入世十年外贸嬗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31日 17时48分   来源:新华社

买卖全球货
——在“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管窥入世十年外贸嬗变

    新华社杭州12月31日电(记者张遥)一座本地户籍人口不足80万的浙江小城,如今一年迎来送往的外商超过42万人次,销往世界各地的商品超过170万种,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这便是义乌。

    不论是从专注内贸向内外贸并举的重心挪移,还是近两年鼓励进出口平衡发展的种种举措,以及不久前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最年轻“新特区”加快探索外贸转型升级,这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处处折射出入世十年中国外贸嬗变。

    “马路市场”抓住入世契机

    成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义乌市场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早先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靠“鸡毛换糖”行商的义乌人,在市场早期已经把内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但如果没有抓住入世的契机,就没有义乌市场今天的繁荣。”义乌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方平说,“与汉正街、荷花池这些批发市场比起来,义乌市场当时的知名度并不是最高。走国际化道路,深耕‘两个市场’,才有了今天的影响力。”

    一些市场商户的经历印证了金方平的感触。出生在商人世家的义乌人施新雨曾经努力想摆脱父辈的人生道路,尽管家人经营的市场摊位收入已算可观。“当时总觉得不甘于守着马路市场的一平方米小摊。但就在那一阵,中国入世了,客流量大了,韩国人、欧美人也很快多了起来。”施新雨说,“我心想这下可以做大生意了。”

    根据义乌小商品城提供的数据,入世十年间,义乌市场经营面积从50万平方米扩大到470万平方米,市场里过去仅有6%的商品出口,而现在65%的商品均是远销海外。目前已有超过3000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有统计表明,目前国内依赖义乌市场贸易通道的企业超过20万家,就业人数达1000多万人。

    如今在义乌,人头攒动的贸易景象总能让人感受到这个中国外贸窗口的热度。义乌海关于2009年正式开关,成为杭州关区内首个设立在县级市的海关,为小商品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

    “义乌市场牢牢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义乌海关关长张军说,“十年来,海关针对小商品外贸特点,探索推出‘门到门’的服务性监管模式,并通过‘旅游购物商品’出口监管模式,每年为义乌商户节省外贸成本近亿元,大大简化了出口手续。”

    来自义乌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义乌小商品全年出口9000标箱,这一数字到2010年已经增长至57.6万标箱,商品出口遍及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

    活跃市场带动进出口均衡发展

    入世十年来,义乌小商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也给不少外商带来了启示,各国商品开始通过日渐成熟的贸易流通渠道经过义乌,走向中国。

    阿富汗商人卡雨穆和他的两名兄弟从1998年开始在义乌经商,主要是将中国生产的饰品、建筑材料运回国销售。经过十多年发展,卡雨穆三兄弟如今已经在义乌当地注册了贸易公司,8名员工常驻义乌负责采购,100多名工人在阿富汗当地负责销售和建材加工。

    “为了跑采购,我到过中国十多个省市,并且渐渐发现了新商机。”卡雨穆说,“在新疆,我看到过许多精美的玉石,但价格都比较贵。中国人对玉石有特别的情结,我们阿富汗盛产青玉,而且价格要便宜一半。下一步我准备从家乡采购玉石到中国来卖,在中国做了十几年生意,贸易渠道已经熟悉了,市场应该会不错。”

    对于阿尔及利亚商人阿布都来说,他的大海贸易公司早已定位于进出口贸易。“从买卖中国货到买卖全球货,商机一定是存在的。”阿布都来说。

    事实上,入世以来规模成倍增长的义乌市场也正在向扩大进口的方向发展。近两年,义乌市场新开设5万平方米的进口商品馆,目前已引进55个国家的近3万种境外商品入驻。与此相配套的还有鼓励进口商品进馆销售的一系列政策。

    俄罗斯OMED公司义乌办事处首席代表汉萨说:“WTO的规则就是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入世的积极效应,希望通过‘买卖全球货’能进一步实现多赢。”

    “新特区”打造国际贸易“桥头堡”

    入世十年来,义乌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作为中国第10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于2011年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正迎来全面的转型升级。

    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义乌制定了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首要的是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不同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边境贸易,而按现行一般贸易方式监管存在归类难、核价难、效率低等问题。确立新型贸易方式后,再制定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等方面配套监管服务政策。

    与此同时,每年有超过170万种商品销往世界各地,且多是形态各异的小商品,商品质量监管、标准化建设也一直是义乌面临的重要课题。

    “质量是义乌市场安身立命、繁荣发展的根本。加快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市场商品质量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说。

    2011年12月,浙江省质监局与义乌市人民政府签订备忘录,共同推进“品牌强市”建设,制定完善各类日用小商品标准,同时还将支持相关行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从源头上提高义乌商品质量的国际话语权。

    事实上,一些义乌当地企业已经在从自身着手,推动小商品转型升级,提升品牌附加值。走在汇聚了几千种产品的浪莎集团产品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的产品让袜子的概念超出平日想象。数万元一台的意大利进口织袜机,浪莎仅2011年就购置了3000台,一名工人可以同时监控30多台机器。从16年前做袜子内销起家,浪莎在几年前已经着手与日本、以色列的知名企业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无缝内衣生产基地,从小小一只袜子发展起来的产业规模正在伸展。

    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说,袜子是典型的小商品,但浪莎设立的目标是“做最好的袜子”,“朝着品牌、品质的方向努力,中国制造的小商品也能在国际贸易舞台焕发光彩。”

    “通过改革试点,义乌的贸易模式将实现出口、进口、转口贸易联动,从以往的中国出口‘桥头堡’转向中国国际贸易‘桥头堡’。”黄志平说。  

 
 
 相关链接
· 春节临近义乌网购井喷 日快递超50万票
· 浙江义乌:新年饰品热销
· 浙江义乌新年饰品热销
· 中国最大小商品集散地—义乌11月小商品出口创今年单月最高
· 第17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开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