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记者同群众一起过年:走进广阔天地 感受新年欢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23日 07时14分   来源:新华社

走进广阔天地 感受新年欢乐
——新华社记者深入基层同群众一起过年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1月22日是农历除夕。在这天,新华社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煤矿,走进群众家里,同当地群众一起欢度新年到来,报道各地群众欢度节日的欢乐景象。

    记者吴雨在宁夏平罗县报道:鼓点铿锵、脚步整齐,记者除夕一早来到宁夏平罗县陶乐幸福园,看到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老年人在扭秧歌。队伍前面一名反串的“老太婆”表情滑稽,逗得人们不时哈哈大笑。

    记者随即同这位老人聊起来。“老太婆”叫董克,今年66岁。他告诉记者,自己膝下无儿无女,2011年10月从彭阳县中心敬老院迁入陶乐幸福园。“这里饭菜美味可口,楼园环境优美。平时我喜欢读书看报,有时候也看他们扭扭秧歌。现在我每天开心生活,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目前,陶乐幸福园居住着来自宁夏生存困难地区的海原县、彭阳县、原州区等8个县区的230多位有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新的养老院里,他们平日里下棋、聊天、扭秧歌、打羽毛球,过年、过节还发挥特长,表演文艺娱乐节目。有老人写得一手好字,有老人会即兴编快板,还有老人“花儿”唱得有滋有味……老人们说,当地政府还将利用隔壁陶乐中心卫生院资源,建一个老年护理院,为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务。

    据介绍,目前平罗县陶乐镇正在创建天河湾老年产业园,力争10年的建设,将把天河湾老年产业园建成集养老、康复医疗、休闲旅游、娱乐老年人用品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基地。这也是宁夏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在黄河两岸打造“黄河善谷”慈善盆地的重要举措。

    记者张艺、徐海涛在安徽淮南市报道:除夕临近,记者来到淮南矿业集团张集煤矿,在带班队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入井口,穿上工作服、戴上矿灯,和工人一起乘上升降梯,不到两分钟就进入位于地下600米的张集煤矿北区矿井。

    井上,是零摄氏度左右的隆冬时节;井下,是三十摄氏度左右的“桑拿天”。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疾步行走,记者来到了采煤工作面,二十几名全副武装的工人正在进行采煤作业,工人们佩戴的防尘口罩表面已经聚集了厚厚一层浮尘。煤灰、煤渣不时迷住记者的眼睛,钻进脖子里。在潮湿闷热的空间里,黑色的煤灰随着汗水在脸上流淌,巨大的机器轰鸣声让人很难听清对方的声音,记者采访着,没过多久就已经声音嘶哑了。

    34岁的综合机械化采煤二队队长徐仁海已经连续8个春节都在矿上度过,虽然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回家的路程也只有两三个小时,但今年春节他依然选择坚守一线;46岁的电气检修工汪文进除夕当天,则带着4个电气检修工在井下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他说,电气检修保障着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一线采煤工人的安全,越是节日期间越马虎不得。

    升井后,记者已是大汗淋漓,脸上、手上煤迹斑斑。农历新年临近,矿区一切生产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轰隆隆的运煤声中,记者体会到了特殊的年味……

    记者杨进欣在山东胶州市报道:除夕这天,记者来到胶州市胶莱镇中王朱村老党员侯方武家拜访,侯家门上已经贴好了春联和窗花,堂屋里摆着鸡鸭鱼肉各种年货,进屋发现胶莱镇镇长刘强、组织委员张坤德、宣传委员倪颖、村支书侯方安等正在一起包饺子。

    记者同大家一起包饺子、聊家常。“侯大叔还种地吗?平时也出去打工?”“我过年就60岁,身材还硬朗,现在种了一亩八分地,种地也不交钱了,国家还给补贴。”这时候侯大婶插话说,“我有病躺在床上十多年了,一直都靠老伴给照顾,可把他拖累苦了。”记者又问,平时大婶吃药打针什么的花钱不少吧?新农合有没有减轻点负担?侯大叔说,新农合还真不赖,现在去医院打针吃药什么的都能报销一大部分,“负担确实减轻了不少。”

    谈到以后的养老问题,侯大叔说:“去年我和老伴参加了城乡养老保险,满60岁就能每月领好几百的养老金了。养老保险解决了我们农民养老的大问题,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镇长刘强接过话头,“这几年从中央到乡镇都很重视民生,春节前镇里拿出50万元走访了一些孤寡老人以及残障人士。像侯大婶这样无法享受低保而确实需要帮助的,镇里今后肯定会加大帮扶力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这几年农村的新变化。记者注意到,国家的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能在侯方武家里得到体现。这时电视里正播放着《好日子》,的确,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记者赵叶苹在海南三亚报道:1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海南省三亚市最热闹的崖城镇瓜菜购销市场,和瓜菜收购商们共度了一个别样的除夕。

    上午11时许,崖城镇的两条街道已经被拉豆角的拖拉车、三轮车围得水泄不通,交通协管员不得不封住半边马路,保障交易秩序。来自安徽的收购商童乃明说,他已经六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大年了,“我每年要在海南待六个月,就是要把这里新鲜的蔬菜运到内地。”

    接近中午12时,童乃明已经买到17吨豆角,够装1200个泡沫箱,下午1时30分整装待发的17吨豆角即将发车,他嘱咐司机吃完晚饭再过海,一路小心慢行。这车豆角预计将在大年初三运到合肥市场。

    记者谢良在江西樟树市报道:除夕这天9点,记者来到樟树市鹿江街道边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这里的老人正忙着挂灯笼、贴春联,79岁的丁辉庭老人说,这是今天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刚搬进服务中心的老人熊根儿嚷嚷着说:“我没有为中心挂过灯笼,我来挂。”说着就一把从工作人员手里“抢”过灯笼。看到火红的灯笼挂起来,鲜红的春联贴起来。老人们高兴说,咱们这个家年味十足。

    记者在服务中心活动室看到,几张活动桌早已拼在一起铺上了鲜红桌布,上面整整齐齐摆放上了水果、瓜子、糕点等物品,还有边街社区为老人准备的礼包——冻米糖、灯芯糕、苹果、红梅球等。服务中心主任朱艳萍说,这些都是老人爱吃的东西。

    尽管因为大雪取消了户外活动,但下午开场的老人、家属及义工座谈会气氛高涨。在座谈会上,老人们还高兴地唱起来,你一首《牡丹》,我一首《北京的金山上》,演唱的老人仿佛回到青春年少,神采飞扬,听者则跟着节拍鼓起掌,兴致盎然。

    记者王学涛在山西左权县报道:戴上安全帽、带着瓦检仪、自救器,记者走进了位于山西左权县的山西汾西瑞泰井矿正珠煤业矿井。

    步行了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距离井口1200多米深处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区。46名工人已在这里工作了4个多小时。27岁家住河北石家庄的贾胜强说,他也有3年没有回家过年了。3年前作业的机器都需要人工来扛,现在全是机械化生产,月工资也由1500元涨到了8000元。“新年了,我要继续保持龙马精神,好好工作,攒钱娶媳妇。”贾胜强说,“跟井下兄弟一起过年也像亲人一样,大家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接近晌午,煤矿领导用保温瓶从地面上送来了午餐,有羊肉胡萝卜饺子和鸡肉。矿工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大家边吃边回望这些年来矿上的变化,气氛十分活跃。

    正在工作的吴永华告诉记者,他参加工作已经6年了,这是他连续4年春节加班。他说自从煤炭进行资源整合后,干得一年比一年舒心、安心、有干劲儿。“以前给一个个体老板打工,一天40元的收入。自从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后,工资翻了3倍,加上奖金后一个月能拿六七千元。井下路也变平整了,班班都有领导跟着矿工下井,家里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了。”吴永华说。

    记者崔颍在安徽合肥报道:腊月二十九一大早,记者来到合肥市大型菜市场——飞虹市场,看到这里肉蛋鱼菜等齐全,市场里讨价还价声仍不绝于耳。记者上前问了一些菜价,较之前一天,价格普遍降了下来,叶菜类降了2元钱左右,鱼也降了一两元。

    接着,记者又到不远处的永辉超市,觉得这里菜品更加丰富,买年货的人比菜市场要多很多。一对挑拣青菜的中年夫妇对记者说,超市里菜价比菜市场便宜许多。政府搞“菜篮子”、家超对接非常好,这半年菜价、肉价确实稳定了下来。

    记者黄冠在河南省襄城县报道:1月22日,襄城县刚下过零星小雪,早晨的空气格外清新。记者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出了襄城县城,带着70件棉大衣,直奔茨沟乡敬老院。

    茨沟乡敬老院里有69名“五保老人”,他们每人获赠一件棉大衣。记者帮一位老人穿上棉大衣后,来到黄现民、李国宾老人的宿舍。黄现民老人对记者说:“这里有暖气,比住家里得劲儿。”李国宾老人患高血压,需每天吃药。“每月拿药得花二三十块钱。敬老院每月发40元零花钱,如果不够再向亲属要,现在我手里有钱。”李国宾说。

    记者来到敬老院的厨房、餐厅,看到厨房里摆着六大箱速冻饺子,冰柜里冷冻着二百多斤猪肉,还有一些大白菜堆放在厨房的一角。

    茨沟乡党委书记盛亚涛介绍,全乡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有69名,其他的都是分散供养。2011年,上级财政向茨沟乡敬老院拨付财政经费26.84万元,乡财政补贴1.8万元,老人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

    记者刘阳在陕西渭南报道:在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黄土高原上,龙年春节的热闹气息格外浓烈。大年二十九一大早,记者来到具有7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村——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这个民俗村里,记者切身感受到关中特色年俗。

    记者在村民党更德家看到,家家户户的“献爷馍”清晨已经摆上案头,晚辈们依次进入堂屋祭拜祖先。祭拜仪式结束,记者和党家小儿子一起熬好糨糊,贴好请民间书法家为他们家书写的“总结性”春联。之后党家长辈作新年寄语,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晚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在村里,记者还感受到蒸馍这个关中特色年俗。记者看到,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三五相约,相互帮忙,今天你家,明天我家,起面、发面、揉面、捏花色……一袋袋面粉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不断地变化,直到升华为富有多项祝福意味的“春节符号”。

    家住党家村、在西安读大学的党明说,提着花馍给长辈拜年已经成为他抹擦不掉的习惯。举目四望,炊烟从家家户户升起,一缕缕炊烟穿透清晨的薄雾萦绕在村庄上空,一阵阵馍香伴随着浓厚的“年味”沁人心脾。

    记者陈晨、陈炜伟、刘潇在陕西安康报道:除夕一大早,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堰移民安置新区里,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楼前,村民们开始张灯结彩,贴春联、贴年画,大红灯笼挂在了家家户户门前,不时有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闹,一派浓郁的节日气氛。

    2010年7月,陕西安康遭遇特大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全市因灾倒塌民房12万多间。这场灾难之后,陕西省启动了我国最大的移民工程,陕南秦巴山区将移民搬迁240万名群众,刘家水一家便是其中的一户。

    我们走进了刘家水家,“给你们拜年了!”“欢迎欢迎,快进屋坐坐。”62岁的刘家水拉着12岁的孙子,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记者一边拱手祝福,一边端详起了他的新家:洁白的墙面,锃亮的地板,卫生间里也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党的政策好,去年这个时候,我哪里会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刘家水乐呵呵地说。

    老刘领着我们来到二层布置一新的客厅,拍拍新购置的转角沙发让座,一个劲儿地往记者手里塞水果,面前的液晶电视里正在播放着精彩的节目,“今晚的春节晚会,我们可要好好看个清楚!”而去年年关,他们一家人还蜗居在邻居家一间临时的土坯房里。

    前两天,在广州和安康打工的两个儿子陆续回到了家里,置办了许多新的年货,一家人也将在新居中辞旧迎新。刘家水说,因为是倒房户,政府给自己家补了2.7万元,还提供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加上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攒的几万块钱,得以搬进新居。

    在因为地质灾害失去7位亲人的林晓明和李发兰家,一家三口拉着我们围坐在电炉子前烤火,窗外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尽管想起因泥石流遇难的儿子,李发兰眼睛还一阵阵泛红,但说起现在的生活,她嘴角还是露出了一丝笑容。“女儿学习很争气,党和政府也关心我们,希望家里农家乐的生意可以越来越好。”

    除夕当天,在社区里走家串户,记者时时感受到村民在新居内喜迎新年的喜悦,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链接
· 外国友人感受中国新年
· 龙狮欢舞迎新年
· 北京主要蔬菜价格有所回落 精品蔬菜保证不断供
· 感受震中小镇的温情——新华社记者除夕访映秀
· 北京第二十九届龙潭春节文化庙会开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