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三峡库区 产业变强:听移民心声 看重庆万州巨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04日 06时56分   来源:人民日报

    秋日清晨,晴空万里。远处一声厚重的巨轮鸣笛声,拂过波光粼粼的宽阔江面,飘到长江支流苎溪河边。在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万州,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早晨不到8点钟,36岁的廖红梅从位于岸边的家中出发,爬过5分钟梯坎,在路边搭乘班车到三峡纺织公司上班。刚晋升为车间主任的廖红梅来回巡查,把关产品质量,并不时向工人交代着什么。这个曾经以种菜地、打零工为生的年轻三峡移民,早已习惯了朝九晚五的工厂生活。

    三峡库区移民超过百万,万州便有26万名之多。过去,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工程无私奉献;如今,三峡大坝建成了,库区发展越来越好,移民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15年沧桑巨变,让廖红梅有了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激……

    1997年,因为三峡工程,廖红梅老家的2亩地要被水位上升的苎溪河淹没。于是,一家人告别老屋,搬到河对岸的周家坝街道沙河社区。他们拿着8万多元补偿款,在政府规划的区域内,自建起两层共200多平方米的迁建房,开始在新城打拼未来。

    然而,面对新的生活,廖红梅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按照三峡移民规划,淹没涉及万州25个镇乡街道,370家工矿企业关停并转,淹没实物指标总量占三峡库区的1/5……

    “工作不好找,日子不好过。”以前家里有地,生活还算温饱,可移民之后城市里大批劳动力富余,找工作难上加难。

    2003年,丈夫张承洪原来所在的国营企业三峡轴承厂因效益不好,被迫停工破产,他只好自寻出路,干起了保安。从拿铁饭碗到当临时工,张承洪起初很难适应,“站在单位门口,老觉得别人在拿异样的眼神看我,生怕遇见老工友。”他觉得,虽说自己是移民,但必须不等不靠,用双手创造未来,“更何况,国家也肯定不会忘记我们。”

    在发展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有中央大力扶持,有兄弟省市援助,移民百姓齐心协力,共建繁荣和谐新库区。历经初期阵痛、立志“工业强区”的万州也开始逐步复苏,迎来发展春天。

    2006年,山东如意集团响应国家号召,在万州建起了世界级规模的三峡纺织公司。招聘启事刚一发出,便引得成千上万劳动力前去应聘,廖红梅也是其中一员。

    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也必然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神华集团、法国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江苏大全、湖北宜化、广东雷士等10余个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大型项目相继落户万州,让当地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盐气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药品五大产业。国家级的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将在2015年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再到逐步能致富,库区跨越发展让百姓生活日渐红火,廖红梅家也不例外。2007年,先后换过4份工作的张承洪进入新在万州设厂的长安跨越公司,再次成了按月拿工资的装备工。5年过去,廖红梅两口子的月薪逐步涨到5000多元。

    看着晚辈工作稳定,廖红梅的婆婆刘兴轩老人也更舒心了。见到记者来访,老人还主动翻出发放养老保险的存折,“看,每月800元,我的工资也不低哩!”随行的社区干部牟红卫解释道,前几年老人办理了库区淹没农转非移民养老保险,自己一次性缴费6000多元,便可享受优厚的养老金。

    从原先的一片荒芜,到搬迁时的“大工地”,再到如今的宜居家园,万州新城越来越大、越来越美。眼下,江南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三峡移民纪念馆已经完工,长江三桥也即将开建……

    15年间,缘起三峡,库区实现跨越发展,重庆库区经济年均增长12.9%,高出全市同期0.7个百分点。15年间,廖红梅的儿子也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一名马上读高中的小伙子。她常站在家里二楼的窗边,指着对岸依然清晰可辨的老屋痕迹,对这个伴随万州新城长大的孩子,发出感慨:为了三峡,咱们告别故土重建家园,也正因为三峡,咱们才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记者 刘志强)

 
 
 相关链接
· 大搬迁 大跨越——三峡库区转型发展的兴山样本
· 三峡库区航行超高船舶将被“限行”
·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调研三峡库区及长江航运发展
· 重庆市与中国农业银行推进三峡库区后续项目建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