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你好中国—新华社迎接十八大微博采访团采访札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06日 19时22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肖春飞、王清颖、李俊)从2002至2012,中国走过十年。

    过去十年,波澜壮阔的时光之河,流淌而过。波澜壮阔之下,每一朵浪花是否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历时近两月,纵横数万里,撷取时代的浪花,讲述中国人的十年故事。我们走过一座座城市与乡村,震撼于北大荒垦区的辽阔壮美、帕米尔高原的凛冽朔风;我们铭记了库区移民故土难离的热泪、地震灾区高龄母亲再育子女的磨难、老工业区产业工人重振辉煌的情感……

    人,是历史的主体。过去十年,国家与国人同时改变、合拍前进。一个个人从历史的舞台上向我们走来,我们从人身上读懂了历史。

    致敬,十年

    对历史而言,十年,一瞬之间;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十年,却往往承载着需要一生来咀嚼回味的变化。

    辽宁沈阳铁西区,我们走进了一间空旷的厂房,时间似乎静止。一排光柱投射下来,粉尘在其中无声起舞。这里曾经焊花四溅、机器轰鸣。如今只余巨大的机器残骸,锈迹斑斑,触手冰凉--但是,这里曾凝聚了多少产业工人滚烫的情感?

    61岁的孙本平是北方重工的退休工人、工业摄影师,他记录历史,更亲历历史。铁西有“共和国工业摇篮”美誉,孙本平曾把这间厂房生产的大件拼装成巨型挖掘设备拍下,放给工人们看。厂房里沸腾了:“这个零件是我做的!”“那个是我做的!”

    曾几何时,铁西街头上下班时塞满了自行车大军,身穿各式工装的产业工人豪迈得就像今天开着豪车。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铁西跌入低谷,95%以上企业亏损,90%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13万产业工人下岗,铁西区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

    孙本平的厂里也发不出工资,最凄惶的时候,母亲硬塞给他200块钱,他不想要,又不得不要--他实在没钱了。后来他攥着钱保持着笑脸跟母亲告别,一出门便号啕痛哭。时至今日,讲述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故事的电影《钢的琴》,依旧让铁西人欷歔不已。

    铁西的转折,始于2002年6月18日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东搬西建”开始了:铁西区有希望的老企业,搬到开发区,铁西区重新规划,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区则集中规划建设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企业搬迁腾出土地,利用级差地租,获得土地收益185亿元,“钱从何来”解决了;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人往何去”也解决了。铁西一跃成为东北第一经济强区,2011年,铁西区GDP过千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百亿,同一年,“幸福铁西”概念提出,目标很明确:人人有稳定工作、家家有较好收入、户户有舒适住所、处处有满意环境、个个有健康身心。

    我们来到铁西时,正值深秋,落叶缤纷,老人们在街心公园晒太阳闲聊。我们知道,每张面孔的背后,都有着奋斗与梦想。

    孙本平现在每月拿着3000多元退休金,他希望用自己的镜头,记录铁西与铁西人的变化:“劳动创造了世界,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付出了,我们也得到了。”

    让劳动者有尊严,国家才有尊严。铁西在沈阳率先建立了应急救助金制度;如今铁西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铁西人参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在产业工人普遍难招的今天,铁西子弟对工人这个职业,依然有强烈的认同感。

    过去十年,中国发展的最鲜明特点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许多中国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科学发展带来的变化。

    有些变化,甚至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时刻,往往在波澜不惊中发生,即使身处其中,也未必洞悉深远意义;但有些变化与转折,一开始就让人刻骨铭心。

    在陕西神木,我们采访的每一个当地人,都强调这样一个日子:2009年3月1日--从这一天起,神木县在全国率先实施全民免费医疗,他们从此不再害怕生病。

    57岁的高社社接受我们采访时,正坐在神木县医院的病床上打点滴。他是神木张板崖村人,多年糖尿病史,2008年突发脑梗,借钱看病,一度焦虑自己会把全家拖入贫困。现在这种焦虑烟消云散。我们在病房拍下高社社的住院“账本”,从2009年3月1日起,报销额度泾渭分明,他说:“我想好好多活几年”。

    62岁的高香鱼家住神木镇南关一村,老人在洒满阳光的客厅给我们看她的住院纪录:今年7月28日到8月20日,她因急性胰腺炎住院,共花费15402.4元,报销14422元,自己掏的980.4元中,400元为起付线自费费用,其余为规定报销范围外自费药物。她提起前些年病逝的儿子,抹起了眼泪,一聊起自己,又绽放出笑容。

    在神木,我们感叹街头豪车的数量与品种,我们感慨神木普通群众的恬淡与平和。因为煤炭资源,神木从国家级贫困县跃升为西北第一县,免费医疗与教育的财政投入,亦来自地下的“乌金”。

    很多人说:神木的免费医疗,是钱砸出来的。但每年不到2亿的财政投入,对很多地方而言“九牛一毛”。大手笔民生投入,让神木有效弥合社会裂痕,信访下降、干群和谐,增强了凝聚力,解放了生产力。神木人说:当地没有娶不到老婆的汉子。

    不是每一个地区都有财力来学习神木的做法,但神木县政府改善民生的责任心和勇气,是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借鉴的。量力而行,民生优先,这种改革,又何尝不会获得人民支持?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对普通人而言,能让他们真切感知温暖的进步,不是GDP的数字,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哪怕只是点滴进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张心亚,上海一名退休教师,过去十年让她心感温暖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智障人士得到了制度关爱。

    她有一个智障女儿,过去带孩子上街,总会遭遇异样的眼光。2005年,上海开始在各街道乡镇建立“阳光之家”,免费接纳智障人士学习,帮助他们走向社会。

    张心亚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曲阳社区“阳光之家”的情景:一群自闭的智障孩子,有的低头在揉自己的衣服,有的怯怯地看着她,有的手舞足蹈、坐立不安。那一瞬间,张心亚决定担任“阳光之家”的志愿者--这是个很苦的工作,要教会智障孩子一些简单动作,需要几十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张心亚坚持了七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志愿者也越来越多。

    我们来到曲阳社区“阳光之家”时,每一个在这里学习的孩子,都微笑着朝我们打招呼,眼神清澈,表情活泼。7年来,这里有20多个轻度智障的孩子找到了工作,他们排练的舞台剧《灿烂的阳光》演出一百余场,甚至还演到了台湾。

    对弱者的态度,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过去十年,中国举办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张心亚为之自豪,但她倍感亲切的是2007年上海特奥会--透过特奥会,她看到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中国。

    致敬,幸福

    每个时代都有历史的解读,每段历史都有时代的注解。过去十年,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网络普及,分歧与融合、失落与幸福、喧哗与共识……这是一个色泽斑斓的中国。我们在广袤国土上行走,试图寻找一个答案:当前中国最需要凝聚的共识是什么?

    “最美妈妈”吴菊萍坐在我们面前,言笑晏晏。这个柔弱的“80后”女子,挺身接住坠楼的妞妞,瞬间迸发的人性之光,让国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接受了一次大爱的洗礼。她当时粉碎性骨折的左臂,现在差不多痊愈了,但缩回来时只能旋转到45度。她说:“有些改变了,有些不会变,我一直在追求美好生活,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家人过得更幸福。”

    我们策划了“当代雷锋”郭明义与吴菊萍的“杭州论道”,笑称这是“北方好男人”与“南方好女人”的相会。吴菊萍喜欢这称呼,郭明义则嘀咕:“我算好男人吗?”他们有很多不同,吴菊萍恬淡,郭明义激烈,前者形容后者“一个文艺青年,一个老愤青”。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家喻户晓的草根道德模范、基层一线党的十八大代表,他们都说:“我很幸福。”

    吴菊萍与郭明义,他们幸福的理由很简单:被人需要的时候是很幸福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际关系是良性还是恶化的,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与他的幸福感。

    一个“人”字,一撇一捺,互相支撑,才能站立。支撑点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来回答,这个字无疑是:“爱”。

    过去十年,一方面,冷漠、造假、贪婪、见死不救……一些道德沦丧现象,像毒蛇一样噬咬人心;另一方面,大爱、善良、悲悯、担当……千百年来扎根民间的仁义善念,始终生生不息。尤其是在网络上崛起了出自平凡之举,却又感天动地的道德力量,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展现着新时代的道德价值。若干年后回眸这十年,很多往事或已被淡忘,但这些草根道德英雄仍将被铭记,他们如同道德灯塔,照亮国家与民族前行之路。

    真、善、美,永远比冷漠疏离更有力量,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焦虑抵达幸福。在漫长的行走途中,我们认识了太多让我们感动的平凡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在今天,人与人、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如何去寻求彼此认同?

    湖北丹江口凉水河镇,44岁的李大江站在自家花生地里,怅然若失。这是他最后一次在这块土地上收成。这块土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库区,一年后将被淹没,淹没这块土地的水,将北上三千里,润泽豫、冀、津、京--华北大地,能否品出库区移民心酸与心意?

    自从土地承包后,李大江一家就在此耕耘,虽然现在又分了地,仍难舍这块“熟地”。

    我们在库区见到了太多眷恋土地的移民,现在一些农村“种懒地”,但是在丹江口库区,却是另外一番图景:山坡头、田角边能种粮食的种粮食,能种蔬菜的种蔬菜,没让地荒着闲着……农民告诉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过一年就淹了,地就见不着天了啊……

    丹江口水库的水正在节节上升,淹没曾经的农田、果园、房屋,还有无数家园回忆。国人自古故土难离,我们触摸库区移民的内心,都是一段悲怆迁徙史。即使新居宽敞、生计无虞,但无根飘零的孤独感,又岂是短时间能够弥合?

    南水北调,是国家梦想,“集中力量办大事”之下,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如何协调?我们在丹江口库区采访了众多“第二次移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南水北调工程上马,众多移民的迁徙史艰难沉重。半个世纪后,“以人为本”成为移民搬迁的核心,国家与国民在互相理解中达到利益均衡,共同破解“天下第一难题”。

    在库区,我们看到了漂亮的移民新村、扎实的移民保障,更看到了抚平移民心理创伤的温情--一个村一个村整体安置,邻居、村名、村干部都没变,不仅是将人搬过来,还要搬来乡亲、乡音、村名、习俗、文化,让他们减少陌生感,增加认同感,更好地接受新环境。

    北大荒,一片曾经受过崇高精神洗礼的黑土地,“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今天还能延续吗?

    这里有一种对比让我们深思:一是比比皆是的“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口号,一是近年来陆续建成的垦区职工别墅。北大荒人有更加诗意的表达:“耕作在广袤田野,居住在现代城镇”。开着轿车去种地,在这里成为常态;宏大主题与个体利益,在这里紧密结合。

    60年前,为了解决新中国粮食问题,一批批开拓者听从召唤,胼手胝足,用汗水、泪水和鲜血浇灌了这片苦寒荒芜之地。72岁的李延俭,山东牟平人,1959年作为支边青年来到红兴隆垦区853农场,刚来时住泥巴和树枝搭成的“马架子”,蚊子一抓一大把,同来的女孩子们哭声一片。他们曾经想走,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守。他们在这里日夜劳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深深扎根。这一代人正在老去,他们真的无怨无悔吗?李延俭站在自家窗户前,指着外面的建筑告诉说:“只要想起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些人在千里荒原上创造的,我就深感幸福!”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山一样的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放进嘴里,终因长期食不果腹,饿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山一样的粮堆旁……李延俭给我们讲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他问我们,也在自问:“现在的人还能理解吗?现在的人会嘲笑吗?时代变化了,不会再要求一个人去做这样的事,但精神与文化,难道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伟大的力量吗?”

    杨连广、李金凤,沈阳铁西区一对幸福的金婚夫妻。夫妻俩都是普通工人,1962年结婚后一直住在铁西工人村一套48平方米的房子里。工人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集中居住地,1952年由国家投巨资建设,一式的三层苏式红砖闷顶楼房,率先通电、煤气、暖气,搬进工人村的产业工人,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羡慕的群体。他们至今还骄傲地说:“那时的工人村就是今天的别墅。”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铁西区陷入困境,工人村也因为年代久远成为危房,居住条件恶劣,成为名符其实的“蜗居”。铁西经济“凤凰涅槃”后,大规模的旧区改造随之进行,新建商品住宅鳞次栉比,世界重度污染城区的铁西,赢得了“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范例奖”。政府如是承诺:绝不会让那些对新中国有过巨大贡献的产业工人住不起新房!原住户回迁比例达到80%,杨连广夫妻花了6万3千元回迁到一套80平方米的新居。今年5月,杨连广、李金凤夫妻乔迁新居,楼盘叫“工人新村”。

    杨连广的新家很好认,他特意挑了18层顶层,在天台上竖起一面印着“中国”二字的红旗。老人说:“我爱我的国家!”

    这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对国家的认同!

    致敬,未来

    时间脚步,永不停歇。中国走过十年,中国继续前行。我们对于时代变革的喜与忧,最终落在人的层面才有价值。

    我们很难忘记在一个午后走进映秀镇幼儿园的情景:面孔娇嫩的孩子们在熟睡,房间里充满了甜蜜的鼾声。这里曾是汶川大地震震中,这些孩子都是地震后出生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再生育家庭,他们弥补了父母的创伤。

    张丽,映秀邮局职工,4年前失去了12岁的女儿,她渴望再做妈妈,但一直怀不上,试管婴儿,输卵管腹通术,中药……足足折腾三年,快绝望时,怀上了,每天小心翼翼,下班马上回家躺着。去年她38岁,生下儿子郭子豪。她抱着儿子让我们拍照,一会儿就抱不动大胖小子了。在她家里,当弟弟的小胖手抚摸着永远12岁姐姐的照片时,我们热泪盈眶。

    这样的家庭在映秀还有很多,面对重灾巨创,这些柔弱的身躯中呐喊出“生”之顽强。如今,地震造成的山体溃塌伤痕犹在,但什么能阻止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

    中国的未来,在一代代中国人身上。

    朱雪芹,全国人大代表,她这十年所获得的荣誉证书,一面墙都贴不下。但是谁能想到,十年前她还是一个缝纫女工?“2001年底,我从日本进修回到上海的服装厂,在流水线上做副领班,为了说服姐妹们选择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她们打赌PK,如果我赢了,就听我的;如果我输了,就重新回到生产线上做普通女工,就像电视剧《打工妹》里的那个赵小芸……最后我赢了。”

    这位从苏北贫困农村来到上海打工的农家姑娘,相貌甜美,声音温柔,骨子里却刻满了“自强不息”。闲暇时别人逛街、打牌,她留在宿舍看书,晚上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她用被子掩着台灯……2008年,朱雪芹当选上海市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远在农村老家的父母时,老人喜极而泣。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会有强烈的心理落差,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但我一直激励、未来也会激励大家: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朱雪芹说。

    跟父辈相比,今天的中国青年生活在一个可以放眼看世界、价值观多元化的年代,但是就业、房价的压力,让一些年轻人不敢奢谈梦想,甚至牢骚满腹,习惯抱怨、嘲讽。抱怨、嘲讽做起来其实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但是,能够改变什么?

    孙春龙,生于1976年,公益项目“老兵回家”发起人;邓飞,生于1978年,公益项目“免费午餐”发起人。两位青年经历惊人相似:以舆论监督报道成名,最后致力公益事业,成为职业志愿者。

    “批评很容易,难的是身体力行做些事情。能够推动国家进步的,是弥合与建设,”邓飞如是说。他现在运用微博来推动公益事业,宗旨六个字:合作、建设、进步,“我们通过合作来团聚资源,去做一些建设工作,最后实现全面的多赢,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进步。这是我的梦想,通过努力我正在实现梦想。”

    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邀请了一些颇有影响的微博博主参与现场采访,从网上走到网下,一起见证中国十年变化,感受真实的国情。在青年网友群体中拥有很高人气的青年作家蒋方舟说,年轻人与其坐在电脑前埋怨,不如积极行动起来,做些实事,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转型期的中国,很多问题应该批评,但难道因此就能说明努力没有价值、奋斗和追求梦想多余吗?每个人都有梦想,或宏大或卑微,中国需要更多勇于实现自己梦想的年轻人,与国家一起进步,迈向更高的高度。

    2012年国庆前夕,北京和新疆乌恰,进行了一场相距5000公里的对话。一边是“联想”品牌创始人柳传志,一边是中国最西部学校乌恰县吉根乡小学的四名柯尔克孜族小学生。对话的主题是“梦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柳传志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岗位上下海,带着产业报国的梦想,把一个叫“联想”的民族品牌带到了全世界。现在联想已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变成全球行业第二名、拥有上百亿美元收入的国际企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崛起的一面旗帜。

    老人和孩子聊北京、电脑、成长计划……柳传志告诉孩子们:“中国还处于发展中时期,需要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建设,特别是像你们。你们会了解世界更多东西,会有更多想象力,只要有追求、有梦想,生活、学习就会更愉快。祝福你们!”

    对话结束时,北京已是华灯初上,乌恰上空仍太阳高悬。中国国土如此广袤,每天有多少梦想生生灭灭?每个梦想都应该得到尊重,个人的努力,社会的理解,机会的公平,一个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准,是无数个体能够通过努力不断实现梦想!

    中国的未来,在勇于破解难题的改革创新上。

    成都,都江堰鹤鸣村,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村民在宅基地置换后集中住进了别墅小区,自来水天然气有线电视……一样不缺。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家农户门口,都放着进门换的拖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亚于城市的农舍和基础设施配套,但更大发现是:村民拿到了四个“红本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它们是农民的农民“财产证明”。鹤鸣村5组村民程小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宅基地置换的160平方米连体别墅,加上装修共花了16万,“划得来!”

    2008年3月30日,鹤鸣村7组的土地权证下发,村民余跃领到了编号为510111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发出的第一份权证。我们很遗憾没有看到这份权证--它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但我们看到了“鱼鳞图”--用来精确确定农民土地权属的图纸,上面摁满了村民的红手印--我们不禁想起那张著名的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红手印”。

    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课题。城乡一体化改革关乎中国农村未来,这项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制度,“成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归还农民权益,令人感悟,用余跃的话来说:“这次改革,可以说是第三次土地革命!”这是一个农民质朴的情感迸发。

    我们倾听,我们观察。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站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的朱清时,清瘦,谦和,但我们坐在他的对面,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火热,一个理想主义者炽烈的情怀。

    57年前,钱学森走过罗湖桥,回到大陆,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在拷问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拷问中国的教育改革。朱清时跟我们谈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培养大师、如何推行“教授治校”……他已经66岁了,我们问他:“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困难重重的时代,您是如何理解执著与随缘的?”

    他的声音中多了激动:“理想主义者生存确实困难,但是生命也最有意义!”朱清时不愿意做一个走到哪算哪的随缘者,他会执著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有多少人会追随他?中国未来面临改革攻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不能突破?如何凝聚勇气与智慧,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我们站在瓮安县委旧大楼被焚毁的废墟前,沉默、沉重、沉痛。一个农民跟我们说:4年前,县里治安混乱,女高中生晚上根本不敢出校门。

    大火,把瓮安烧醒了。即使在瓮安最偏远的乡村,农民也能侃侃而谈“6·28”之后瓮安的变化。一个名叫葛启义的“90后”青年,是一个人与一座城同时变化的最好例证:4年前,他举着汽油瓶第一个冲进县公安局大楼。事后,他得到帮教,公安机关帮助他,其实也是帮助自己;改变他,其实也是改变自己。2011年,“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调查,瓮安县公安局排名全省第一;同年,葛启义当选为黔南州人大代表。

    这个脸上刀疤犹在、但眼中已无戾气的青年,向我们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过去,我不相信法律、警察;现在,我相信了,我看到了希望。”

    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治,再一次证明:群众路线是法宝,是基层政权稳定的底线。

    马克思说过,社会公仆应当“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如今听来,依然如雷贯耳。

    2002年12月5日,党的十六大闭幕不到一个月,胡锦涛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书记处集体冒着飞雪来到西柏坡,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9年4月14日,西柏坡廉政教育馆正式开放,展馆里有两面这样的墙:同是党员干部,一面是万人景仰的先进典型,一面是锒铛入狱的贪腐败类。在观众留言本上,有人留下了这样的心声:“反腐倡廉不是口号,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好,共产党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当我们沿着60多年前的进京路线重走这段路程时,一路上已经发生巨变,但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飞扬的尘土中,一张张坚毅与自信的面孔。

    党的十八大即将开幕,再度走到历史重要节点的中国,迎来关键时刻。我们相信,在新形势、新期待、新难题、新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将确定中国未来方向,为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你好,中国!

 
 
 相关链接
· 新华视点:回应人民新期待—中共十八大热点前瞻
· 肩负使命承载重托 上海市出席十八大代表赴京
· 吉林省十八大代表启程赴京:满怀豪情 肩负重托
· 高举伟大旗帜 奔向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献词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