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幸福滩”上的幸福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18日 13时33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11月18日电(记者 侯德强、张春晓)藏族牧民扎西今年过得格外充实。自从加入村里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他每日往返于牧户家和合作社之间,把收来的牛奶等畜产品送到合作社进行统一加工和销售。

    同时,扎西还蓄养着约300头只牛羊。合作社每月1500元的工资,出售畜产品的收入,再加上政府每年发下的休牧补贴,扎西家今年已经入账约3.5万元。

    “跟往年比,现在的收入状况好很多了。”50岁的扎西说。如今,他和老伴以及6岁的孙子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幸福滩草原上。劳作之余,除了接送孙子上下学,扎西每天还有不少时间去邻居家串门。“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家家户户住得太分散了。”

    前几年,扎西和同宝村多家牧户还住在草原深处的土坯房或帐篷里,出行极其不便。去年9月,同宝村幸福滩游牧民定居示范点完工,87家牧户共370余人迁入新居。

    据了解,青海省自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3年共开工建设游牧民定居住房6.99万户,建成6.41万户,累计超过20万名游牧民搬进新居。

    幸福滩定居点占地234亩,由省、州、县政府提供补助加上群众自筹,总投入2100余万元。住房分为80平方米或100平方米两种户型,均为独立院落,并配套标准的厨房、灶台、节能火炕、给水、排水、太阳能热水器、封闭暖廊和院墙大门等设施。

    “现在每家每户水电齐全,有线电视和宽带也开通了,生活非常方便。定居点也因此被称为‘幸福村’。”青海湖乡党委书记孔庆龙说。

    住进新房以来,最让73岁的藏族老人格巴开心的是厨房通了电,做饭再也不需靠牛羊粪了。

    这些天,格巴因为感冒一直在输液。不过,青海湖乡卫生院就设在示范点内,离她家不足百米,因此,每天去医院对于老人来讲并不辛苦。“从前,到最近的卫生院看病也要走上20多公里。”格巴说。

    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大的便利、丰富他们的闲暇时光生活,安居点内还立起了50盏风光互补路灯,并建成了幼儿园、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健身广场和赛马场等。

    据孔庆龙介绍,每逢三八妇女节和五四青年节等节假日,广场和赛马场上会举办拔河、歌舞、跑马和民族式摔跤等比赛。“今年9月,我们在赛马场上举办了一场全乡的农民运动会,非常热闹。”孔庆龙说。

    去年9月,扎西把孙子贡求加送进了示范点里的幼儿园,“希望他多学点汉语,以后升了小学,能听得懂老师讲课,跟同学们也可以正常交流。”扎西说。

    幼儿园里现有15个孩子和两位藏族老师。老师常晓娟告诉记者,平日里他们主要通过做游戏、唱儿歌和看动画片等活动提高孩子的汉语水平,也会教一些简单算数和汉字的读写。

    孔庆龙说,除了给牧民们提供安身之处,“幸福村”的要义更在于帮他们找到增收致富之道。今年2月,同宝村注册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牦牛酸奶、风干牦牛肉、藏式烤馍、曲拉和炒面等。合作社由村委会和党支部负责人进行管理,在村里挑选七八个青壮年,从87户牧民家收来牛奶、牛肉等,统一进行加工,然后销往海晏县、海北州和西宁等地。

    同宝村党支部书记仁青本告诉记者,往年,牧民们自产自销,购买者有限。如今,合作社把原材料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处理,不仅提高了成品的质量,也实现了规模生产。此外,合作社还有专人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大大提升了盈利空间。“今年,每家牧户的生产性收入将超过9000元,比去年多2000多元。”仁青本说。

    每年,同宝村每个牧民家庭还能拿到政府发放的约1.7万元的休牧补贴。同时,由于合作社采取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人转而经营牧家乐。

    孔庆龙介绍,每年7月至10月是青海的旅游旺季。在此期间,一家牧户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及骑马射箭等娱乐项目,可以赚到5000元至1万元。“牧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了。”孔庆龙说。

 
 
 相关链接
· 青海省交通沿线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规划通过论证
· 青海牧区开展游牧民定居工程开启牧民群众新生活
· 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3年惠及27万群众
· 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 青海省藏族聚居区建成5万余户游牧民定居房
· 中央财政下拨17亿元游牧民定居工程资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