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农产品本地保有制度 改革创新"熨平"市场波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20日 21时34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20日电(记者李荣)上海人爱吃绿叶菜,“一日不见青,两眼冒火星”。如今,上海平均每消费10公斤绿叶菜,有9公斤是上海本地生产。

    稳定农产品价格,必须缩减无效、低效的中间环节,建立产销半径的有效配置。为此,上海长期坚持农产品本地最低保有制度。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说:“在保有制度的背后,是互相衔接的农业农村组织和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支撑体系。”

    “最低保有”让人“心不慌”

    今年,农业部召开的全国性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选择在上海。作为全国农业形态中一个大类的都市现代农业,上海走在了前列。

    农业专家说,都市农业当然应该是“精而美”的,与都市的风貌功能相匹配。但它也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是不可或缺的都市农产品市场供给的“保障线”。

    据相关数据,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日均消费粮食1.6万吨,蔬菜1.5万吨,生猪2300吨,所需农产品相当部分依靠外省市支持。但作为农副产品主销区,上海认为必须保持适度的农产品自给能力,建立本地农产品最低保有制度,以确保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

    为此,上海坚持每年超额完成10亿公斤粮食生产任务,自给率达20%。同时,稳定和扩大郊区蔬菜种植面积,确保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生产和供应,目前蔬菜自给率保持50%,其中绿叶菜自给率达90%。

    “组织化农业”与大市场对接

    要做到“保有”,就要有农业组织机制转型创新的改革保障。从资源禀赋上,上海是“小农业”;但从组织形态上,只要改变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走“组织化农业”之路,上海的新型农业就能与大市场对接。

    上海本地生产的蔬菜,一半左右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直接对接。上海浙林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红卫说,他所在的这个合作社,通过农用地合理流转,形成了120亩的生产规模。有了规模,就可以逐步摆脱“小户生产”必然面对的“两头叫、中间笑”(中间环节过多、产业链获利不均)的矛盾。如今,合作社的销路基本都是走农超、农社(社区)等直销对接的渠道。

    据上海市农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接近3000家,覆盖粮食、蔬菜、果林、畜牧、水产养殖、农机服务、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在全市务农农户中占到近六成。

    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组织形式,还使沪郊农田里“新来了年轻人”。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说,在家庭农场里,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在松江石湖荡镇的金胜村,30多岁的沈万英以前在一家乡镇的电子企业打工,2年前从其62岁的老父亲手里接过了家庭农场115亩水稻田的经营权,年老的父母退居“二线”,丈夫在休息日可以帮助干些农活。仅在播种、收割等农忙时节,才临时请一两个季节工。

    透明与公开:农民吃上“定心丸”

    “组织化农业”,涉及农用地流转、各级涉农补贴及扶持政策的落实等多个关键环节。上海在全国率先以“制度+科技”为手段,在郊区建立了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三大平台,让“每一分财政资金、每一笔集体资产、每一宗农村承包地”都能接受监督,“管好三本账”。

    奉贤区南桥镇南渡村村民小组的会计对记者说,农民最朴实,大道理不爱听,你要说服他,只要实实在在把账算清楚了,他们的心气就顺了。

    在上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信息平台上,专辟了“土地流转”模块,实时、透明、公开地发布流出和受让信息,对流转合同进行备份和管理,对合同的执行进行监管。

    在实时平台中,记者看到,承包农户可以发布自己的流出意向,包括所在村组、姓名、面积、流转方式、用途、意向价格、年限及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有受让意向的一方,就可以上这个平台,寻找中意的流出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供需配对。如果一个地块有多家中意,还可以适度合规地竞争,综合条件较好者先得。

 
 
 相关链接
· 上海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批准实施
· 上海市16万外来务工子女将享眼健康慈善项目
· 2012年上海GDP预增7.5% 四季度增速将微幅提高
· 首个台湾经贸办事处申城揭牌 上海副市长出席
· 上海召开市政府全会 原则同意提交政府工作报告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