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第29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顺利返回内陆出发基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2月12日 07时21分   来源:新华社

    2月11日,前来迎接的考察队员与返回的昆仑站队队员拥抱。当日下午,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25位队员,驾驶着9辆雪地车,顺利返回内陆出发基地。新华社记者 徐硙 摄

    2月11日,考察队员拉起横幅,列队迎接昆仑站队队员们“回家”。 新华社记者 徐硙 摄

    新华社“雪龙”号2月11日电(记者徐硙)“我用望远镜看到你们啦!看到蓝色的大海,看到巍巍群山,看到你们真好!”在即将抵达位于中山站西南的内陆出发基地前,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队长孙波用对讲机高声呼唤前来迎接的队友。

    11日下午,在锣鼓声和欢呼声中,昆仑站队25位“纯爷们儿”驾驶着9辆雪地车,顺利返回内陆出发基地。共58天2500公里4093米海拔的考验,使昆仑队队员的皮肤变得黝黑,脸也有些消瘦,但每个人都精神饱满,笑容灿烂。“终于看到人了!”海洋报随队记者高悦笑着说。

    因为内陆淡水珍贵无法洗澡洗头,考察队员很多都剃了光头。一摘帽子,头皮和脸的颜色对比十分明显。“现在就想洗个澡、睡个觉,然后起来抓紧写报告”,来自吉林大学的张楠刚一下车,就要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不过回家的感觉真好!”张楠说。

    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周宏岩说:“习惯了在零下三四十度作业,现在冰盖不到零下10度的温度简直太暖和了,昨天不少人都是热醒的。”

    南极考察昆仑站队2012年12月16日从内陆出发基地启程,2013年1月4日抵达昆仑站开始作业。孙波说,此次昆仑站队不仅在南极新建站选址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深冰芯钻取、冰盖深部探测与过程研究和昆仑站能力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收获。同时,目前南极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南极巡天望远镜”获得了第一批有科学价值的数据,成果丰硕。

    昆仑站队行进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孙波说,在行进途中,由于极地风暴和极地气旋的影响,雪丘发育非常多,冰盖变化迅速。同时在挺进冰盖1000公里处时,遇到了密集的冰裂隙,裂隙宽度达10米以上,这些都对车队行进造成了一定威胁。“虽然这是南极考察最艰险的路线,但阻挡不了我们的脚步,被我们成功征服了!”孙波感慨道。 

中国自主研发风能机器人在南极冰盖首次“行走”

    2月8日,“基地漫游者”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上“行走”时,与企鹅相遇。 新华社发(张韬懿摄)

    新华社“雪龙”号2月8日电(记者徐硙)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风能机器人“极地漫游者”8日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这是我国研发的首台基于再生风能驱动的机器人。

    “极地漫游者”本体长1.8米,高1.2米,宽1.6米,重300公斤,可在风能发电驱动下不间断地昼夜行走,能跨越高度近半米以上的障碍物,并在冰盖复杂地形下进行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控制以及国内通过卫星链路进行遥控,未来可搭载大气传感器、冰雪取样器、地理地质分析器50公斤的任务载荷等。 >>>详细阅读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再抵中山站附近二次卸货

    新华社“雪龙”号2月4日电(记者徐硙)“雪龙”号科考船目前航行至离中国南极中山站约3海里的位置。经过1天的冰情调查,4日起,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中山站第二次卸货工作正式展开。

    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受到南半球夏季的“考验”,已变成冰山和海水的世界。站区平均最高温度达到零上3摄氏度。由于海冰融化,此次卸货采取小艇加直升机的方式完成,这与中山站首次卸货期间使用的雪地车加直升机卸货模式有所不同。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中国自主研发风能机器人在南极冰盖首次“行走”
· 第29次南极科考队开始大洋考察 计划3月11日返航
· 测绘地信局:南极新站选址基础测绘工作成功实施
· 海洋局:南极昆仑站深冰芯第一次钻取试钻成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