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35万生态移民扶贫工程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19日 11时36分   来源:新华社

告别苦甲天下地 移民拔除穷困根
——宁夏实施35万生态移民扶贫工程纪实

    新华社银川6月19日电(记者 李春雷、邹欣媛)宁夏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原有贫困行政村1560个,100多万回汉贫困群众集中分布于此。宁夏从2011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工程,计划投资105亿元,用5年时间将生活在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35万贫困群众搬迁至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截至目前,生态移民工程已搬迁13.4万人,完成搬迁任务的近40%,生态移民在迁入地已实现稳定生产生活。

    移民新村完善的基础设施、美好的环境,使生态移民很快适应了搬迁后的新生活。记者在部分迁入地看到,移民新村临近高速公路,每套54平方米的住宅鳞次栉比,整齐的温棚里种植着西红柿等新鲜时蔬,自来水、太阳能、水泥路一应俱全……移民开始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慢慢享受接近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移民搬得出,关键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培育特色后续产业成为各迁入地努力增加移民收入的突破口。部分移民区采取托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奶牛、肉牛等特色养殖业;也有部分移民区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棚和大中型拱棚;还有的兼顾发展庭院经济,引导移民发展菜园果园等。

    自治区移民局副局长邹玉忠说,截至目前,生态移民迁入地已建成设施温棚和养殖圈棚3.26万亩(座),奶牛、肉牛等饲养总量超过4万头,发展枸杞、葡萄等特色种植业8.97万亩,并针对5.96万人开展了教育培训,已使3万多人实现了务工就业。

    生态移民扶贫工程还使得西海固地区8.65万劳务移民由过去赴千里之外打工变为在家门口就近务工,部分劳务移民正悄然经历着从“打工仔”到“产业工人”的角色变化。

    在灵武市泾灵移民新村,政府引进的一家用工规模上千人的羊绒企业直接将工厂建到了村里,村民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

    “工厂就建在家门口,既能打工,又能照顾家里,还省下了外出打工租房等花销。”已经上班的移民于新香说,进厂后她参加了一个月的上岗培训,第一个月就领了1400元工资,现在越来越熟练,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以发展温棚为主的贺兰县欣荣移民新村,每户移民分配一个温棚,移民区专门安排“技术大户”从种到销全方位引领。刚从山区搬迁来的移民从来没有种过大棚蔬菜,县上专门请种植大户传授技术,带动经营,打开销路。同时,贺兰县还引进内蒙古企业投资建设肉羊养殖基地,建成后将实现移民“两条腿”致富。

    2011年搬迁到西海固地区隆德县沙塘镇清泉移民新村的张选科一家6口人,过上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以前种旱地基本没收益,现在改种温棚,一茬新鲜蔬菜收入有5000多元,进城打工还能挣4万多元。”张选科说。

    从2011年启动生态移民扶贫工程至今,宁夏生态移民5年完成的“时间指针”已走过一半,宁夏各地、各部门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全力推进“下半程”。

    固原市既是宁夏生态移民主要迁出地,又承担着较重的移民安置任务。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李文章说,固原市坚持“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犯糊涂、不打退堂鼓”的四不原则推进生态移民,争取实现8万县内移民5年任务3年完成。

 
 
 相关链接
· 宁夏新能源发电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 宁夏银川多路段设点整治非机动车和行人违法
· 宁夏将全面修复350万亩移民迁出区的土地生态环境
· 宁夏出台七个现场处置方案应对危化品运输事故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