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中国政府网
 

     根据中国气候公报,2003年度,中国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高温、低温连阴雨、台风、风雹、沙尘暴、雪灾、冻害、大雾等多种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灾情为中等偏重年份。从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干旱和暴雨洪涝仍是主要的气象灾害,其受灾面积超过总受灾面积的四分之三。其中,又以东北地区春旱、南方地区伏秋连旱、淮河流域汛期暴雨洪涝、黄河中下游秋汛及局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情最为严重。

 

    东北春旱东北大部自2002年秋季开始,降水一直偏少,2003年度冬春降水量又普遍较常年偏少3-8成,尤其2003年1-5月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之少仅次于1993和1965年,是自1954年以来第3个少雨年,同期气温普遍偏高,致使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旱情较重,部分地区自1999年以来连续5年出现干旱,而2003年的干旱又明显重于前几年。据5月中旬统计,东北地区受旱面积达660多万公顷,近千座水库干涸,数百条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面积农田无法正常播种,数百万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出现困难。另外,大兴安岭林区由于持续干旱,加之气温偏高,多次发生森林、草原火灾。

 

    南方伏秋连旱盛夏,长江以南大部高温少雨,7-8月上旬降水总量一般仅有50-200毫米,普遍偏少3-8成;其中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北部及浙江西南部不足50毫米,偏少8成以上,部分地区降水量为近40多年来同期的最小或次小值。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江南、华南等地旱情迅速发展,其中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出现了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浙江东部和南部的旱情已超过建国以来干旱最严重的1967年。据8月中旬统计,浙江、福建、湖南、江西、湖北五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62万公顷,成灾352万公顷,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一些城镇限量供水、供电,使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秋季,南方大部降水仍然偏少,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自夏季以来持续少雨,5省7-11月平均降水量远低于多年平均值,为1954年以来极小值,部分地区伏旱连秋旱,旱情严重。受持续少雨干旱的影响,江西赣江一些河段干涸,部分河流出现了5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一些航道被迫中断航行,部分水库也出现了水荒,城镇供水取水发生困难。湘江长沙段水位一度达到1910年有水位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另外,水力发电受到很大影响,南方多省市出现供电紧张现象。

 

    淮河流域大洪水淮河流域梅雨期(6月21日-7月22日)先后出现6次集中降雨过程,过程降水量普遍有400-500毫米,江苏、安徽两省沿淮地区及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达500-600毫米,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主汛期流域平均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为近50年来第二位。由于雨区和降雨时段集中,雨量大,导致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超过警戒水位,王家坝分别于7日和11日两次开闸泄洪,淮河流域形成了1991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据安徽、江苏、河南三省不完全统计,有5800多万人受灾,紧急转移20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520多万公顷,绝收12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350多亿元。

 

    黄河中下游秋汛8月中旬-9月上旬,西北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淮及湖北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频繁出现强降水过程,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以上。陕西中南部、河南、山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四川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遭受较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陕西省渭河干流多次出现警戒流量以上洪峰,汉江发生秋汛;9月下旬-10月中旬,西北东部、华北南部、黄淮西部等地再次出现较强降水过程,致使渭河流域10月初再次出现洪峰,黄河中下游水位上涨,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秋汛。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沿线地区洪涝灾害较重,河南开封、山东东明部分淮区进水,近20万人被洪水围困。

 

    南方地区遭受大范围热浪袭击江南、华南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历时1个多月,局地近2个月。其高温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温度之高为历史同期罕见。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北部地区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8-40℃,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等地高达40-43℃,浙江、福建、江西大部以及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等地的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超过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夏季高温日数,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普遍有10-30天,江南中东部、华南北部达30-50天;与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大部地区高温日数普遍偏多5-15天,浙江、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偏多达15-25天以上。2003年南方地区盛夏(7-8月上旬)35℃以上高温日数及整个夏季(6-8月)38℃以上高温日数均达1961年以来极大值。持续高温加速了南方旱情的发展,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使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低温连阴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及四川东北部地区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低温阴雨和寡照天气,雨日多在15天以上,其中黄淮、江淮及汉水流域超过20天,黄淮大部这一时段最大连续降雨日数为历史同期之最。由于黄淮和汉水流域是中国粮棉主要产区,这一时期又正值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寡照对作物产量、品质造成不利影响,田间内涝和渍害普遍发生,病虫害流行,河南、安徽、湖北、江苏等地受灾较重;9月下旬后期至10月中旬前期,上述大部地区再次出现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天气,由于这些地区8月中旬以来多次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光照严重不足。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日照普遍偏少100-150小时,黄淮、江淮北部偏少达150-300小时,部分地区农田内涝和渍害较重,秋收秋播明显推迟。

 

    气象地质灾害严重5月11-17日,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等地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湖南湘江流域发生约10年一遇的较大洪水,湘江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江西赣江上中游、抚河上游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湖南郴州及广东梅州、河源、韶关等地发生严重山涝,给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5月11日,贵州三穗县发生特大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统计,南方这次强降水过程共造成5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灾,134人死亡;7月上旬,湖南澧水流域连降暴雨、大暴雨,局部出现山洪、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20多个县市受灾,紧急转移47万人,受灾农田近24万公顷;7月1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因短时强降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50人失踪、1人死亡;7月13日,湖北秭归因强降雨发生特大山体滑坡,造成14人死亡、10人失踪。

 

    风雹灾害2003年中国有1300多个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降雹次数比常年偏多,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偏重。其中4月12日,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有35个县市遭受风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60-70毫米,风力达8-11级,受灾农作物5万多公顷,倒损房屋6万多间,死亡8人;6月19-21日,河南省38个县市区相继遭受冰雹及雷雨、大风袭击,重灾区降雹持续20-30分钟,大冰雹直径50毫米,瞬时最大风力达10级。致使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受灾农作物近13万公顷,死亡5人。

 

    台风灾害2003年(1-12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1个台风生成,其中有6个在中国登陆,登陆台风个数比常年略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轻于往年。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使南方地区旱情及高温天气得到缓和,但第7、12、13号台风登陆时强度强、破坏力大,狂风暴雨给沿海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沙尘暴灾害2003年春季,中国共出现了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有2次沙尘暴。与过去几年相比,2003年的沙尘天气过程偏少、范围偏小,所造的影响也较轻,而初春(3月初)中国北方地区没有出现沙尘天气过程是近几年没有过的。

 

    大雾灾害本年度冬季,中国东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大雾天气较多。其中,2003年1月,华北、黄淮和南方大部地区大雾天气多,影响范围广;2月,华北及其以南广大地区雾日普遍有10-20天,部分地区多达20天以上;10月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11月中国中东部地区也先后多次出现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大雾给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

 

    大雪灾害冬季,内蒙古降雪过程十分频繁。尤其2002年12月中、下旬,中西部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雪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其中锡盟、乌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降了中到大雪,局地降了暴雪,最大积雪深度10-20厘米。由于积雪较厚,加之气温异常偏低,致使部分牧区遭受严重雪灾。据2002年12月底统计,全区受灾人口50多万人,受灾草场1950多万公顷,受灾牲畜1283万头(只),因灾死亡牲畜8万头(只)。

 

    冻害2002年12月下旬至2003年1月上旬,受强冷空气频繁影响,中国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黄河流域气温异常偏低,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大范围封冻现象,江苏洪泽湖也出现了大面积结冰现象。1月5-7日,南方地区出现同期罕见的大范围雨雪天气,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冻雨,广西、广东等地出现大面积霜冻或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严重危害。其中,广西农作物受灾近53万公顷,农业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