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内资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中国政府网
 

    2003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与服务并重,进行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和互联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一审一核”制度,提高企业登记注册效率。进一步完善“经济户口”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厉打击企业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违法行为,继续清理“三无”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使内资企业健康发展。

 

一、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

 

    (一)改革登记制度,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切实加强对“经济户口”的监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部署,一方面,全面实施首办责任制,积极推进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和互联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多环节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方式,逐步推行“一审一核”制度,通过审查、核准两个环节,完成企业登记注册的受理、审查、审批、核准、发照工作,提高了企业登记注册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金)、抽逃出资、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会计师事务所、中介评估机构、企业登记代理机构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违法行为。

 

    (二)创新机制,提高效能,认真清理“三无”企业、“五小”企业,加大对涉及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生产安全、环保等危险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持。2003年共依法关闭小煤矿1.5万家,非煤矿山3.8万家,非法排污企业7339家,“五小”企业3055家,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4100家。

 

    (三)改革日常监管方式,实施滚动年检等有效机制,加大对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伪造涂改营业执照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规范企业的市场主体行为。2003年,通过年检,查处企业违反企业登记管理法规26.5万户次,吊销营业执照20.24万户,罚没金额2.86亿元。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公司违法违章情况比较严重,违法户次分别为5.12万户次、11.01万户次和7.48万户次,占总户次的89.06%。

 

    从违反登记管理条例来看,违反《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19.35万户次,其中不按规定办理年检的14.62万户次,不按规定办理注销登记的2.39万户次,以上二项占违反《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户次的87.94%;违反《公司登记管理条例》7.15万户次,其中公司不按规定接受年检的6.06万户次,占84.75%。

 

    (四)认真探索研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在目前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研究,勇于尝试,加强立法,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采取将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列入警示系统等措施,有效监督企业推出市场时严格执行债权债务清算制度,防止恶意逃废债务,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安全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二、充分发挥企业登记注册的职能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一是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积极支持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有效监管;

 

    三是积极支持国有中小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出售等方式进行改组,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采取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四是积极支持科技企业体制改革,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改革,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做好脱钩改制工作;

 

    五是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鼓励支持国有企业抓住全球新一轮生产要素重组的机会,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利用外资带动国有企业改革;

 

    六是认真做好企业集团的登记和规范工作,继续支持国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七是在国有经济布局方面,积极支持国有经济更多布局在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和行业,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结构调整,在市场中公平竞争。

 

三、经营条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规模实力不断增强,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内资企业稳定发展

 

    (一)内资企业户数继续平稳下降,但下降速度在逐年减缓。

 

    截至2003年底,全国实有内资企业412.36万户,比上年同期减少32.15万户,下降7.23%(其中企业法人219.72万户,比上年同期减少16.8万户,下降7.10%)。其中国有企业104.97万户,减少12.27万户,下降10.47%;集体企业162.55万户,减少26.04万户,下降13.81%;联营企业3.01万户,减少0.62万户,下降17.13%。

 

    内资企业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属地监督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大企业年检工作力度,强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企业前置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公司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严把市场准入关,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生产,清理整顿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的“三无”企业、“五小”企业,对一些达不到国家有关要求和违法经营的企业进行了注销和吊销处理。二是部分企业在转轨改制过程中,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实行关、停、并、转,改制为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三是对一些挂靠集体企业进行甄别,重新进行产权界定,依法改制为公司或私营企业。四是由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兼并、淘汰了一部分企业。由于以上原因,内资企业户数继续调整下降,但是内资企业的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的运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1998-2003年内资企业发展情况

项 目 户数(万户) 增长量(万户) 同比增长速度(%)
2003年 412.36 -32.15 -7.23
2002年 444.51 -38.73 -8.01
2001年 483.24 -51.87 -9.69
2000年 535.11 -60.94 -10.22
1999年 596.05 -61.43 -9.34
1998年 657.48 -- --

 

    (二)在新登记企业中,公司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2003年全国新登记内资企业35.27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减少1.95万户,下降5.53%,总体发展平稳。在新登记的企业中,从企业类型上看,公司最多,为21.27万户,占新登记企业的60.31%,比上年同期增长2.80%;国有企业4.82万户,占13.68%,下降12.68%;集体企业6.2万户,占17.57%,下降16.78%;股份合作企业2.47万户,占7.00%,下降20.32%;联营企业756户,占0.21%,下降10.64%。从企业在行业上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分别为13.69万户、4.77万户和3.57万户,分别占新登记企业的38.81%、13.51%和10.14%。

 

    (三)资本的重组与优化,使内资企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实力不断增强。

 

    1.注册资本继续增加,资本流向合理,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注册资本继续增长。截至2003年底,在企业总户数减少32.15万户的情况下,企业注册资本增加19507.41亿元,达147321.42亿元,比上年底增长15.26%。企业法人户均注册资本由上年底的540.39万元增加到670.49万元,增长24.08%。

 

    注册资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新设立的企业以公司为主,起点高,规模大,资本雄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原来一些诸如金融、电信、保险等垄断行业,根据承诺,要逐步放开市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加快战略性重组、改造步伐,组建大公司或大企业集团,以期实现增强实力,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逐渐形成规模效益;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需要,扩大再生产,降低成本,达到规模经营,有能力的企业不断追加资本投入。

 

    资本流向更加合理。经过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通过改制,使资本成功地参与到了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中去,使资本得到最佳、有效重组和优化配置,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不同类型企业在结构上不断调整,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从企业类型结构上看,国有企业占25.46%,集体企业占39.42%,联营企业占0.73%,股份合作企业占5.68%,公司占28.09%,其他企业占0.63%。与上年底相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所占比重继续减少,股份合作企业、公司所占比重继续增加,从而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从量上讲,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64.88%,虽然比上年底减少3.93个百分点,但仍然占据国民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根据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还需不断调整,一方面,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数量所占比重还会逐渐减少,使企业向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均衡协调、平等竞争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有经济控制力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质量上。通过推行股份制,使国有经济成功参与到股份制经济中去,有利于不断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3.国家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产业结构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户数和注册资本所占比重均增加。第一产业9.47万户,占2.30%,增加0.11个百分点,注册资本2016.96亿元,占1.37%,增加0.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户数和注册资本所占比重均有所减少。第二产业99.25万户,占24.07%,减少0.80个百分点,注册资本55695.43亿元,占37.81%,减少3.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户数和注册资本比重均有所增加。第三产业303.65万户,占73.64%,增加0.69个百分点,注册资本89609.03亿元,占60.83%,增加3.78个百分点。

 

    (四)国有企业经济布局进一步合理调整。

 

    国有企业积极调整经济布局,有重点、有目的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转为加强在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和行业建设,使有限的资源通过市场调节得到最佳有效配置,高了各种经济成分竞争的公平性。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和目标,国有企业继续逐步退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竞争性行业,进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寻求发展。截至2003年底,国有企业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上为46.47万户,比上年底减少7.53万户,下降13.94%,社会服务业10.4万户,减少0.94万户,下降8.25%。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为1.8万户,比上年底增加603户,增长3.47%。

 

    (五)公司继续以稳定的发展速度保持增长。

 

    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其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已深为广大投资者接受。尽管受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司始终以稳定的速度发展。截至2003年底,公司已经达到115.83万户,注册资本83519.57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加8.1万户和16450.25亿元,增长7.52%和24.53%。其中具备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74.12万户,注册资本69207.79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长3.64%和28.10%;具备法人资格的股份有限公司8809户,注册资本14311.78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长0.94%和9.71%。

 

    1.从行业来看,在发展速度上,发展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业3.55万户,增长51.30%。增长速度超过10%的有: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增长26.70%,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增长28.7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24%,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增长17.17%,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21.23%,农林牧渔业15.56%,社会服务业增长11.2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26.29%;在结构上,公司的户数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上,分别为46.92万户、16.48万户和14.43万户,以上三项占公司总户数的67.20%。

 

1998—2003年公司发展情况

项 目 户数(万户) 增长量(万户) 同比增长速度(%)
2003年 115.83 8.10 7.52
2002年 107.71 8.56 8.65
2001年 99.15 8.28 9.11
2000年 90.87 9.95 12.30
1999年 80.92 23.4 40.68
1998年 57.52 -- --

 

    2.从产业结构来看,公司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上的分布逐步调整。与上年底比,公司户数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分布比重有所增加,在第二产业上的分布比重有所减少。第一产业2.02万户,占1.74%,增加0.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24.89万户,占21.49%,减少1.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88.91万户,占76.77%,增加1.21个百分点。

 

    3.从经济区域公司发展速度与规模来看,由于国家为实现西部大开发计划,优化投资环境,调整投资结构,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加快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公司发展速度基本接近东部地区,促进了全国各地区企业的均衡发展;但由于东部地区公司基础好,起步早,因而无论是在户数还是在规模上,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超过中、西部地区之和(见下表)。

 

东中西部地区公司发展情况

项 目 合 计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户数
(万户)
115.83 71.56 24.51 19.76
比重
(%)
100.00 61.78 21.16 17.06
发展速度
(%)
7.52 8.12 5.93 7.32
注册资本
(亿元)
83519.57 59543.08 14329.22 9647.27
比重
(%)
100.00 71.29 17.16 11.55
发展速度
(%)
24.53 27.03 17.04 21.36

 

    (六)企业集团发展迅速。

 

    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纷纷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企业集团5793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66户,增长25.20%,企业集团得到了快速发展。

 

    (七)股份合作企业发展速度首次出现负增长。

 

    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股份合作企业23.42万户,比上年底减少1.37户,下降5.53%。注册资本1641.29亿元,比上年底减少78.42亿元,下降4.56%。

 

    随着中小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合作企业工作的完成,以及新设立的企业将主要以公司为主,股份合作企业在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开始步入调整时期。转制后的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重点将是调整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以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