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行业
中国政府网
 

    2003年,玻璃纤维行业提前两年完成建材“十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全行业自年初以来,始终保持产量、利润、进口额同步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制品深加工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玻璃纤维生产国。

 

    行业经济运行态势2003年全国玻纤产销平衡,总产量为47.27万吨,增长32.7%,其中池窑玻纤产量27.8万吨,占总量58.81%。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00.7亿元,增长38.3%,实现利润5.26亿元,增长289.8%。进出口额8.1亿美元,交纳税金总额4.3亿元,增长18.6%。全行业产品销售率98.4%,从业人员7.4万人,增长9.7%。全行业经济运行全线飘红,产量、利润、进出口额大幅攀升,桐乡巨石、山东泰安、重庆复合三大池窑生产企业以及如皋玻纤、川纤、陕西华特、宁波山泉玻纤厂等深加工企业,已成为统领行业发展的主要增长力量。

 

    在国家“双高一优”、国债项目投资推动下,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工艺比例迅速提升,先进的池窑法生产工艺已明显取代落后的坩埚法生产工艺。2003年玻纤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无碱池窑拉丝生产。2003年在产池窑25座,产量27万吨,拟建和在建池窑10座,能力24.7万吨。无碱玻纤与中碱玻纤产量的比例也发生变化,中碱纤维产量仅占玻璃纤维总量的20%左右,这一比例今后还会逐年下降。由于玻璃纤维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玻纤制品的应用市场也在不断拓宽。2003年玻纤在防水、工程塑料、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增长量超过30%。在建筑构件、公路路面增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已被广泛采用。

 

    池窑玻纤企业及制品深加工企业的赢利水平不断提升。1~12月池窑企业赢利2.28亿元,占全行业赢利的43.34%。10家深加工企业赢利1.11亿元,占全行业赢利的21.02%。全行业255家企业,前18家企业集中了行业80%的利润。说明先进生产技术对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性。

 

    2003年玻纤制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进口18.1万吨,增长42.22%;进口额4.09亿美元,增长41.67%,其中电子布进口1.9亿美元,增长46%。出口28.3万吨,增长68.61%;出口额3.98亿美元,增长55.97%。

 

    2003年玻纤进出口贸易逆差1155万美元,扭转逆差的根本办法是建设国内电子布生产线。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面对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美国、法国等国外资本已开始扩大在玻纤领域的投资、并购规模,抢夺国内高端产品市场。但国内玻纤企业受资金、技术、科研开发、产品创新等综合因素影响,缺乏竞争力。

 

    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现有池窑拉丝生产的主导产品基本上都是无捻粗纱及相关产品,品种单调、附加值低,缺少玻纤工业织物所需的纺织型玻纤纱,大号数纺织纱和小号数无捻粗纱等特殊要求的玻纤纱急需研制批量生产。受浸润剂原料和技术限制,池窑拉丝生产的玻纤增强材料质量在国际上属中等水平,国内市场需求的高档次玻纤仍需进口。池窑拉丝的经济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产品规格少,规模化产品应用开发不够。世界上增强玻璃纤维年销售量约为250万吨,年均增长率5%左右。中国由于缺少规模化产品,品种规格少,应用范围窄,所以用量差距较大。

 

    所以,中国玻璃纤维行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无碱池窑拉丝水平,发展与无碱池窑拉丝配套的应用开发和制品深加工,支持大企业集团和特色企业发展,扩大出口创汇,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将玻纤行业做大做强,提高全行业经济效益,朝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