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政府网
 

    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582名院士投票评选的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4年1月21日揭晓。

 

1.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翌日,“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不仅发现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而且成功分离和克隆了这一基因,从而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的论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在湖南湘潭县、龙山县的两个基地102亩和127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807.46公斤和817.37公斤,为大面积种植超级杂交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科技人员从非典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完成了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制出非典快速诊断试剂,开发出一批防治非典药品,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生物防护装置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并进入了临床试验。

 

4.中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在300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中科院物理所的国际量子结构中心研制成功一种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他们在硅金属的基片上成功种入了铝原子,其大小为一点五纳米,分布十分均匀,形成一种人工的两维晶体。他们已经这样制备了十六种不同的人工晶体。《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5.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

 

    这是中德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磁浮列车线全程共33公里,列车时速430公里,单向运行时间仅八分钟。上海47家单位共100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140多个科研项目的试验,并获得了8项专利。取得了工程的高质量,达到了世界高水平,使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磁浮系统技术的国家。

 

6.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

 

    2003年6月10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正式达到135米,“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16日,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通航。该船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11月22日,三峡工程第一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峡工程首批发电的六台机组全部投产,创造出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该校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物理评论快报》刊登了这一研究的论文。《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合作者关于任意纠缠态纯化的研究论文。

 

8.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联合曙光公司共同推出的曙光4000L,整个系统由40个机柜组成,有644个CPU,每秒3万亿次峰值速度,644G内存,百万亿字节存储。整套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最大可“在线”扩展到80个机柜,每秒峰值速度达6.75万亿次。该系统可同时适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和“信息服务”两个领域。

 

9.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得重大突破:最高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获得可重复的大于60秒放电时间,最长放电时间达到63.95秒;是世界上第二个能产生分钟量级的高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高约束等离子体存在时间为220倍能量约束时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10.中国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通过研究辽宁的恐龙化石材料,发现鸟类的恐龙祖先长着4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