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进出口情况
中国政府网
 

一、钢材进出口两旺,出口品种结构变动比较明显

 

    2003年是世界钢材贸易动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美国、欧盟等国家钢铁贸易纠纷不断,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对钢材进口实施种种的限制措施,由此延续了自2002年以来的钢铁贸易大战。中国也利用世贸规则保护国内钢材市场,于2002年底确定实施钢铁最终保障措施,对部分品种钢铁的进口实行数量、国别的限定。然而,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国内钢材需求猛增,供应缺口加大,并最终引发进口钢材新一轮高速增长。2003年中国钢材进口3717万吨,货值199.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8%和61.1%。其中钢铁板材进口3325万吨,货值174.2亿美元,分别增长57%和71.2%,板材进口量占当年钢材进口总量的89.5%。同期,中国出口钢材696万吨,比上年增长27.5%,价值31亿美元,增长42.4%,净进口量超过了3000万吨。尽管中国钢材出口总体仍然保持增长,但钢材出口的品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钢材出口的品种以长线钢材为主,2003年棒材出口239万吨,增长64.6%,占当年钢材出口总量的34.3%,比上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线材出口40万吨,增长31%,占5.7%。而国内紧缺的钢材品种出口增长缓慢,比重下降明显,其中板材出口182万吨,微增1.5%,占26.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9个百分点;角钢及型钢27万吨,下降28.7%,占3.9%,下降了3.1个百分点。

 

    自2003年12月26日起,中国终止实施钢铁最终保障措施,不再对保障措施项下的进口钢铁产品加征关税,这对2004年钢铁的进口会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二、原油进口远大于出口,燃料油进出口均大幅增长

 

    2003年受世界原油市场影响,中国原油的进口量、价格均保持显著增长趋势。2003年全年中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价值198.1亿美元,分别增长31.3%和55.3%,平均进口价格217.4美元/吨,增长18.3%。从进口国别来看,中国自沙特、伊朗、安哥拉的原油进口量均超过了1000万吨,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国的第1大原油进口来源地,进口1581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16.7%;自伊朗进口1239万吨,占13.6%;自安哥拉进口1010万吨,占11.1%。自上述三国进口合计占原油进口总量的41.4%。同期,中国进口成品油2824万吨,货值58.6亿美元,分别增长38.8%和54.3%。其中,进口燃料油2395万吨,增长44.3%,平均进口价格182.7美元/吨,增长14.8%。由于2003年汽车业和钢铁行业的迅速增长,加上国内电力严重不足,造成国内燃料油供求矛盾加剧,从而导致燃料油进口大幅增长。

 

    2003年中国原油出口增长缓慢,共计出口813万吨,价值16.6亿美元,分别增长6.1%和28.2%,全年原油净进口量高达8299万吨。同期,中国成品油出口大幅增长,共出口1382万吨,价值37.2亿美元,分别增长29.4%和56%。其中一般贸易出口824万吨,增长36.8%,占同期成品油出口总量的60%。从出口品种来看,汽油出口612万吨,增长23.2%,占当年成品油出口总量的44.3%;柴油224万吨,增长81.1%,占16.2%;煤油187万吨,增长17.8%,占13.5%。

 

三、铜、铝有色金属进出口增势强劲,矿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2003年中国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262万吨,价值56亿美元,分别增长16.5%和26.3%。其中未锻造的铜(包括铜合金)156万吨,增长17.4%;铜材106万吨,增长15.1%。近年来由于国内耗铜机电产品产量增加以及主要耗铜产品出口量不断加大,国内铜供需矛盾逐步显现,进口铜成为满足国内铜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2003年10月中国决定自2004年1月起将按铜产品的不同种类下调出口退税率,有关企业在年底前突击出口,造成铜出口大幅增加,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出口30万吨,价值8.1亿美元,分别增加18.6%和28.9%。其中未锻造的铜6.7万吨,下降17.5%;铜材23.3万吨,增长35.7%。从这次铜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品种和幅度来看,充分显示国家加强对铜产品出口贸易的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决心,即适度限制国内匮乏的铜原料和铜金属出口,鼓励大多数铜材产品出口,促进中国铜产品外贸健康发展。

 

    2003年中国未锻造的铝及铝材进口141万吨,价值27.2亿美元,分别增长33.6%和32.3%。其中未锻造的铝(包括铝合金)88万吨,增长51.4%;铝材53万吨,增长11.7%。尽管近年来中国铝业发展迅猛,连续两年铝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铝及铝材进口仍逐年攀升,究其原因,国内经济增长强劲,对铝需求大增是大背景,中国铝锭生产成本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美欧等国价格优势明显则是基础性因素。受近年来中国铝产能力提升、国际市场的铝及铝材需求旺盛以及电解铝产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小等三个方面的原因的共同推动,2003年中国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大幅增长,出口152.2万吨,价值24.6亿美元,分别增长56%与58.1%。其中未锻造的铝(包括铝合金)出口124.9万吨,增长48.7%;铝材出口27.3万吨,增长44.8%。

 

    2003年中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1.4亿万吨,增长32.9%,价值48.6亿美元,增长75.4%;锰矿砂及其精矿286万吨,增长37.7%,价值2亿美元,增长35.4%;铬矿砂及其精矿178万吨,增长55.8%,价值1.5亿美元,增长91.1%。随着中国钢产量逐年增长,部分矿砂的需求量也同步增加,而低品位矿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钢铁业的发展,因此所需精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这种态势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扩张将愈演愈烈。

 

四、煤炭出口增势趋缓,出口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

 

    2003年全年中国煤炭出口9388万吨,价值27.5亿美元,分别增长12%和8.6%。煤炭出口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2003年煤炭出口日本3126万吨,增长11.6%,占当年煤炭出口总量的33.3%;出口韩国2972万吨,增长17.2%,占31.7%;出口台湾地区1712万吨,增长20.1%,占18.2%。对上述3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出口7809万吨,增长15.5%,占83.2%。由于2003年山西等产煤大省对煤炭企业实行限产、停产整顿,加上下半年国内部分地区缺电现象比较严重,发电用煤需求旺盛,国内煤炭供应趋于紧张。同时在国家对煤炭出口实行总量控制的制约下,煤炭出口的快速增长势头有所遏制。同期,中国煤炭进口1076万吨,下降0.5%,价值3.6亿美元,增长10.9%。

 

五、天然橡胶进口量、价齐增,合成橡胶进口稳步增长,替代作用逐渐加强

 

    2003年中国全年进口天然橡胶120万吨,增长25.8%,价值11.5亿美元,增长66.3%;平均进口价格为960美元/吨,每吨上涨234美元,涨幅高达32.2%。从各月进口情况来看,平均进口价格逐月攀升,12月份达到1190美元/吨年内最高值。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橡胶消费大国,一半以上供给依赖进口。同年,中国合成橡胶进口101万吨,价值11.5亿美元,分别增长9.9%和22.6%。由于天然橡胶价格一路暴涨,使国内资源趋紧,作为石化下游产品的合成橡胶在使用上与天然橡胶有一定的替代性,进口量随之增长。

 

六、棉花进口量增价扬,原木进口增势趋缓

 

    2003年,中国棉花进口87万吨,价值11.7亿美元,比2002年分别激增3.9倍和5.3倍,平均进口价格为1338美元/吨,上涨26.8%。其中,12月份当月进口棉花16.3万吨,平均进口价格为1560美元/吨,量、价均处于年内的最高位。由于中国新建纺织厂增多,棉纺产能快速扩张,对棉花的需求旺盛,但国内供给尚存在巨大缺口,加之2003年长江流域各主产棉区受不良气候影响大量减产,国内短缺情况更为突出,致使国内棉花价格节节攀升,且已高出了国际市场价格。进口棉性价比均优于国产,用棉企业急需原料,纷纷将目光投向国外,导致棉花大量进口。为缓解供需矛盾,中国在2003年第4季度又新增棉花进口配额50万吨,促使年底棉花进口量、价双双冲高。

 

    2003年全年中国进口原木2546万立方米,增长4.6%,平均每立方米进口价格96美元,上涨了9.4%。近年来由于中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内木材供给有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热带木料消费增加,同时家具、地板生产厂家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对进口木材需求也相应扩大。从各月进口情况来看,前11个月中国原木进口月规模均在200万立方米以上,但12月份当月进口量降至183万立方米,比上月进口净减少27万立方米。由于美国是中国最大家具出口国,受2003年底美国提出对中国出口至美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影响,国内家具生产厂对预期销售存在不确定性,相应减少了对原料木材的进口量。

 

七、整车进口大增,汽车零件主打出口

 

    2003年中国汽车产品进口144.5亿美元,增长84%。其中汽车整车进口17.2万辆,增长34.6%,价值52.1亿美元,同比增长63%。汽车产品出口47.1亿美元,增长34%。在2003年进口的17.2万辆汽车整车中,小轿车进口10.3万辆,占汽车进口总量的59.9%,增长46.4%,价值30.8亿美元,增长91%;越野车进口3.97万辆,增长23.2%,占汽车进口总量的23%;9座以下小客车进口1.09万辆,同比减少12.9%,占汽车进口总量的6.3%。这3种类型汽车(即乘用车)合计进口15.4万辆,占当年汽车进口总量的89.5%。

 

    2003年中国进口乘用车15.4万辆,价值44.4亿美元,平均进口单价为2.89万美元,比2002年末平均进口单价2.22万美元提高了0.67万美元,增长幅度为30%。其中进口2500CC以上的乘用车7.04万辆,占乘用车进口量的46%,比2002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进口价值29亿美元,占乘用车进口总价值的65%。排量在2500CC以上乘用车进口的增加,避免了对国产主流轿车、小客车、越野车的冲击,同时也增加了进口税收。从进口国别来看,日本和德国是中国汽车进口的主要来源国。2003年中国自日本进口乘用车6.74万辆,进口数量稳居第一,但与2002年相比略有下降,降幅为1.7%,进口价值16.4亿美元,增长15%;自德国进口乘用车4.4万辆,增长1.5倍,价值19.4亿美元。自德国进口的乘用车数量虽比自日本进口少2.34万辆,列进口国别第二位,但进口价值却比日本高出3亿美元,成为进口价值最多的国家。

 

    2003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47.1亿美元,其中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12.51万辆,出口额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2.1%和60.2%;汽车关键件出口6.3亿美元,增长24.2%;汽车零部件出口36.8亿美元,增长33.5%,汽车零部件占汽车产品出口价值的78%。在汽车整车出口中,小轿车出口2849辆,出口价值3086万美元;越野车出口648辆,出口价值1376万美元;小客车出口4224辆,出口价值1627万美元;机动大中型客车出口2550辆,出口价值4304万美元;载货汽车出口25348辆,出口价值1.37亿美元;特种用途车88642辆,出口价值1.4亿美元。数据表明,中国汽车整车出口以附加值较低的载货汽车和特种汽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