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湖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10日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

 

 

放大图片





省长:王国生
省会:武汉市
省政府地址:武汉市武昌水果湖
电话:(027)87235542,87813320
邮编:430071
网址:
www.hubei.gov.cn



  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位于祖国中部。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 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  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自然资源



土地:
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 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
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在鄂西山地局部地区还保存有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珙桐、银杏等。水杉以利川县小河、水杉坝(海拔1050米)分布最集中,为全国乃至世界繁殖水杉林的种源基地。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湖北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 水青树、银杏、铁坚杉、 马溜光、野生腊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1978年辟大小神农架主峰周围和老君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保护珍贵的金丝猴、闽中羊、珙桐、领春木等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在鄂西南星斗山和鄂东南九宫山老崖尖等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此外,在鄂西山地的山溪涧还盛产大鲵(娃娃鱼)。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及共、伴生矿产较多,矿床具一定规模,其中化学、冶金和建材工业所需的主导矿产和配套辅助矿产种类齐全,总量较为充足。铁、铜、磷、石膏、石灰石、岩盐等40多种矿产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占其总储量的80%以上。二是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地区特色十分明显。鄂东南地区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铁、铜、金、银、钨、钼等金属矿产以及煤、膨润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等非金属矿产,矿种多,配套齐全。而油气、矿盐、芒硝、石膏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中(江汉平原)及鄂中南地区,磷矿主要集中在鄂西、鄂东北及荆州、襄樊地区,铌、钽、稀土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南及鄂西北地区。三是国民经济所需的部分大宗矿产十分短缺。磷矿、盐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膨润土、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累托石粘土等矿产是优势矿产,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列于全国的前列。湖北有些矿产储量虽然丰富,但矿石产量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能源矿产十分短缺,铁矿、铜矿也不能满足冶金行业的需求,铅、铝、锌、硫铁等矿产资源也较短缺。钛矿、镍矿、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以及少量建材及化工原料矿产已上储量表,储量全为资源量,目前大多未开发利用。

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7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36.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11.5%。全省有大型水库58座,总库容437.51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
湖北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者并存,以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差异性强为其主要特征。鄂西地区自然景观闪烁、民俗风情浓郁,鄂中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鄂东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容,地域差异和组合规律十分明显。一是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长江三峡、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襄樊古隆中、通山九宫山、赤壁陆水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钟祥大口、当阳玉泉寺、宜昌大老岭、兴山龙门河、长阳清江、五峰柴埠溪、襄阳鹿门寺、谷城薤山、咸宁潜山、荆州八岭山、武汉九峰山、大别山天堂寨、神农架、松滋洈水等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架、五峰后河、长江新螺段及天鹅洲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武当山、明显陵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长江三峡、黄鹤楼、葛洲坝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二是文化沉淀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湖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中华始祖炎帝就诞生在湖北。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很大。仅江陵县就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宗教文化在湖北发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形成了武当山九宫九观,堪称我国道教文化的宝库。三国历史烟云陈迹,在湖北有140多处,以荆州古城、赤壁、当阳、隆中等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是湖北旅游文化的又一特色。辛亥革命始于鄂而播及全国,使得湖北具有深厚的近代文化底蕴。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江陵、武汉、襄樊、随州、钟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鄂州、黄州、荆门、恩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65处。发掘于枣阳市的距今约6000年的雕龙碑遗址将中国文明上溯了1000年。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战国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家之一的毕升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钟祥明显陵是中南唯一的也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帝王陵,是世界文化遗产。为适应海内外旅游者来鄂旅游的需要,湖北结合自身景点特点,以线串珠,形成了6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新三峡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宜昌、到长江三峡和神农架,以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景观和原始自然的神农架为主体,是湖北最经典、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荆门、襄樊,到十堰,以赤壁古战场、荆州古城、古隆中等三国胜迹和武当山、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为支撑,是湖北最具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武汉都市之旅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孝感、洪湖等地,是一条兼具都市风情和湖光山色特点的旅游产品。鄂东南生态人文之旅连接黄冈、鄂州、黄石、咸宁等市,是一条融红色革命文化、名人名寺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清江土家民俗风情之旅以宜昌为起点,沿清江向西延伸,是一条山水风光和土家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一江两山”精品之旅以长江三峡和神农架、武当山两座名山为核心,连接武汉、荆州、宜昌、神农架、十堰、襄樊、随州、孝感等城市,是一条贯穿鄂中、鄂西北的精品旅游环线,湖北旅游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10134.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8%;国内旅游收入609.40亿元,增长18.5%。入境旅游人数131.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3亿美元,增长28.9%。

环境保护

全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96个,环境监测人员1933人。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62个,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全省达到二级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9.53万公顷。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7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07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69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5.7万人,出生率为9.19‰;死亡人口36.1万人,死亡率为5.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3‰。

平均寿命

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68岁(男73.72岁,女77.79岁);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1.25岁,(男69.23岁,女73.42岁)。

民族及人口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57.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和满族等民族。有关资料显示,土家族目前有180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其次是苗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3%。 省内少数民族聚居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区。

文化程度

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3.92万人,在校生116.37万人,毕业生27.6万人;研究生招生2.9万人,在校研究生7.76万人,毕业生2.5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不含技工学校)教育招生38.71万人,在校生93.62万人,毕业生22.0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3.98万人,在校生132.84万人,毕业生44.31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80.07万人,小学在校生370.34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5.54万人。



经 济



国内生产总值(GDP)

2007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915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是197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GDP及比重

2007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22.8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094.19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633.02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5.0∶44.4∶40.6调整为15.5∶44.8∶39.7。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7.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7%,房地产业增长16.5%,其他服务业增长21.3%。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7年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22.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323.91亿元,增长18.1%;国有企业增加值586.86亿元,增长18.1%;集体企业增加值42.78亿元,增长15.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20.68亿元,增长26.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432.31亿元,增长2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594.40亿元,增长21.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45.94亿元,增长37.7%。轻工业增加值832.39亿元,增长28.4%;重工业增加值1990.58亿元,增长21.7%。轻重工业结构由2006年的28.6∶71.4变为29.5∶70.5。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5%。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3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1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1.86万公顷,增加3.66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45万公顷,减少3.6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287.40万吨,比上年增产77.26万吨,增长3.5%;棉花总产量45.29万吨,增产0.43万吨,增长1.0%;油料产量281.84万吨,增产2.09万吨,增长0.7%。

外贸状况

2007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8.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81.74亿美元,增长30.5%;进口66.84亿美元,增长22.0%。

外资利用
状况

2007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0个,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3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7.66亿美元,增长13.0%;外商其他投资7.36亿美元,增长16.2%。国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6.2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9.57亿美元,分别增长51.5%和207.2%。

财政收入

2007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9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税收收入433.98亿元,增长24.6%。全年财政支出125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2万人,农村特困救济对象108.4万人。

支柱产业

湖北的六大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机电产业、 冶金产业、化工产业、轻纺产业、建材和建筑产业。其中汽车产业 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规模和实力蔚为壮观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有机结合,改装车与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东风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生产的神龙富康轿车,将逐步形成年产30万辆的能力。



电 讯



电台 电视台

2007年末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2座(另有市级广播电视台2座),有线电视用户648.87万户。

电  话

2006年,全年电话用户净增90万户,用户总数达到1254万户。



交 通



铁  路

2006年共完成旅客发送量4850万人、同比增长5.1%,货物发送量8990万吨、同比增长5.9%。

公  路

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1791万公里。全省1343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达率为百分之百。28136个行政村中 有22442个通公路,通达率为79.76%。

水  路

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7262.82公里。全年水路客运量70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1398万人公里;货运量8242万吨、货物周转量4379499万吨公里。港航建设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54.2%。

民  航

2006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51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41万吨,保障飞行6.99万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