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概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7日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草案)(摘要)

  --2006年1月15日在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长韩正

  “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韩正市长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向代表们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重要规划。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新成就。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上说,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努力保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34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2000年的1.14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0.93吨标准煤。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到75%;郊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郊区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郊区的比重超过80%。

  全面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上说,“三港两网”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三,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机场客、货吞吐量预计分别比2000年增长1.3倍和2.1倍。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全面推进,2005年运营里程达到123公里。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2005年通车里程达到560公里。磁浮示范运营线、浦东铁路一期工程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和公用事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五”环保投入总量是“九五”的两倍,完成了前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预计2005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1.4倍,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

  韩正市长在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强化、弱化、转化”不断加快,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预计五年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超过280亿美元,2005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5%。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功能不断拓展,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快速发展中不断规范。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浦东先行先试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上海口岸功能明显增强,2005年口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3506亿美元,是2000年的3.2倍。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服务全国水平不断提高。与港澳台等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

  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集中建设了一批社会事业功能性项目和公益性设施。落实《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科技创新力度明显加大,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60%提高到2005年的2.34%。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研成果明显增多,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00年增长了1.1倍。以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完成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建成一大批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上海城市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了政府扶持创业和就业援助的力度,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一大批就业困难群众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个险种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顺利实施,成为郊区失地农民的基本保障制度;对65岁以上农民实行了养老金政府补贴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等救助政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率先免征农业税。200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比2000年增长72.5%和49.9%。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预计达到21.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5平方米。廉租住房覆盖面不断扩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加快推进,一大批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一)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坚持“两个优先”,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都市旅游、会展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旅游业、会展业发展。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依托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能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同时,要依托中央在沪企业,培育壮大船舶、航天、航空等战略产业。积极推进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政策调控和产业布局优化。鼓励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均势产业稳定发展。根据全市区域功能片区划分,进一步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区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园区,促进区县协调发展。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要致力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既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又要培育经济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的突破。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限目标,取得突破。实施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健康、生态、高端制造、数字化”等战略需求,实现创新中药、基因工程疫苗、太阳能、平板显示、电子标签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继续推进科教兴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善项目运作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市抓实力、区县抓活力、企业抓动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实施各类人才集聚和培训工程。加强领军人才开发,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门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技术支撑、加强政策引导、明确管理职责、广泛宣传教育,切实抓好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切实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四)加快现代化新郊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加快现代化新郊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和部署,上海要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加快郊区城镇建设。以农民宅基地置换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科技兴农,全方位拓展农业投资渠道,运用工业化手段和规模经营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农民增收长郊机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推进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郊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水平。

  (五)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建设,完善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功能,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快速发展。加快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上海航空枢纽。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

  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和完善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长效机制,保障城市安全有序。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坚持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建立健全城市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拆、改、留”并举,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

  (六)成功举办世博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充分发挥世博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深入演绎世博会主题。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把举办世博会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相结合、与培育和实践上海城市精神相结合,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切实做好世博会举办工作。坚持节约办博,充分利用或改造现有建筑及设施。认真实施好世博会园区总体规划,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世博会园区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

  (七)发挥浦东示范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浦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眼于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规范相衔接,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有序流动,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竞争力。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平等待遇、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思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和要素有序流动。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强化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监管。

  (八)“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眼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更好地服务全国,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

  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保持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着力提高质量、强化功能、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落户上海。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与共同开发。

  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按照中央要求,加大对西藏、新疆、云南、三峡库区等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促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与沿江省市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九)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继续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坚持发挥信息化在科教兴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保持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管理网格化,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信息化,方便市民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质量。

  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积极建设面向应用的功能性公共信息平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区拓展,全面提升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环境。

  (十)加强社会管理,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重在基层、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完善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整合力。

  加强人口综合管理。按照国家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建立适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人口管理新模式,保持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按照“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总体要求,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成效、基层有活力为衡量标准,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坚持培育与规范并举,进一步发挥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进一步完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通过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十一)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继续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深化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医问题。

  促进文化、体育蓬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为上海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密切地联系各方面群众,有效维护群众权益。

  (十二)实现安居就业有保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韩正市长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要努力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把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把促进就业资金更多地向自主创业倾斜,帮助创业者解决经营场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困难,鼓励和扶持创业。

  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要求,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突出保基本,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内容和范围,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以失地农民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以区县统筹为主,形成农民养老金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规范企业参保行为,保障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体系。根据不同情况,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加强为老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加快养老设施建设,2010年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25万人左右,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0万张左右。

  (十三)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韩正市长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十一五”时期,要继续围绕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增强为民服务、依法办事的能力,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保证“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第二,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健全决策程序,完善决策制度,强化决策责任,进一步增强政府决策能力。

  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制度。

  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

  完善决策后评估制度,加强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

  第三,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完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加强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切实提高政府规章质量。积极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加强政府规章建设。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坚持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四,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依法拓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重点推进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程度高的政府部门信息公开。

  完善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坚持定期通报重要工作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第五,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切实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讲实话、办实事、务实效。重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开展调查研究上,用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继续推进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牢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实实在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十四)全力以赴做好“十一五”开局工作

  韩正市长在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时指出: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左右。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在经济发展方面,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加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在改革开放方面,全面实施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以优化出口结构为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继续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中心城区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启动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世博会筹备各项工作。在郊区发展方面,继续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加强郊区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社会事业方面,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三医联动”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以鼓励创业为重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问题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十一五”时期上海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围绕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发展目标,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惠及广大群众的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和谐安康;坚持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办好世博会为载体,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

  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上海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将显著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将显著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将显著改善。

  未来五年,上海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要再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自主创新能力要有新提高城市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要取得新成效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以上。

  ■改革开放要实现新突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民主法制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要取得新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有新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各类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服务经济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质量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市级工业区的作用。基本建成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加快上海化工区、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和都市型工业园。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致力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既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又要培育经济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持续发展之路。2010年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加快张江、漕河泾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等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园区、校区、社区联动发展。推进科技世博园、智能新港城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加大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水管理,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16%左右。

  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与收集管网相配套的郊区污水处理系统,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2007年新车全面实施欧Ⅲ排放标准,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5%以上。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10年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2010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

  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十一五”期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加强社会管理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坚持重在基层、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完善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稳定之基。必须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把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

  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要求,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体系。

  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加强为老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加快养老设施建设,2010年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25万人左右,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0万张左右。

  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充分发挥世博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举办世博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任务。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各省市,动员和凝聚全市力量,全力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全面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强化功能,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推动浦东新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新郊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和部署,上海要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加快郊区城镇建设。重点建设松江、嘉定、临港等新城,加快新市镇开发建设,加强中心村改造建设,逐步形成由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城镇体系。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00万亩设施粮田和3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

  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千万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建设,完善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功能,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快速发展。加快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显著增强中转功能,基本建成上海航空枢纽。加快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加快黄浦江越江通道建设,建成上海长江隧桥工程。

  坚持“拆、改、留”并举,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着眼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更好地服务全国,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电子社区建设

  坚持发挥信息化在科教兴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保持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电子社区建设,强化社区信息服务功能,方便市民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质量。2010年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65%以上。

  主要任务数字解读

  30%

  2010年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

  欧Ⅲ

  2007年新车全面实施欧Ⅲ排放标准

  35%

  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5%以上

  80%

  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95%

  2010年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25万

  2010年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25万人左右,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0万张左右

  75%

  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

  400公里

  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约400公里

  880公里

  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880公里

  400万平方米

  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

  4%

  “十一五”期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