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概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0日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05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16日在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省长宋秀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得到实惠的好势头,保持了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好势头。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15.3%,第三产业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财政收入和工业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1.2亿元,增长1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增长11.9%。完成工业增加值158.6亿元,增长22.1%;实现利润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63.18亿元和63.02亿元。

  “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制定和落实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七项支农惠农政策,以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油料、马铃薯、蚕豆、药材、花卉、蔬菜等六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5.8%,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西宁及海东良种肉羊、青南与环湖藏羊牦牛等7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成效。各类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0个,辐射带动能力得到增强。完成订单农业面积 3.3万公顷,新增设施面积333公顷。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制种面积发展到2.1万公顷。投资20亿元为农牧民办实事,有效改善了农牧区水、电、路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了30.6万人、1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农村沼气池,改善了2万余户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实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输出劳务80万人次,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在39个县的17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1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一批重点项目开工投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加强薄弱环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1亿元,增长11.6%。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宁至大通、西宁至塔尔寺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公伯峡水电站两台机组并网发电。西宁南北过境公路、拉西瓦水电站、玉树通电工程、青海碱业90万吨纯碱项目、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西宁机场航站区扩建及一批煤炭、电力、交通、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82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28059公里。新增电源装机容量69.13万千瓦。投资2.2亿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禁牧113.7万公顷,减畜89万羊单位, 1144户牧民走出草原、进入城镇。完成人工造林种草合格面积 7.9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草)合格面积7.06万公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制定出台了加大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7家省属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5%。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财税、粮食、住房、农村信用社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牧区税费改革取得新成果,在取消农牧业特产税、普遍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的同时,免除了“三江源”地区16个县、1个乡的农牧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补,农牧民因此人均减负32元。

  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青洽会”、“郁金香节”、“藏毯展览会”等招商引资和经贸交流活动富有成效,与辽宁、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取得新进展,引进省外资金到位 73.75亿元,增长30.8%。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到 5.76亿美元,增长69.7%,其中出口4.55亿美元,增长66%。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25亿美元,增长33%。

  旅游业发展加快,接待游客509万人次,实现收入20.2亿元。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等发展势头良好。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9.7元,增长8.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2004.6元,增长10.3%。劳动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 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58.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60.1万人;启动实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符合低保条件的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投入救灾救济资金1.25亿元,对102万灾民进行了救济。建立农村牧区特困人口救助制度,对20.75万特困人口实施了基本生活和大病医疗救助。清理规范收入分配政策。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教兴青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年共投资8.8亿元实施157个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扫盲工作获国际扫盲奖“世宗国王奖”;完成青海大学与青海医学院整合,高校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工作力度加大,在育人引“智”、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实用人才开发等方面调整了政策措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实施了223项科技项目,其中完成6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社会招标。省、州、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已覆盖农牧民200万人,参合率达 87%。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事业健康发展,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和“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升级后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获得圆满成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少生快富”、“奖励扶助”工程启动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控制在10‰以内。制定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外事侨务、参事工作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红十字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富有成效,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维护职工利益的机制建设得到加强,6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坚决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审计、监察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取消了147项行政审批项目。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443件、政协委员提案364件。积极支持群众团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国防动员、双拥、民兵预备役、人防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我们不仅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而且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适时适度加强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中央驻青单位、驻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型阶段,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重大项目储备和开工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电力、铁路运输等瓶颈制约尚未缓解;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镇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还不适应需要;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行政能力有待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两大 历史任务”进程的重要一年。总体来看,今年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趋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在东中西互动互补互促的格局中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省经济社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经过西部大开发五年来波澜壮阔、丰富生动的伟大实践,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思路更加清晰,积极性日益高涨,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各种困难和矛盾还会出现,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增强紧迫感,把握机遇期,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应对,趋利避害,努力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委会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三农”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的道路,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

  建议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预期目标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牧区劳务输出80万人次。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迫切要求,是实现青海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省各族人民求发展、盼富裕的共同愿望。做好新一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加强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坚持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青海的实际结合起来,服从全局,立足省情,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重点地区率先发展,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并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发展的有效拉动

  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对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讲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任务。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狠抓项目立项、资金筹措、关键技术突破、外部条件建设等关键环节,切实落实项目投资工作责任制,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以上。

  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加快在建项目建设,新开工一批重点项目,拉动投资增长。力争年内建成清水河至结古、大通至扁都口、当金山至花土沟、西宁至互助等重点干线公路,开工建设绿草山至黄瓜梁、格尔木至大柴旦等干线公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和优化公路路网结构。开工建设兰青铁路增建第二线电气化工程、青藏铁路西格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地方铁路建设。全面完成西宁曹家堡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做好巴塘等支线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继续加大电力项目投入力度,加快公伯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华电2×30万千瓦火电机组、玉树通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电网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全力做好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立项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确保盘道水库主体完工。认真总结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经验,扎实推进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全力搞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培育后续产业。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和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等工程。 、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扩大投资规模。适应国家调整财政政策和国债发行规模的新形势,加快引进和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不断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寻求合作伙伴,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今年力争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实力谁控股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到我省进行优势资源开发,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的原则,采取增资扩股、经营权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盘活一批存量资产;三是逐步放开市政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吸引民间投资更多地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增强投资后劲。做深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拓宽项目领域,加强项目储备,提高项目成熟度。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确保重点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市场导向相符合、相适应。抓紧研究健全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筹措和使用办法,鼓励社会投资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工期、资金和招投标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二)稳定、完善扶持“三农”的政策,推动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把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各项支农政策措施不能变,已 经给农牧民的实惠不能减。进一步加大农牧区改革力度,加大农 牧业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确保实现农牧民 增收、农牧业增效、农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稳定和完善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经营关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依法有序推进土地草场流转机制,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探索建立失地农牧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和各项配套改革,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使广大农牧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活力竞相迸发。从今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牧业税,给农牧民更多实惠。

  加快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突出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突出农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依托农牧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和畜禽良种工程实施步伐,建成制种基地2.3万公顷,改良畜种80万头(只)。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二是突出特色商品基地建设,推进农畜产品区域化。坚持高产与优质并重、数量与效益统一,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分类指导,加快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建设,重点扶持发展油菜、马铃薯、蔬菜、豆类、奶牛、肉牛羊等六个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三是突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3—5个龙头企业,提升马铃薯、油菜籽、牛羊肉、藏毯等精深加工水平,加速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紧密农牧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规范发展订单农牧业,培育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大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技术、信息、投资进入农村牧区,农畜产品、劳动力输出农村牧区。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着眼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水电路基础设施、生态建设、设施农牧业、教育文化卫生、扶贫开发等关键领域,整合资金20亿元,年内为农牧民办好十件实事。建成光伏电站10座,延伸农网 550公里,新增200个村通电话,乡村道路硬化里程2000公里,解决20万人、8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以农村“六小工程”为主的小型基础设施和节水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设施农牧业建设,建成日光节能温棚l万栋,畜用暖棚2000栋。

  启动实施百万农牧民劳务输出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推进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空间。一是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坚持劳务培训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搞好培训规划。加大对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力度,鼓励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进行订单培训,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组织协调、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功能。三是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歧视农民工的政策和各种乱收费。今年春节基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省委、省政府《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认真落实全省八个工业发展纲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和产品,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力争油气当量达到450万吨,并积极向石化产业、新型化工材料延伸。建设好格尔木甲醇、青海复合肥、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期项目,提高盐湖化工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在搞好钾肥生产的同时,重点向钠、镁、锂、硼等系列产品延伸。实施好青海碱业90万吨纯碱、西台钾锂硼资源开发项目。以发展有色金属和合金材料为重点,加快滩涧山金矿扩建工程、德尔尼铜矿建设进度,继续推进铝电联营,提高有色金属工业冶炼和回收利用水平。实施好江仓、木里、柴达尔、大煤沟等煤炭开发项目,加快发展煤化工产品。突出特色、绿色,提升生物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的加工水平。

  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运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稳定和巩固特钢生产能力,改进生产工艺,促进钢铁工业产品升级换代。采取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业内资源整合等方式,提高特种车、石油机械、机床、量刃具等优势特色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毛纺、民族服饰和藏毯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纺织业集中度,推动纺织产品向高档、精梳、精纺和深加工方向发展。

  提升园区建设与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进一步增强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就业吸纳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园区建设再上新水平。重点发展壮大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北川工业带。加强园区管理,禁止高污染、低水平企业进园区,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和装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重视矿产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降低物耗能耗。促进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逐步构建环保、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充分利用各项政策,重点扶持20户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多种措施,支持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强化经济运行的调度和组织,缓解瓶颈制约。继续把运输、电力、资金问题作为今年经济运行调节的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理调度,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企业管理。从今年起,有重点地培养百名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竞争的企业家。实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全省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以质量和成本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培育一批市场份额大、核心竞争力强、产品美誉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品牌企业。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城镇化,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大力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

  搞好城镇布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今年全省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提升西宁在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完善格尔木和德令哈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新兴工业基地,积极发展矿产资源加工业和特色农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潜力、有特色的小城镇。坚持产业立城兴镇,引导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向城镇集中,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化。青南牧区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定居点和小集镇建设,不断改善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宁第七水源等续建工程进度,开工建设重点县城垃圾处理项目,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牧区人口进城定居落户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积极推动旅游业上台阶。加大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投入力度,着重抓好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提高景点建设品位,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拓宽旅游市场。继续办好“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民族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旅游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发冬春旅游项目。打造“青藏线”旅游品牌,建设青藏铁路旅游经济带。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

  不断提升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重点建设西宁朝阳等物流园区。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加快发展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宽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鼓励新型消费方式,大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五)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抓住经济形势好、各方面改革意识增强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做好各项改革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方案的实施,通过规范上市、增资扩股、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促进产权多元化,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用三年时间完成重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盘活资产,做大总量,发挥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出资人的利益和职工的民主权力、合法权益。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落实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除法律、法规限制的领域外,所有的投资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改进服务和监管方式,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加快发展。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企业规模和企业素质。

  积极推进财政、税收和金融改革。抓住国家实施“三奖一补”政策机遇,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创新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资源、税收、价格相协调的机制,完善税收征管,确保财力稳定增长。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支撑和服务体系。

  加快投资体制和土地、矿产、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核准和备案。健全政府偿债机制,建立政府信用平台,推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进一步形成。规范投资行为和实施方式。政府直接投资主要用于引导资金、项目贴息贷款和前期工作。完善经营性土地和矿产资源出让制度,保证出让程序的公开和规范。深化价格改革,加强物价监管。

  (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

  狠抓投资软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市场化进程。

  强化区域合作与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巩固同辽宁、山东、浙江等地区的横向协作关系,推动我省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生产要素与东中部地区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互补互促、互惠互赢。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密切与西藏的经济协作和联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省跨国经营。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抓好蚕豆、中藏蒙药等具有资源优势产品的出口基地建设,提高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的知名度,增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商平台建设,办好“青洽会”等活动。把招商引资与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结合起来,精心筹划一批招商引资战略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中国500强企业和知名企业来青投资。处理好招商引资与选商选资的关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搞好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协调和服务,加大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力度,力争今年引进到位国内外资金85亿元。

  加大投资环境的整治力度,积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今年在全省范围内扎实有效地开展“投资环境治理年”活动,务求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进展。一是解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建立健全首问负责、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投诉举报中心,认真查处执法不公、违规收费、吃拿卡要等问题,努力营造投资者满意的环境。二是解决政策不落实的问题。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和确定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未落实的要坚决落实,未兑现的要坚决兑现。积极推进“信用青海”建设。三是解决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一窗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跟踪问效等制度,认真解决敷衍塞责、拖延扯皮等问题,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企业合法经营,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七)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科学人才观,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任用、流动、激励等工作机制。制定人才资源规划,加快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继续落实人才政策,努力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平台。善于爱才、识才、容才,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统筹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以农牧区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7亿元,完成农牧区266所中小学校舍的改扩建任务。落实对贫困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8%,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3%。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搞好新青海大学的省部共建。积极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成人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大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合作。扶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不断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合与合作,指导转企科研机构加快股份制改造。加大部分重点科研实验室、科普基地、研发中心的建设和科技投入,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进一步推动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科技富民工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农牧业增产增效。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牧区和城市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精心打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办好民族文化旅游节和民间工艺美术展。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步伐,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事业,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大力扶持和培育体育产业,加快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及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基本建成省、州、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预防救治体系。增加农牧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投入,投资2500万元改造94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结合建立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和大病统筹制度,扩大新型合作医疗范围,新增8个试点县,力争参合率达到85%,累计覆盖270万农牧民。深化城镇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提高重点医院的卫生服务水平。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看病难”问题。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扩大农牧区“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试点成果,确保政策兑现。加强人口问题研究。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计生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同时提高人口素质转变。

  (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让各族人民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全面落实财政投入、小额信贷、免费培训、税费减免等扶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倡导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统筹做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提高一次性就业率。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做好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工作。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灾民救助、农牧区特困人口基本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和五保户供养等工作。

  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鼓励城乡居民增加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它合法收入,逐步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采取更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住房、医疗、上学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加快困难企业的危房改造。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资助工作。加大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力度,抓好扶贫资金和各类资金的匹配使用和“直接到户”工作,年内解决1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构建民族团结、文明健康、谅解宽容、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促进社会文明。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五个特别”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整治网吧、图书、音像市场和文化娱乐场所,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认真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健全村民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把农牧民的各项民主权利真正落到实处。继续推进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坚持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同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的手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建设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

  加强社会管理,努力促进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坚决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解决信访积案。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国防教育,搞好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外事、侨务工作,做好地震、气象、测绘、档案、文史、参事、保密、地方志等工作。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老龄、助残、红十字等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精心编制“十一五”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做好我省“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创新总体规划内容,强化战略指导功能。抓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调研,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要政策,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注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内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深做细专项规划。根据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支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搞好全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做到项目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保障措施可行,更好地为项目决策和建设提供依据。

  加强分类指导,把区域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等规划到具体的地域空间。区域规划力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重对西宁经济圈、东部人口密集区、西部重点资源开发地区等进行规划,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

  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形成协调发展的合力。搞好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尤其要加强我省规划同国家有关部委规划的衔接工作,争取把我省的一批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规划衔接的重点放在发展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实施、重要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

  各位代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以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在科学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政府“缺位”问题。改变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的现象,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的问题。积极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努力解决政府职能“错位”的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民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和支持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新闻发布制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使政府工作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坚持维护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的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的困难先于一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重实绩、鼓实劲、求实效,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持从严治政,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公务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正确履行职责的公务员队伍。

  我们要进一步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善于总结新经验,注意把握新趋势,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坚决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消极无为的精神状态。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的关键环节,凡是做出的决策,条条要落实,要办的事情,件件有着落。

  各位代表,青海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机遇期。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肩负着富民强省的崇高使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团结奋进,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青海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青海新闻网 200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