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汉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7日 14时15分   来源:国家民委网站

    传统医学

    在看病吃药方面,汉族形成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医中药体系,民间俗称“中医”、“中药”。

    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中医的一套理论体系也为世界所特有。

    汉族传统的药物是中草药,按其理论把中药分为“四所”(即寒、热、温、凉),“五味”(即辛、苦、咸、酸、甘),“升隆”和“浮沉”(即药物在体内发挥的趋向)四种不同的属性。中草药有一套特殊的药物加工方法,称之为“炮制”或“炮炙”。“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药物的属性和治病的需要,一般分为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三种。中草药还有独具一格的复方配制的“处方”。使用多味药物互相配合,互相钳制,增进疗效,与西药“单打一”的治疗作用有显著不同。此外,中草药有多种多样的“剂型”,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汤剂等,以汤剂为主。总之,中草药的特点是“简、便、验、廉”,几千年来深受汉族人民的欢迎,在民间有浓厚的基础。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上述作为主要手段的中草药方药外,还有针灸、火罐、蒸熏、敷贴、推拿、按摩、导引、捏积、割治、刮痧、蜡疗、泥疗、水浴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是针灸,方法简便、器械简单、疗效显著,逐渐推广至世界各国,有“神针”之美誉。

    艺术天地

    文房四宝

    汉族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纸,是汉族的一个伟大发明,现在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在国际上“纸寿千年”的声誉。

    毛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湖州生产的具有“尖、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天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安徽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

    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除“文房四宝”外,珠算盘也是汉族祖先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戏曲

    民族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京剧

    中国最大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之花。京剧表演艺术与西方戏剧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象征性、虚拟性。在京剧里,一条马鞭代表马,两张椅子叠起来表示山,两面旗子一夹代表车或轿,四个兵在台上走一圈象征一支千军万马的部队。有时完全不用道具,如开门、推窗、上楼等只用一些象征性的手势或身段来表示。这种以虚代实,象征性的表演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比用实物实景更能收到逼真感人的艺术效果。

    比如著名的《秋江》描写的是一位少女搭乘老艄工的船的情形。舞台上既无船也无水,全靠演员的出色表演模拟划船和乘船的情形,用灵动的动作神态把一只小船在风波中急行的情景逼真地反映出来。著名的武戏《三岔口》,演员在灯光通明的舞台上表演黑夜里打斗,似乎不合情理,很难产生真实感。但由于演员准确地表现了黑夜打斗的动作特点和规律,观众看起来像真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中打斗一样。

    正因为京剧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所以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热爱,而且能超越语言的障碍为世界各国观众所观赏。

    茶叶

    世界三大饮料是可口可乐、咖啡和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从药用到饮用,从野生到种植的漫长过程。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逐渐兴盛,到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为汉族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丰富经验,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这是一部关于茶事的百科全书,分三卷,卷上讲茶的起源、性状、名称、采茶、制茶的用具及茶叶的种类和制茶方法;卷中列举煮茶、饮茶的器具;卷下讲烹茶的方法,各地水茶优劣及风俗等。

    中国茶叶品种很多,大的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统称六大茶类。每类之中,又分许多各具特色的茶叶品种。

    绿茶

    中国绿茶的品质,向来居世界第一位。龙井茶和碧螺春在绿茶中最负盛名。龙井茶已有1200年的历史,产于杭州西湖西南的狮峰、龙井,五云山和虎跑山,所以“狮、龙、云、虎”等品种,其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优。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东山碧萝峰,现在洞庭东、西山均有生产,其中以东山出产的品质最佳。

    红茶

    中国的红茶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誉,最出名的当推祁门红茶。“祁红”产于安徽祁门县。自唐代开始,祁门就盛产茶叶,所产“雨前高山茶”相当有名。1876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乌龙茶

    乌龙茶又叫青茶,是中国的特产。其主要特点是汤色金黄,甘醇爽口,富有回味。福建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上品。《红楼梦》里贾母、宝玉、黛玉到妙玉庵里去喝的“老君眉”就是武夷岩茶。

    花茶

    花茶是将香花薰入素茶而制成的。香花的主要原料有茉莉、玉兰、珠兰等,而以茉莉为最佳。茉莉花茶香气浓郁,味醇耐泡,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

    白茶

    白茶产量不多,但品质十分优异。福建北部出产的“白豪银针”堪称白茶中的魁首。白茶主要销售于东南亚地区。

    紧压茶

    紧压茶又叫黑茶,加工成各种形状,有砖形的青砖茶、黑砖茶、花砖茶;有心脏形的紧茶;有伞形的沱茶等。紧压茶的佼佼者是普洱茶、六堡茶。

    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趣,以自己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追求,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黄帝曾于昆仑山置“圃”,“圃”就是园林。中国有据可查的园林史已有三千多年了。中国园林的种类,按其归属,大致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皇家园林主要建造在北方,如北京的三海(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宅园林主要在南方,多集中在苏州、扬州、杭州等地,园主多为当时的贵族、富豪。如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扬州的个园、何园等。寺庙园林大量出现于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之后,一般说来,它是寺院的附属建筑。现存较大的寺庙园林是山西太原的晋祠。公共园林多分布于山明水秀之地,如济南的大明湖、杭州的西湖和泰安的泰山等。

    中国园林的三大艺术特色: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中国园林无一例外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范山模水,取法天然。造园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这一思想实际上是“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合为一体)的哲学观念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古代的哲人们早就在自然界中寻求美感。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荀子则盛赞“天地之大美”。事实上,中国的园林都是以山水为主体的,山是骨髓,水是血液。山要有脉,水要有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二、借景寓情,以景明志,注重意趣。

    中国园林的自然再现是在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表明主人的志向和趣味。皇家园林自古受神仙思想的影响,多在园林中布置海上仙山,以体现封建王朝帝王祈求成仙的愿望。私宅园林除有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古树奇花、湖石假山、彩画雕刻外,还有园主人的某种寓意。

    三、造园手法含蓄、曲折、变化。

    园林景物多藏而不露,隐而不现,“大观园”的无穷景致,都隐于一进园门的假山之后。“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具体讲,造园要充分表现自然的活力,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显出自然景物的无限层次,小中见大,虚实相间,主次分明,高低互现,远近相衬,动静宜变。

    花卉

    中国是个多花的国家,许多名花传遍全球,其中以梅花和牡丹最受人们喜爱。

    梅花是中国的特产名花,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有两千多个。梅花分为五瓣,被古人说成是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五福的象征。梅花花期很长,进入隆冬,梅花不怕严寒,依然挺立。梅花颜色雅洁,姿态苍劲,花香沁人。因此中国人民以梅花的性情和精神,象征人品和情操。人们常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可见梅花与人民生活、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清朝末年曾一度把牡丹定为国花。牡丹也是中国特产。它色泽艳丽,富丽而潇洒,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和“国色天香”之称。民间还传有牡丹不畏权势的故事。一年寒冬,唐朝的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酒兴。唯有牡丹不开。未料,武则天大怒,火烧牡丹,牡丹却开得无比鲜艳。现在洛阳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牡丹花会;其间,观赏的人多达十万以上。牡丹现有四百多个品种。

    科举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在选用官吏方面,以科举取士代替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设进士、明经二科,由州、郡通过考试举荐一些优秀人才,来京城由朝廷进行测试,根据考试成绩录取。被录取者可出任各级政府官吏。隋以后各朝代都沿袭了这一考试制度。不过所设科目、考试内容和方法各个时代都有所不同,并且越来越复杂,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并且都是以八股文取士。下面简要谈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代实行四级考试制,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院试以前有小考。考生参加县试和府试及格者称“童生”。然后参加省、府所在地方书院考试,院试及格,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秀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次,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乡试都在秋天举行,这一年称“大比之年”,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作“解元”。乡试第二年,在京城举行会试,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在春天举行,考中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作“会元”。贡士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一场考试,这场考试叫“殿试”。殿试分三甲出榜,考中的都“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乡、会试都考三场。而以头场八股文作得好坏作为能否录取的决定因素。所以读书人都把毕生的精力花费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

    一种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为题的应考文章。依照题义阐发其中的义理,禁止发挥自己的见解,也不许联系当前的现实政治。这种文章就是人云亦云地把《四书》《五经》的说法贯串成文,还美其名曰“代圣贤立言”。八股文的格式也非常死板,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后四部分都各有两股相互排比的文字,共为八股。这种文章不仅结构有死的程式,同时语言、句法、字数,甚至语气都有严格的限制。

    八股文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失去了主体意识。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甘心受统治者收买,把科举当作出人头地的敲门砖。这时候科举制度已经没落,对社会发展不仅失去了积极意义,反而起着阻碍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