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关于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1994年3月11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陈锦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1993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继续胜利前进。总的来看,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正在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展开,并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社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三点四,超过计划增长百分之八的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百分之四,第二产业增长百分之二十点四,第三产业增长百分之九点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油料产量创造历史最好纪录,全年粮食总产量4564亿公斤,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三点一,比上年增加138亿公斤。油料总产量1761万吨,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六点七,比上年增加120万吨。棉花、糖料生产由于种植面积减少和病虫害影响,产量减少,没有完成计划。农作物种植结构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畜牧业、渔业生产增长较快。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点二;水产品产量增长百分之十四点六。乡镇企业继续蓬勃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41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一,其中重工业增长百分之二十二点二,轻工业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九。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煤炭产量达到11.41亿吨,增长百分之二点二;原油1.44亿吨,增长百分之一点三;发电量达到8200亿千瓦时,增长百分之八点八;钢8868万吨,增长百分之九点六;乙烯203.9万吨,增长百分之一点八;十种有色金属329.8万吨,增长百分之十点二;水泥3.6亿吨,增长百分之十六点八;汽车131万辆,增长百分之二十二点八;化学纤维221.5万吨,增长百分之三点九;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增长百分之二十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由百分之九十五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六点四;资金利税率由百分之十点一提高到百分之十点六;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1.66次加快到1.71次。建筑业生产经营继续快速发展。地质勘探取得新成果。第三产业得到新的发展。交通、通信业挖掘潜力,努力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1193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点一;邮电业务总量完成461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八点九。金融、会计、审计、信息、咨询以及为居民生活直接服务的行业发展较快。

    (二)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得到加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29亿元,为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七点九,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十点六,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百分之二十二;其中,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64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192亿元。为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交通、通信业投资增加较多,在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百分之十四点七上升到百分之二十点二。铁路建设的投资强度和施工进度都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准备全面展开,一期土石围堰工程和导流明渠施工进展顺利,移民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到位情况较好,有关重大装备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好于往年,一批属于结构调整的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全部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133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128个。新增加的发电装机容量1438万千瓦,石油开采能力1542万吨,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线路交付运营里程1019公里,公路3556公里,港口吞吐能力3752万吨,住宅电话367.2万户。还有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建成交付使用。

    (三)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向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发展,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步伐加快,新设立了一批沿边、沿海、沿江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19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二。其中出口总额918亿美元,增长百分之八;进口总额1040亿美元,增长百分之二十九。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其中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已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七。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6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点五。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258亿美元,增长1.3倍;利用国外贷款108亿美元,增长百分之三十六点五。外商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中长期开发投资增多,境外大公司、大财团投资增加,投资领域逐步向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扩展,向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多。国际旅游业取得好成绩,旅游外汇收入增加较多。年末国家现汇结存达到212亿美元,比年初增长百分之九。

    (四)国内市场繁荣活跃。199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一,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六。消费品货源充裕,花色品种丰富,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的商品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生产资料流通量扩大。全年县及县以上物资供销企业销售生产资料7796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二点三。全年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35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百分之七点八。

    (五)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取得新成果。1993年全国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3万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781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新进展。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工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铁路重载运输配套技术在一些重要干线推广应用;光纤通信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建成开通了北京—武汉—广州四次群光纤通信线;新一代钻井技术在开发特殊油藏中发挥了作用;“曙光一号”计算机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增加了投入,在超导、植物基因工程、大气与地球科学、信息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技术市场健康发展,全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07.6亿元。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点七,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又有新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92.4万人,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点五;在校学生253.6万人,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一。研究生招生4.2万人,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三。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一点四五,比计划要求低2.43个千分点。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绩。

    (六)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居民收入总体上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337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点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百分之三点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19亿元,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九。居民持有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也有较多增加。城镇新安排就业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百分之二点六。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建住宅8.36亿平方米;其中,城镇2.66亿平方米,农村5.7亿平方米。

    1993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继续发展,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价格改革迈出较大步伐,价格关系进一步理顺。绝大多数地方放开了粮油购销价格,放开了大部分统配煤炭和钢材价格,提高了部分原油、铁路货运、电力和棉花定购价格。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在金融、财税、投资、计划、外贸、劳动、工资、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研究制定了深化改革的方案,有的已经付诸实施,有的将逐步实施。

    1993年各项成就的取得,是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继续贯彻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结果。同时,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及时采取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的结果。去年的实践证明,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要适应新形势,主要采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实行间接调控。

    1993年,国民经济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交通、通信、石油、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环节。一部分国有企业比较困难,亏损额和亏损面较大。特别是物价上涨幅度比较高,较多地超过了计划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百分之十三;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百分之十四点七,其中35个大中城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百分之十九点六。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严重关注,已经和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在物价方面,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平抑粮油价格和“菜篮子”工作会议,投放粮食等重要物资,平抑市场价格,增加有效供给能力,加强市场物价监管,以保障居民生活的稳定。

    二、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1994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是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一年。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国工作的大局。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技术进步,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以上要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九。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百分之三,第二产业增长百分之十点七,第三产业增长百分之十一或略高一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3000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8750亿元,集体和个体投资4250亿元。

    ——当年财政赤字669亿元,加上今年到期需归还的国内外债务本息和专项用于重点建设的国外借款,今年内外债务总额为1292亿元。

    ——银行新增贷款4700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000亿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490亿元。

    ——进出口总额2000亿美元。其中,出口1000亿美元,进口1000亿美元。

    ——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

    ——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和节能率都要有所提高。

    ——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三左右。

    以上宏观调控目标,既考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又注意到为今年各项重大改革出台和实施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既考虑到今年经济继续又快又好地发展,又考虑到为明年乃至以后几年保持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要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确保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全年计划粮食产量4500亿公斤,棉花485万吨,油料1765万吨。全面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今年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切实保护好耕地,稳定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5亿亩,棉花播种面积争取9000万亩,抓好早籼稻等高产作物的种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林、牧、副、渔等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3)从新粮新棉上市起,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棉花定购价格。(4)支持粮棉主产区发展经济。国家将重点扶持500个商品粮大县和150个优质棉大县发展经济。(5)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区,实行科技、资金和物资综合配套投入。(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建设,抓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进行“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等大型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搞好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7)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94年中央安排的基本建设预算内拨款和银行基建贷款中用于农林水利的投资,比1993年计划增长百分之三十五点六。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尽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引导农民增加劳动积累和资金积累。(8)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1994年推广杂交水稻2.3亿亩,杂交玉米2.7亿亩,配方施肥面积6.5亿亩,秸秆还田4亿亩次,地膜覆盖面积7000万亩,改良涝洼盐碱地5000万亩。积极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和农牧渔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监测。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9)继续引导乡镇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落实中央关于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措施。加强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按照注重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10)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致富问题的“攻坚计划”。1994年国家安排61亿元库存工业品和粮食以工代赈计划,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九点六,重点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

    (二)大力调整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994年工业生产必须真正把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市场、强化管理、加快技术进步,保持有效益的增长速度。为此,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增产短线的基础工业产品,增强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能力。1994年计划原煤产量11.6亿吨,原油1.441亿吨,发电量8900亿千瓦时,钢910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330万吨,乙烯210万吨。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扶持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做好积压产品的限产压库促销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积极开发新产品、新花色、新款式、新品种。三是切实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健全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实行质量否决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优胜劣汰作用。坚决依法惩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四是努力减少能源、原材料消耗,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抓好扭亏增盈。全年要求,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耗电比去年降低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工业产品销售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上年的1.71次提高到1.7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进一步提高,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都要有所减少。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振兴的支柱,要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上花更大的力量。按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把企业应有的各项权利和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竞争能力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认真贯彻《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建立规范化的财务会计制度。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落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安全生产。

    (三)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鉴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已经很大,今年必须严格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1994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85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2500亿元,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800亿元。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投资强度,把增加的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电子以及科技、教育等方面,增加开发中西部资源的投资。重点建设投资,首先集中用于竣工投产项目和续建项目,列入“八五”计划必须新开工的重点项目,特别是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包括淮河、太湖、洞庭湖治理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项目,京九、兰新等铁路工程,秦皇岛、大连、上海等重点港口工程,京沈哈、京汉广、西兰乌等光缆干线,东部地区和山西、内蒙古、陕西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水、火电站等重要工程,抓紧建设国家定点的轿车项目、无锡微电子工程和应用卫星专项等。搞好长江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左右岸工程同时展开,对外交通工程和西陵大桥全面施工,完成坝区征地移民工作。继续抓好宝钢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对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的项目投资严格加以控制。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项目,也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效益、量力而行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首先抓好关系全局的国家重点项目,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今年不再批准设立各类新的开发区。因对外开放确需兴建的旅游设施、宾馆、写字楼等项目,必须按国家规定程序报批,从严控制。

    进一步抓好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实力,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技术改造投资按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重点用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档次,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以及有利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交通运输、通信、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

    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关键在于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投资的风险责任,按不同的投资领域实行不同的投融资方式,逐步使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投资方面的范围和责任。发挥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投融资的职能。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采取联合投资、股份投资等多种形式,引导地方和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行建设项目法人代表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立建设项目申报备案制度。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

    抓住当前国际上对我有利的时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通过外贸外汇体制改革,促进扩大出口,合理引导进口,努力实现当年外汇收支平衡。出口贸易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战略,在保持和发展现有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市场。继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快由初加工制成品向深加工制成品的转变,鼓励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行技、工、贸结合,大力促进国际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出口前景好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抓紧建立质量认证制度。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大中型企业,以高质量的商品和优良的售后服务,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严格执行出口结汇、售汇制度,提高出口结汇率,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加强进口管理,优化进口结构。继续严厉打击走私。从严控制境外投资和资本项目的外汇流出,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管理。继续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认真抓好进出口贸易和非贸易收付汇的核销,加强外汇收付的监督、检查,堵塞逃汇、套汇和资本外流的漏洞。

    继续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和质量,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根据国内资金配套能力,更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外商资金到位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使外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引向重点建设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出口创汇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开发资源。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应当严格遵守中外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做到外汇自求平衡。国有企业对外出售股权或以存量资产与外商进行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必须经过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借用国际商业性贷款要从严控制,继续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及外债较多的企业建立偿债基金制度,确保外债按期还本付息。

    (五)切实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今年科技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市场和必要的信贷、投资支持,抓好一批覆盖面广、附加值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应用于生产建设。二是继续抓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的产业化工程。在一些重点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安排一批国家重点工业试验项目,继续抓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火炬”计划的贯彻实施,加快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三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队伍的建设。新建和扩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实施“攀登”计划。四是尽快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鼓励和引导科技开发机构面向市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倡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在科技人才的分布和科技开发资金的使用上,增加企业所占的比重,形成市场、科研、生产密切结合的技术进步机制。

    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重点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边远和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要给予更多的扶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在保证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发展高等教育。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89.5万人,研究生4.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增加教育投入。义务教育主要由政府投资办学,同时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更多地面向市场需求,发挥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改革高等学校办学体制,鼓励联合办学,逐步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扩大地方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重视和改善德育教育。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努力改善教师待遇,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六)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提高粮、棉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国有企业要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应增加职工工资。继续推行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注意关心和妥善安排离退休人员、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职工和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继续广开门路,拓宽劳动力市场,合理引导机关、企业和农村富余人员的流动,增加城镇就业。积极推进城镇居民住宅商品化改革,降低住宅建设成本,增加居民住房建设。适应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投入,改善社会发展领域的基础设施。继续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努力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宏观调控目标之内。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切实搞好污染治理,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今年国家还要组织制定全国社会事业发展纲要,以引导社会事业更好地发展。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全面实现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994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都很繁重。全面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从多方面积极努力,进行扎扎实实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进行各项重大改革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良好势头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我们面临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必须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社会环境的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今年,在国民经济连续两年高速增长之后,“瓶颈”产业制约强化,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十分注意把握几点:一是国民经济既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又要注意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不能不顾实际可能盲目追求过高的速度。就全国来说,今年计划百分之九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各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增长速度,不要互相攀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关键是把重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这样,才能为改革创造比较好的经济环境,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二是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精心组织好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和企业制度等重大改革的实施,搞好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套和新旧体制的过渡衔接,继续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思想工作。同时,密切注意并及时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市场稳定,这是关系到经济稳定增长和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通力合作,综合协调运用好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当前,为了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大体平衡,要在千方百计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注意控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

    首先,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认真执行今年一月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任何地方和部门都不能突破国家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去年已经决定停建、缓建的项目,不得擅自恢复建设。各级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计划,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不准对未经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批准的新开工项目和计划外项目发放贷款。加强对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证券发行计划,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活动。切实防止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再次抬头。房地产开发建设重点是配合住房制度改革进行商品住宅建设,各地不得以住宅建设为名,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了防止盲目布点、重复建设,国家计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地区抓紧制定一些热点产品和项目的专项规划,更好地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合理控制和引导消费需求的增长。认真执行去年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严格控制工资增加的水平。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防止以侵蚀国有资产的方式增加个人收入。运用经济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坚决制止各种滥发奖金、津贴的现象。在全社会提倡崇俭尚实、艰苦创业的作风,坚决克服比较普遍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

    第三,继续把好货币和信贷两个闸门,强化财政预算约束。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和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从严控制基础货币投放。各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大力优化信贷结构,保证重点生产建设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整顿金融秩序。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大力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缩小收支差额,把财政赤字控制在宏观调控目标之内。

    (三)宏观调控要着力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幅度。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今年要在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能源和粮、棉等价格。鉴于去年以来物价上涨的幅度较高,今年的物价上涨面临着较大压力,在推进价格改革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把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计划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之内。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努力增加社会有效供应,用最大的力量抓好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特别是抓好粮、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城市“菜篮子”工程。(2)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周密组织好国家已安排的调价措施,各部门各地方都不得趁机“搭车”出台新的提高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措施。同时,正确贯彻执行新的税收制度,不准借机提高现行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3)疏通流通渠道,清除各种流通障碍,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费用,建立城市副食品产区与销区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加强粮、油等重要商品的调运工作。(4)建立和完善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粮食、副食品风险基金,搞好市场吞吐调节,平抑市场价格。(5)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基本服务价格的监管。各地区都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实行价格监管的重要商品目录。同时,建立和实行对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明码标价制度和少数重要商品提价备案申报制度。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的通知》和国家计委《关于商品和服务项目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各地方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继续清理各种乱收费,制止垄断行业的乱涨价和变相涨价,充分发挥舆论部门、消费者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物价的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6)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加快市场立法和价格立法,鼓励正当竞争,反对垄断,保护合法盈利,制止欺诈暴利。加强物价的执法检查。国务院决定,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要组织力量分别进行两次全国性的物价大检查,严肃查处非法涨价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7)各级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市场物价和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更好地履行对物价和市场的监管职能。

    (四)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逐步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是各部门、各地区都必须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努力保证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在制定本部门、本地区工作部署时,认真考虑和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局。二是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促进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衔接,以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使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地进行微调,避免矛盾积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三是加强对经济走势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密切跟踪经济运行的态势,研究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和完善国民经济和各类市场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引导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作用。四是继续深化计划体制改革,发挥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应有作用。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计划工作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搞好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计划工作,对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服从大局,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努力奋斗!

    (《人民日报》1 9 9 4 0 3 2 5 第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