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残疾人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共享同一片蓝天

我国残疾人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华社北京2008年11月9日电(记者李菲)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迅速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更好的保障;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真诚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各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构筑法律保障体系

    立法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和保障残疾人权利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残疾人已达8296万,占全国人口的6.34%。作为特殊的群体,中国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残疾人事业的立法工作,通过全面推进法规化、制度化进程来保障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的权利。

    目前已经形成以宪法为依据,以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为基础,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主导,以《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行政法规为辅助,以优惠和扶助残疾人的地方法规为补充,全面保障残疾人权利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据统计,我国已有50多部直接涉及残疾人权利保护内容的法律。相关专家指出,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法律体系具有专门保护和综合性保护相统一、权利保障的多元性、以社会补偿为目的的特惠内容和扶助措施多等特点。

    2004年底,我国启动了《残疾人保障法》的修改工作,2008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

    同时,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积极对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2007年,县级以上人大代表进行执法检查1317次,县级以上政协委员进行执法视察1173次,县级以上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进行专项检查1885次。有效促进了法律的实施。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设立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机构2600多个、维权示范岗3200个,以及3300个律师事务所,为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有力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持续加大投入和支持,使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有效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综合服务设施达2125个,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19000多个,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667所,就业服务机构达到3127个,托养服务机构达到1056个。创建法律服务中心和维权示范岗5998个。残联系统专职工作者达9.4万人,城市社区和农村残疾人协会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达40万人。

    --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通过扶贫开发,634.67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实行城乡最低社会保障等社会救助措施,1067.2万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等工程,850多万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职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城镇和农村分别为140多万人和396.8万人,433.7万城镇残疾人实现就业,1696.6万农村残疾人参加劳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在校盲、聋、智残学生达58.3万人,通过开展扶残助学,累计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6万人次;实施危房改造项目,28.7万户农村残疾人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86.9 %的农村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法律援助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10万件。

    --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国已建成地市级以上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1036个,体育活动场所1324个,参加残奥、特奥、聋奥的残疾人运动员达260多万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瑞士、美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参加全部20个大项比赛,继雅典残奥会后再次取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我国全面参与、推进国际残疾人事务,积极加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与国际残疾人组织和有关国际机构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

    --残疾人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残疾人由被动受助对象变为平等参与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残疾人为祖国建设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国家和地方政府两次表彰了一大批残疾人自强模范,一批残疾人优秀代表走上领导岗位。

    权利受到尊重、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广泛倡导人道主义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使残疾人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保障。

    目前,我国开展了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多种助残活动,全国10万个助残志愿者联络站,287万助残志愿者登记在册,受助残疾人达316万人。

    随着公众对残疾人认识不断变化及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无障碍”服务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残疾人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帮助。

    为营造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中国残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委先后颁布实施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设计规范》《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等一系列无障碍规范,并于2004年命名了12个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个无障碍建设城市。同时,国家还积极加强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推动政务信息公开无障碍,推动电视新闻、电影、电视剧加配字母,鼓励电视台开办手语节目,在重点公共场所建立信息屏幕系统,为聋人提供手语翻译或者书面语文字交流援助,从而确保残疾人的生活与交流的便利。

    残奥会筹办历经七年,不仅使“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理念与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交相辉映,也给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帮助与关爱残疾人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2001年以来,北京市共实施了1.4万多项无障碍改造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总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目前,北京已在880条城市道路上铺设了1541公里的盲道,坡化路口23641处,修建数百座永久无障碍卫生间以及无障碍电梯等基础设施。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外,中国人也通过刚在北京结束的残奥会进一步走入了残疾人的世界,积累了更多服务残疾人的经验。

    中国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更好的保障

    新华社北京2008年11月9日电(记者李亚杰)中国残联9日消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已初步形成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到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特教学校从1986年的423所发展到1667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从556个发展到678个,在校生从4.72万人发展到41.3万人。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7%。

    到2007年,全国高中阶段特教学校(班)231个(含成人职业教育机构),在校残疾学生近1.4万人;专门招收残疾人的高等特教学院(专业、班)14个,在校生近2400人;还有近2万名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比例为95%;全国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教育机构2114个,各级残联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1918个,72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

    自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除了学杂费。2003年以来,中国残联先后实施了“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扶残助学”“彩票公益金助学”“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中国残联贫困地区残疾学生营养餐”等项目,累计资助贫困残疾大、中、小学学生16万人次,为18个新建扩建高中阶段特教学校(班)和1所新建高等特教学院提供了设备补助。

    另外,全国已有近20个省份制定了资助残疾大学生的政策。

过去五年全国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180多万人

    新华社北京2008年11月9日电(记者李亚杰)中国残联9日消息:中国残疾人就业得到进一步改善,过去五年间,全国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180多万人。

    据了解,目前以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为核心,以《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地方性法规为骨干,以部门和地方性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补充、基本覆盖残疾人就业主要方面的残疾人就业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各地在推进就业再就业过程中,把残疾人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和困难群体援助范围,不断加大服务和援助的力度,通过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或岗位补贴等措施,帮助残疾人就业。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全国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达3127个,服务内容也由过去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向残疾人失业登记、扶助个体就业和农村残疾人从业、支持和帮助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拓展。

    同时,各地继续加大对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投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组织残疾人开展专项培训、定点培训、购买培训成果以及委托用人单位开展岗前培训、资助残疾人自主参加个性化职业培训等,努力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实用性、针对性。

    另外,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求,选拔和组织部分优秀残疾人开展高技能培训,丰富、充实残疾人职业培训项目和内容,完善、提高残疾人职业培训结构和层次,努力缓解职业技能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区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残疾人自主创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灵活就业和各种临时性、季节性就业的人数逐年增长,使残疾人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的就业格局逐步形成,残疾人就业规模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