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共和国的足迹:1965年:“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1960年,参加红旗渠建设工程的林县群众在工地上紧张施工(资料照片)。

 精彩图集(1965年:“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愚公移山”,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寓言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了这个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了解到,原本是一个穷山村的山东莒南县厉家寨,通过整治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他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从此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造山河、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成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精神力量。为这个伟大精神所感召,中国人民抒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面对极端困难的考验,展开了一场同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斗争。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开凿红旗渠、重新安排山河的壮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太行山麓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全村耕地被沟壑切割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从1953年开始,用五年时间,改造了全村七条大沟,把深沟变成了良田。1962年,在全国大灾和严重困难的年景下,大寨粮食亩产竟达到774斤,高出同县平均产量530斤,一亩地等于别人的三亩半。大寨人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完全凭借自己的双手,苦干、实干、拼命干,终于实现了丰收的夙愿,被誉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毛泽东赞赏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出向大寨学习的号召。

    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以来就严重干旱缺水,这种状况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人民的极度贫困。50年代初,全县90万亩土地中只有1.3万亩可以水浇,500多个村庄中有300多个严重缺水,农民吃水要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去挑。林县人民在县委带领下,大胆设想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彻底改变缺水状况,“重新安排林县山河”。1960年初,3.7万名林县群众开始向太行山开战。

    经过不到八个月的奋战,林县人民用最普通的工具,斩山崖,搬山垴,填沟壑,穿凿了总长度600余米的7个隧洞,建渡槽、路桥和防洪桥56座,完成土石方445.65万立方米,砌石42.86万立方米,拦住了奔腾不羁的漳河。经过五年苦战,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实现了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渴望水的梦想。随后用了七八年时间,进行支渠配套、总干渠加高加固,直至1974年8月,红旗渠全部竣工。周恩来曾说,这条盘绕在太行山千嶂绝壁上的蓝色飘带,是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被誉为“人造天河”,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发挥着积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