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新中国60周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5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八、区域结构实现了从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转变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为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重畸轻的格局,同时鉴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需要,我国工业布局着力由沿海向内地推进,主要强调“三线建设”,谋求改变生产力布局过度东倾的状况。

    改革开放后,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充分利用东部优势,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为逐步解决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相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内陆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使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区域间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

    东部沿海地区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和增长极。2008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54.3%,比1978年上升了10.9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4.1%,比1978年上升了14.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87.7%,比1978年上升了13.3个百分点。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对其他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后劲勃发。近几年来,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增速看,差距在逐步缩小。1999-2008年,中部地区GDP平均增长11.2%,西部地区增长11.4%,东北三省增长11.2%,东部地区增长12.3%。其中,2005-2008年,中部地区增长13.0%,西部地区增长13.3%,东北地区增长13.2%,东部地区增长13.3%。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增速看,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1999-2008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2.5%,西部地区为21.7%,东北三省为23.6%,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4.9、4.1和6.0个百分点。2008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21.7%,比1999年提高4.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1.3%,提高2.9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11.2%,提高2.9个百分点。

图14 1999年以来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
与东部地区GDP增速差的变化

    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全国已建立了上百个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覆盖范围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区域合作框架下,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逐步加强,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创新,整体上正在向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相互开放阶段转变,合作的领域和重点已拓展到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对外贸易政策和行动的统一安排、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同规划与建设,乃至地区经济社会政策的相互协调等诸多方面。近年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大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

    总之,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充实调整优化中明显升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等,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党的十五大提出结构调整是主线。我们要牢牢把握好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密切跟踪国际产业结构变化的新动向,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