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新中国60年:多种方式的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3日 15时37分   来源: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目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交通运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交通运输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旧中国交通运输业非常落后,而且发展十分缓慢,装备破旧,民间运输工具主要以畜力车和木帆船等为主,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当时,全国仅有8.07万公里的公路,其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铁路营业里程仅2.18万公里,全部是蒸汽机车;内河航道7.36万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仅2.42万公里;民航线路1.13万公里,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30多个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客运总量仅为13695万人,货运总量仅为16097万吨,约有一半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建国初期,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仅占全国的5.5%和24.3%。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交通运输业的基本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后受三年“大跃进”、十年动乱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生产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运输生产全面下降,铁路主要干线几度濒临瘫痪,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虽有发展,但由于历史基础太差,欠帐过多,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仍很薄弱,总量不足,铁路、公路里程短、质量差、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到1978年,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只有123.5万公里,其中,铁路5.2万公里,公路89.0万公里,内河航道13.6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14.9万公里,管道运输0.8万公里;全国铁路复线里程只有7630公里,电气化里程只有1030公里;铁路机车拥有10179台,其中蒸汽机车8039台,占机车比重近80%;公路中高级和次高级公路占的比重很小,仅为16.0%,路面铺装率只有73.1%,绝大部分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占40%以上,没有高速公路;汽车缺重少轻,性能差,油耗高;内河航道大都处于自然状态,沿海港口深水泊位仅133个,港口机械设备落后,运输船舶少;民用机场只有78个,机场设施落后,飞机陈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商品流通迅速增加,内外贸运输量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时货物运输,由于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需要运进城里,同时又要运回工业用品和日用消费品,迫切需要增加运力;在货运紧张的同时,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买火车票极度困难,铁路客车超载严重,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处于紧张状态,民用机场少,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十分突出。“行路难”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的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党的十二大把能源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交通运输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共识,全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崭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二、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49年的18.74万公里发展到1978年的123.51万公里,2008年已经达到473.18万公里(不含村道),分别是1978年的3.8倍,1949年的25.2倍,其中,2008年公路里程为200.92万公里(不含村道),是1949年的24.9倍;铁路里程7.97万公里,是1949年的3.7倍;管道输油气里程从1958年的0.02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5.83万公里,增加了291.7倍;2008年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2773个,比1978年增加12018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076个,增加943个;民航航线里程从1949年的1.13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46.18万公里,民用机场2008年达到152个,比1950年增加116个。

    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由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组成的“五纵七横”公路运输大通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其中“五纵”指同江到三亚、北京到福州、北京到珠海、二连浩特到河口和重庆到湛江五条公路,“七横”分别为绥芬河到满洲里、丹东到拉萨、青岛到银川、连云港到霍尔果斯、上海到成都、上海到瑞丽以及衡阳到昆明七条公路。这十二条国道主干线总里程约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500公里,一级公路1145公里,二级公路8983公里),贯穿我国各直辖市及绝大部分省(区)的省会城市,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90%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连接在一起,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的人口约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在“十五”期间实施了以提高国土交通通达度、改善农村道路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通达度明显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2.10万公里,实现了99.2%的乡镇、92.9%的建制村通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农村的交通条件。2008年全国公路密度达38.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1988年以来,国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发展尤为迅猛。1988年147公里的沪嘉公路建成通车,我国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之后高速公路建设连创新高,到1999年突破1万公里,到2002年突破2万公里,到2008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到6.03万公里,实现了全国省际及大部分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速公里连接。我国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从新中国成立到“九五”之前,我国铁路先后建成了成渝、天兰、宝成、兰新、鹰厦、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太焦、京原、阳安、通坨、丰沙大线、石太线、京秦线、新荷线、枝柳线、邯长线、皖赣线、南疆线、青藏线、阜淮线、梅七线、京九线和南昆线等铁路主干线,铁路网骨架已铺至全国的东西南北,各省、自治区的省会及直辖市都有铁路与首都北京相连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了在我国交通运输中起骨干作用的高标准、高质量、大能力的“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八纵”为京哈通道、东部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广通道、大湛通道、包柳通道、兰昆通道;“八横”为京兰通道、煤运北通道、煤运南通道、太原至青岛通道、第二亚欧大陆桥通道、宁西通道、沿江通道、沪昆(成)通道、西南出海通道。“十一五”期间以客运专线、区际干线、煤运通道、西部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北京至深圳、哈尔滨至大连、宁波至深圳、郑州至西安、石家庄至太原等客运专线、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开工建设,现已新建客运专线5000公里。目前正在加快发展城际轨道交通,重点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现已建成城际轨道交通1000公里。为了进一步扩大铁路路网规模,提高既有线能力,开工建设了北煤外运第三通道、兰州(西宁)至重庆(成都)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和青藏铁路延伸线等。2008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97万公里,居亚洲第一位。其中复线2.89万公里,电气化铁路2.76万公里。目前,铁路已经形成了“四纵两横”的提速网络,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6000公里,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主要城市。

    建国60年来,我国民航事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世界民航大国的光辉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运输网络不断扩大,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航定期航线航班达到1532条,其中国内航线(包括港澳航线)1235条。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大幅度增加了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并根据市场的热点变化,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民航还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在新疆、云南等省区形成了支线运输网络。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枢纽、连接全国各地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的航空运输网络。2008年国际航线已达297条,通航46个国家的104个城市,目前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起点联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内地38个城市通航香港,10个城市通航澳门,这些运输航线方便了大陆与港澳地区的往来。为满足航空运输市场对运力的需求,民航利用国外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等方式,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民航加强了机场、航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建、扩建、迁建和新建了北京、上海、广州等80多个大中型机场,建设了一批支线机场,机场设施越来越接近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2008年,全国共有通航机场152个,航空运输通达能力显著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沿海港口泊位数仅有161个,港口泊位不足,设施落后,货物的装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港口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到2008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达到1277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数1335个,是1978年的10.0倍,平均每年增长8.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现代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的建设。一批大型原油、铁矿石、煤炭、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继建成,港口专业化泊位比重超过50%。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个层次的港口体系,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群。在长江、西江干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我国管道运输始于1958年,当时管道运输里程仅有0.02万公里,随着我国炼油业的发展,输油(气)管道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到2008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达5.83万公里,其中,输油管道3.07万公里,输气管道2.76万公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广大地区四通八达、输配有序的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输体系。全国100%天然气、90%以上的石油通过长输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向炼油厂、化工厂及海运码头。“八五”以来,我国的长输管道建设有了新突破,油气长输管道以每年约400余公里的建设速度递增,东北、华北、华东管网进一步完善。长输管道建设不仅在陆地上有所发展,而且也向海洋、沙漠中延伸。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建设,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越黄河、淮河、长江,途经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到达上海,全长约4000公里,2004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该工程是目前我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铁路、公路、航空、港口和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交通基础建设总量,交通运输发展逐步改变了单一运输方式分别发展的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和比较优势,注重几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优势。一个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充分发挥航空、水运、管道比较优势,结构合理、有机衔接、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

1    2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