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湖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09日 09时00分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

 

放大图片

长:王国生

省会:武汉市

省政府地址:武汉市武昌水果湖

电话:(027)87235542,87813320

邮编:430071   

网址:www.hubei.gov.cn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地理和自然状况


地形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 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土地

2010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858.89万公顷,其中, 农用地1465.18万公顷(耕地466.41万公顷、园地42.45万公顷、林地793.69 万公顷、牧草地4.4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158.19万公顷) ,占78.82%。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 70属、1 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 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藤本植物,种类多而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括娄等10多种。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湖北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泽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 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 种。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矿产资源: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 种。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287 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

水资源:200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825.2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347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总量1347立方米。总供水量281.4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71.5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8.83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81.4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49.44亿立方米,占53.1%, 工业用水100.82亿立方米,占35.8%,生活用水31.15亿立方米,占11.1%。

旅游资源:湖北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者并存,以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差异性强为其主要特征。鄂西地区自然景观闪烁、民俗风情浓郁,鄂中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鄂东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容,地域差异和组合规律十分明显。一是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长江三峡、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襄樊古隆中、通山九宫山、赤壁陆水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钟祥大口、当阳玉泉寺、宜昌大老岭、兴山龙门河、长阳清江、五峰柴埠溪、襄阳鹿门寺、谷城薤山、咸宁潜山、荆州八岭山、武汉九峰山、大别山天堂寨、神农架、松滋洈水等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架、五峰后河、长江新螺段及天鹅洲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武当山、明显陵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长江三峡、黄鹤楼、葛洲坝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二是文化沉淀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湖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中华始祖炎帝就诞生在湖北。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很大。仅江陵县就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宗教文化在湖北发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形成了武当山九宫九观,堪称我国道教文化的宝库。三国历史烟云陈迹,在湖北有140多处,以荆州古城、赤壁、当阳、隆中等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是湖北旅游文化的又一特色。辛亥革命始于鄂而播及全国,使得湖北具有深厚的近代文化底蕴。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江陵、武汉、襄阳、随州、钟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鄂州、黄州、荆门、恩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65处。发掘于枣阳市的距今约6000年的雕龙碑遗址将中国文明上溯了1000年。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战国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家之一的毕升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钟祥明显陵是中南唯一的也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帝王陵,是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协调组织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其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森林面积占全省54%,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豫南、渝东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分别为:荆州古城景区、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景区、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景区、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景区、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景区、清江画廊景区、武当山—太极湖景区、明显陵—漳河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景区、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景区。2011年,我省大力推广“灵秀湖北”旅游主题形象,深入开展了“灵秀湖北”旅游主题宣传活动,并推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长江三峡、武当山、黄鹤楼公园-辛亥首义、神农架、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武汉东湖-省博物馆、大别山红色旅游、三国文化、咸宁温泉、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   2011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接近2000亿元,达到1992.89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931.80亿元,同比增长37.1%;入境旅游收入9.4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4亿人次,同比增长29.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72亿人次,同比增长29.6% ;接待入境游客213.52万人次,同比增长17.5%。

环境保护

2011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0%和 4.17%。全省十七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2%;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较好,15个监测断面的水质Ⅰ~Ⅲ类的占100%。与上年相比,长江水质总体无明显变化。全省自然保护区64个,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2.81万公顷。

人口

人口统计

2011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58.00 万人。男性为2956.05万人,占总人口的51.34%;女性为2801.95万人,占总人口的48.66%。全省常住人口中, 0一1 4 岁的人口为799.42万人,占总人口的13.88%; 15一6 4岁的人口为4433.39万人,占总人口的77.00%;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5.19万人,占总人口的9.12%。

平均寿命

2010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9岁。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246.85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31%。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0.0万)、苗族( 17.7 万)、回族( 6.7万)、侗族( 5.2万)、满族( 1.3 万)壮族(1.2万)和蒙古族( 1.0万)。湖北省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现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12个民族乡(镇)(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鹤峰县铁炉白族乡),20个民族村(街)。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 6,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386.7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76%。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GDP)

201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财政收入

2011年湖北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划中央四税之和)完成2583亿元,增长33.0%。其中,上划中央四税1113亿元,增长20.0%;湖北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0.1 亿元,增长45.4%,比年初预算超收248 亿元。湖北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067亿元,增长37.1%;非税收入完成403亿元,增长73.0%。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60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省级支出400亿元,同比增长46%;市县支出2760元,同比增长24%。

GDP及比重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69.3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818.76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38.04 亿元,增长19.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6∶49.1∶37.3调整为13.1:50.1:36.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2.5%、10.9%、10.1%、1.3%、4.4%、18.9%和15.3%。

农业

201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6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4%。粮食总产量2388.53万吨,连续8年丰收,比上年增产14.54亿斤,增长3.14%。生猪出栏增长1.1%,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3%、3.4%。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水果、茶叶、蔬菜产量分别增长18.4%、11.2%、7.3%。林业全年植树造林任务超额完成,林业产值增长9.9%。

工业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65.6亿元,比上年增加2260.00亿元,增速达到20.5%。全省39大类行业中, 38个实现增长, 26个增长20% 以上, 16个增速超过30%。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6944.8亿元,增长36.6%;实现销售产值26239.3亿元,增长36.4%。工业品产销率97.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内销产值25040.3亿元,增长35.8%。全省完成出口交货值1199亿元,增长52.6%, 快于全国增速16.2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6934.77亿元,增长35.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97.41亿元,增长29.3%,慢于产值增幅7.3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5095.04亿元,占全省的59.5%,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分别增长14.4%、33.7%。

外贸状况

2011年,全省累计进出口335.2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比全国平均增幅高6.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3%,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进口139.8 亿美元,同比增长21.7%。

外资利用
状况

2011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339个,同比增长10.8%;合同外资49.7亿美元,同比增长78.4%;实际使用外资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全省引进省外资金项目2165个,实际到资3377亿元,同比增长70%。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2010年,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由上年的630.96万人减少到589.81万人,全年减贫41.15万人,超计划2.8%。2010年是全省连续实施扶贫搬迁的第7年,当年搬迁贫困户10337户、4 1348人,超计划3.3%。全年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54264人,超计划8.5%,就业27190人,转移就业率98%。老区建设项目区农村人平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42.4元,达到4200元。
支柱产业 湖北的八大支出产业分别为: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和建材。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其中汽车、钢铁、石化、食品主营业务突破3千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

铁  路:2011年底,全省铁路总营运里程达到3340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8504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639.15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0059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226.80亿吨公里。

公  路: 2011年,全省公路建设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杭瑞高速湖北段、麻竹高速大随段、武汉机场北接线3条(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试运行,大广高速湖北南段、汉鄂高速、宜巴高速白河至雾渡河段3条(段)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新增里程333公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007公里。新开工银北高速建(始)恩(施)段、利万高速湖北段、武汉四环线西段、城市圈环线高速仙桃段、黄鄂高速延长线、麻阳高速麻(城)武(穴)段、嘉(鱼)通(城)高速,和麻竹高速襄阳东段、随州西段等9个项目约542公里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建设继续加速,新增一级公路185公里、二级公路693公里、农村公路14156公里,完成公路大中修工程2664公里,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由全国第24位跃居第10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011年,全省完成公路客运量104971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700.06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82741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277.71亿吨公里。

水  路: 2011年,全省港航建设全面提速,水运能力进一步提升。35个总投资86亿元的港航项目分3批开工建设,完成建设投资50亿元。全省在建项目总投资达150亿元,占“十二五”湖北省投资部分的75%;净增船舶运力120万载重吨,总运力超过800万载重吨,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万标箱。

2011年,全省完成水路客运量348万人,旅客周转量2.49亿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17358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538.83亿吨公里。

 

民  航: 2011年,国航、东航、南航三大公司湖北分公司共完成客运量914.52万人,旅客周转量102.97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9.43万吨,货运周转量1.11亿吨公里。

电 讯

电台、电视台:全省拥有广播电台8座(市州级8座)、电视台9座(市州级9座)、广播电视台74座(省级1座,市州级4座,县级69座)。全省共开办公共广播节目85套。

电  话: 2011年全省电话用户达49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净增499万户,达到3953.7万户; 固定电话从2007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从2005年的1235万户减少到2011年的1020万户。

文化程度

文化

2011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 41.36万人,在校生134.03万人,毕业生36.3万人;研究生招生3.71万人,在校研究生10.72万人,毕业生3.1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1.23万人,在校生72.09万人,毕业生30.7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6.2万人,在校生116.77万人,毕业生42.91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04.07万人,小学在校生377.34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2.4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