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2月20日 15时56分   来源:安徽日报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合判断,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更加鲜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丰富的生产要素支撑更加有力,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更加凸显,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同时要看到,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认真扎实工作,奋力谱写美好安徽的崭新篇章。

    根据党的十八大新部署、新要求,结合安徽实际,到2020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人均水平进入中等,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今后五年至关重要,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强省建设实现重大跨越。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涌现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企业和品牌,崛起一批经济强市和强县。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50%以上的中心村建成美好乡村。

    ——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全省人民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中西部前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生态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大幅提升。城乡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33%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民主法制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

    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法规,法治安徽建设深入推进,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巩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安定和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共同富裕进程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注重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消费环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这一中心环节,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人才优先引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子信息和家电、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农产品加工业等若干个万亿元大产业,纺织鞋服、食品医药等若干个5千亿元以上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若干个千亿元以上“增长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快速铁路900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400公里和2700公里,加快机场、港口、航道、管网等建设。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巢)工程。建设“智慧城市”。

    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坚持产城一体、宜业宜居、功能齐全、生态优美原则,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功能,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县城。打造一批人口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中心镇。把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和国家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芜马同城化进程,推动皖江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和绿色发展,促进老区面貌明显改变。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和世界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沿淮经济带建设,努力提高皖北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力争实现“走千走万,还是淮河两岸”。

    进一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公民道德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快信用安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5家左右百亿元文化企业和100家以上骨干文化企业。

    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加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巢湖和淮河治污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基本形成城市绿道框架,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兴皖富民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创新。继续推动财税、要素价格、文化、医药卫生、住房保障、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优化行政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承接产业转移。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拓展提升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标准。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均衡的基础教育、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深化平安安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