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形
|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和盆地面积占55.7%。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
|
海 拔 |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2的55.7%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
气 候
|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
能 源
|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大省,原煤、原油、发电量等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电力装机大幅增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5056.6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电网建设日益完善,河南电网位于华中、华北、西北联网枢纽位置,全省500千伏网架已基本形成“两纵四横”梯形网格状结构,220千伏电网基本覆盖全省各县。我国首条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纵贯全省,已安全运行两年,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
生物资源
|
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动物418种,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
水资源
|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
旅游资源
|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河南已经发现的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遗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均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中国已确定的七大古都河南有其三,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1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2位。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著名的黄河等自然风光构成了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2012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入境游客190.77万人次,增长13.4%。旅游总收入3364.1亿元,增长20.1%。截至2012年底共有A级旅游景区267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95处;星级酒店566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33家。 |
矿 产
|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种141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6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2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2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矿、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居前5位的有26种。其中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 |
环境状况
|
2012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2.3%和23.0%,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累计达标率保持100%。全省83个省控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断面有39个,占47.0%,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19个,占22.9%,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7个,占8.4%,比上年减少3.6个百分点;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18个,占21.7%,比上年减少7.2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3%、10.8%。所有建设项目所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通过网上进行申报、核定和备案。
2012年末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7个;自然保护区33个,面积759.13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