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
总值
|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6.64亿元,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64.04亿元,增长2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31元和6180元,分别增长12.8%和14.2%。
|
失业率
|
创办小企业1.5万个,创造新岗位1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
财政收入
|
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32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16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5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967.90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166元,比上年增加3123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49.8:4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64.04亿元,增长20.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9.52亿元,增长27.5%。
|
农业
|
宁夏具有建立在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引黄灌溉和良好的光热条件基础上的农业优势,有两千多年的农耕史,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就有“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赞美诗句。全区现有耕地1500多万亩,人均2.5亩以上。黄河从中北部穿越宁夏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年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资源40多亿立方米。沿黄河两岸的宁夏平原,土地肥沃,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在西北地区前列,是全国4大灌区和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光热条件,具有适宜农作物、中药材种植以及畜牧养殖的良好生态环境,枸杞、牛奶、清真牛羊肉、马铃薯4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淡水鱼、蔬菜、牧草及秸杆饲料、优质稻麦、玉米、酿酒葡萄6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沿黄河两岸水产养殖条件优越,全区人均水产品产量居西北首位。地处银川平原的贺兰山东麓地区,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极佳生态区之一。
|
工业增加值
|
全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0亿和2000亿大关,由919亿元提高到2327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长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跨上100亿和200亿大台阶,由80亿元提高到264亿元,是2007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21.8亿元提高到2110亿元,是2007年的3.4倍,年均增长31.5%。工业增加值由376.7亿元提高到879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5%。
|
外贸状况
|
宁夏在新亚欧大陆桥中,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中枢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宁夏有回族人口230万,占全国的1/5,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由于回族与阿拉伯民族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在促进中阿交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文化交流就已全面展开。连续四年举办“六大节会”,圆满组织光彩事业、世界侨商宁夏行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启动实施了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和惠农陆路口岸等一批服务开放的重点项目,先后与19个国外省州市建立友城关系,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
|
外资利用
状况
|
实现进出口总额22.17亿美元,下降3.0%;招商到位资金超过43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额分别以年均36.7%和7%的速度增长。
|
城乡人民生活
|
推进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实施重点项目300多个,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全区城镇化率达50.7%,比2007年提高6.7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18个县市生产总值翻番,18个县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翻番,6个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9‰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1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增长14.2%。
|
支柱产业
|
经过40多年开发与建设,宁夏已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造纸、建材、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