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进入大城市受到的约束增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09 17:46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15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2015年经济形势如何?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强、弱刺激措施的标准是什么?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我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手段?2015年3月9日15时30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作客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并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首先想听您解读的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GDP7%的预期增速,想让您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个数字。从历史的纵轴来看,应该如何应对今年的放缓和已经到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是怎样的?这个7%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全球的经济形势来看,7%的增速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实力?

[张立群]7%的GDP增长,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中是比较低的增长水平。我们国家大概1978年到2010年的时候,年均增长率是接近10%。特别是中间在2003年以后,比如说到2008年的这段时间内,都是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和那个时候的高增长比较起来,7%确实是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比如去年美国经济增长是2.4%,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是1.1%,日本是零增长,印度按照2014的财政年度来算是6%左右。从国际视野来看,我们的7%又是不算低的,应该说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对经济增速的变化,我想有几个方面是要注意的。

第一是中国经济的增速换挡。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转向中高增长,从“旧常态”转入“新常态”。这个变化是一个重大的阶段性的改变。这种阶段性的改变意味着我们目前观察经济增长水平的标准必须要按照“新常态”的新环境来判断,不能按照传统思维来判断。这个“新常态”涉及到国内外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如果从国外来看,就是世界经济曾经经历了10年多的繁荣和高涨,就是从上世纪生物信息技术革命一直到本世纪初的美国启动的金融创新。这种繁荣确实使得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明显提高的。因此,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出口一直是接近30%的高增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繁荣的状态。从2008年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深度调整,经济是持续低迷。这种情况下,外需,或者从我们角度来看的出口对中国经过增长的贡献度是明显减弱的。增长水平由2008年到2013年的出口年均增长只有0.08%,2004年按人民币计算是增长4.9%。这是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

另外国内的发展环境,我认为现在也有一些深刻变化。我个人的分析认为很重要的就是城镇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束缚或者制约作用,在最近几年开始突出。主要表现是我们的产业或者是人口转移,按照过去城镇化的模式来看,是向大城市转移、向大城市集中。但是,这个大城市承载过多的产业或者过多的人口的能力是越来越不足。北京现在就开始限制人口了。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又没有及时地成长起来,比如它的公共服务能力跟大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它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跟大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个产业和人口还不愿意向中小城市去聚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发展空间开始越来越狭窄。产业在城市发展的成本,包括物流成本、房租、地价等等压力是不断增大的。

另一个方面,劳动力进入大城市受到的约束也是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的市场对整个市场的支持力度在减弱,比如汽车市场。如果人口都集中在大城市,应该说汽车市场发展的重点是在大城市的。但是,当大城市的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装不下这么多车的时候,就只好采取措施,比如限购、限制使用。这对大城市汽车市场的成长肯定会带来直接的约束,进而对整个汽车市场的成长带来制约。另外就是住房。如果人口都集中在大城市,买房的需求也都集中在大城市。但是,在大城市建设住房的空间日益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拿地的竞争,在北上广深等等大城市是非常激烈,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都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由城镇化的瓶颈制约带来的国内居民生活改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减慢、两大市场发展速度的减慢也必然传导到多个市场需求方面,比如对房地产的影响、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对重化工业的影响、对建筑材料工业的影响、对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