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1 10:39:07
分享到:
EN
https://www.gov.cn/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让专利不再“沉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31 10:39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重点领域改革,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的我国,如何解决保护不够严格、侵权易发多发等突出问题?如何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实现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2015年12月31日上午9时,中国政府网邀请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为网友详细解读。

[主持人]在“双创”很多知识成果出来后我们经常会想到一些问题,这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或者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和个人会有什么用,所以专利的主要价值就是在于运用。但是我们也感觉到有很多专利是躺在实验室里没有走出来,好像就用在了写论文或者是评职称上面了。所以专利转化的困难一直都有,现在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之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突破这个瓶颈呢?

[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 张志成]我想这也是我们在起草文件过程中一直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专利“沉睡”问题。比较典型的举个例子讲像高等院校,高等院校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专利第二大户,除了企业之外,高等院校拥有的有效发明里占到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10%以上。但是我们如果对比一下,我们也做过一些研究,像美国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学,他们2011年的专利许可量占申请量的40%,而我国类似的知名大学大概只有0.5%这么一个水平。我想这也确实说明我们专利的实施运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张志成]但同时我想也要说明一下,专利申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转化运用,刚才吴校长已经强调了,包括对企业来讲,保持市场竞争力有时候要进行布局叫防御专利,有的像高校往往是公开自己科研成果的一个信息,这也是有它自己的一个独特目的,不一定能够要求我们所有的专利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像高校,它的定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它的定位决定不能要求它全部都投入到市场当中去。同时,也表明我们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我们很多专利离现实的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刚刚我们已经讲了,高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占到10%以上,这10%的专利可能离现实转化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张志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意见》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专利权益或知识产权权益的改革,改革的意图就是完善职务发明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健全相应的奖励报酬和权属划分这方面的制度,以进一步激励创新创造者的热情。因为这种制度可以让创新创造者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二是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也是两个层面:一是促进它的产业化有一个专业化的服务机构,这个专业化服务机构可以避免所有的高校、教授、研究员都亲自去搞市场转化,这也不现实;二是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的产品和体系,因为一个技术要变成产品要在市场上销售肯定需要资金的投入,可能我们很多创新创造的人员不具备这个条件。

[张志成]三是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的专利布局应该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运用它,我们重点要把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所以《意见》也提出要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选拔培训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对青年的指导,推动“互联网+知识产权”融合发展。这就是您刚才讲到的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我们很多青年创业者往往是互联网一代,是互联网思维,我们知识产权也要走入互联网,从而促进它的转业转化。

[张志成]四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这个我刚才已经谈到了,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使知识产权的交易双方实现迅速对接,原来可能要开洽谈会、展览会等等,现在不需要,我们现在可以把知识产权的信息通过有效的渠道公开到网上,同时建立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知识产权披露制度,大家知道高校科研院所投入产出了什么样的专利,可以有效运用扶持政策,把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专利更早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措施破解这个难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马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