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政府网2>> 重要内容提示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完成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8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14时30分,教育部在京西宾馆会议楼三层一会议室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完 成 情 况 的 汇 报 
   国家"两基"攻坚办 
   (2007年11月28日)

    一、攻坚背景(2003年):实现西部地区"两基"目标,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和许多特殊困难。

    (一)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轻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

    --2002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1%,西部地区仅为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2002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8年,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年。

    (二)西部地区尚有410个县(含兵团)未实现"两基"。

    --这些地区覆盖了34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6个省区地处边疆,边境线占全国边境线长的79.6%,与13个国家和地区接壤。

    --涉及8300多万人口,其中3000万人尚未脱贫,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410个攻坚县中有贫困县215个,少数民族县309个,边境县51个。

    (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办学形式严重制约着教育发展。

    --多为高山、高原、高寒地区及牧区、半牧区,有7个省区的山区、半山区面积超过50%,5个省区的牧区和山区面积超过70%;高原、高海拔地区全部集中在西部。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学校布局分散,全国小学一师一校教学点60%以上在这些地区,有80%初中生、50%小学生需要寄宿学习,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地方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保证基本的办学需要。

    --人民群众普遍较为困难,学生上学必须住宿的生活费又加大了学生的就学成本,使相当部分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进不来"、"留不住",辍学情况严重。

    (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西部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生活在西部。699个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单位中有638个集中在西部,410个攻坚县中,少数民族地区县占80%以上。

    --需要使用11种语言和11个民族的29种文字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文字,不懂汉语,缺乏双语教师,一般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特别需求。

    这就是攻坚前2003年的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状况。

    二、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

    (一)坚持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好西部农村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 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结合新的形势,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强"五个统筹"。这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重要指导方针。

   --国务院2003年9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薄弱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提出,到2007年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并指出:"在这些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并将对推进西部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务院精心部署,打响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西开办联合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告"今年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100亿元。"

    --国务院成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陈至立国务委员亲任组长。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并召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作重要讲话,对"两基"攻坚进行全面部署。

    --200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负责人与西部12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负责人签署"两基"攻坚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攻坚任务完成。陈至立国务委员出席了签字仪式。

    (三)国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两基"攻坚提供有力支持。

    --四年来,就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支持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连续出台了若干重大政策和工程:

    2004-2007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100亿。

    2004-2007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110亿元。

    2004-2006年,从"两免一补"到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农村学生学杂费,惠及西部4880万学生。

    2007年春季起,免除全国农村学生学杂费,秋季又着手免除全部农村学生的课本费。

    2006-2007年,连续两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13个省区的4000多所农村中小学有了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从国家工程、重点项目支持,到初步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再到今天扩大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水平,一系列政策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为西部"两基"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财政保障,为西部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阳光灿烂的蓝天。

    三、全力推进:实施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和工程,惠及西部农村千百万孩子。

    (一)精心组织实施寄宿制工程,有效解决了西部农村孩子"进得来"的问题。

    --中央投入100亿,用于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用于解决西部地区新增150万学生的就学需求。这是为突破"攻坚"瓶颈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工程,工程规划、进度、质量等均直接关系到各地"两基"攻坚的进度和任务完成。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工程实施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把"寄宿制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并多次亲临西部各省以及"寄宿制工程"建设施工现场,深入了解情况、指导和检查工作,还先后就"两基"攻坚工作作出40多次重要批示。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6年11月在内蒙古、广西召开了两次现场汇报会,检查各省"两基"攻坚情况,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总结交流经验,加大推进力度。陈至立国务委员均亲自出席会议,直接听取了各省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工程项目覆盖了中西部953个县,批复项目学校7651所;项目安排重点向410个攻坚县倾斜,并兼顾其他地区贫困县、老区县、少数民族县;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变化等因素,项目学校重点布局在县城周边及人口数较多的乡镇;海拔3000米以上项目学校达650所,边境海岛地区项目学校有486所,解决了这些地区有无学校的最基本问题。

    --密切配合,携手推进。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拟定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并报经国务院同意后据此批复了各地规划。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2005年,教育、发改、财政、国土、建设五部委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要求各地制订优惠政策,支持寄宿制工程建设。

    --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国家"两基"攻坚办及有关部门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如项目公示制、倒排工期制、进度双月报表制、监督举报制等,通过制度建设狠抓面上推进。同时通过专项检查抓重点建设地区,加大对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等的有效监督。几年来,国家"两基"办组织专家,重点抽查了各地投入2000万元以上项目县54个,占了重点建设项目县的一半;财政部专员办、发改委稽查办也都对工程进行抽查。

    --工程达到了预期目标,7651所项目学校均已建成并交付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满足了195.3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比原预计的150万超出45.3万人),其中:初中生150.5万人。满足了207.3万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求,其中:初中生165万人。410个攻坚县农村学校校舍总面积新增972万平方米,并优先保证了学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用房的需要。

    (二)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基本解决了西部农村孩子"留得住"的问题。

    --2003年,国务院就明确要求: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04年起,中央财政即投入专项资金为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两免),各级政府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一补)。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逐年递增,到2007年受益学生达1955万人,占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2%;享受"一补"学生比例大幅提高,到2007年达到604万人,占全部寄宿生比例已接近50%。

    --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决定对西部农村孩子全部免除学杂费,享受此项政策的学生达4880万,比例达100%。

    --2007年春季,此项政策覆盖到全国农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1.5亿学生受益。

    --2007年秋季,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关政策,中央安排专项资金为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

    --各地在落实好中央政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如内蒙古,2007年自治区各级财政共安排1.88亿元提高了47.8万名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云南省,2007年由省级财政为主安排6.22亿元专项资金,扩大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

    (三)全面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为广大农村孩子"学得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共投入110亿元。到2007年,工程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初步构建了惠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2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贵州、宁夏、西藏、新疆、青海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提前一至两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区。

    --形成了基本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以小班教学为主的教学光盘已经覆盖小学所有年级和学科,为农村初中提供了示范课、教学实验、教学素材等教学光盘。教学多媒体资源覆盖初中9个学科和小学8个学科,共4129个学时。视频资源达到2099小时,教学素材资源已有7692条。

    --培训了一支初步掌握应用能力的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工程投入500万元用于国家级培训,先后培训了近14000多名一线骨干教师。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对100多万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应用培训,并建立了一支技术骨干队伍。

    --农村远程教育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应用。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此提出过明确要求,2005年亲自出席了在甘肃召开的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现场会,并作重要讲话。

    为推广普及模式一的应用,工程免费发放了5000多万张教学光盘。并向全国农村教学点免费发放8.7万张培训农村教师的应用光盘。

    充分发挥模式二快速、大面积、大容量传输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按照教学进度,每周三次向农村中小学免费发送教学资源。

    模式三应用改变了农村学校开不出信息技术课的局面。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比例达到90%左右,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比例显著提高。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教育信息化之路,为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探索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西部农村教师的补充和培训问题。

    --"特岗计划"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两年内共招聘特岗教师3.3万名,覆盖13个省区、395个县、4074所农村中小学,缓解了两基攻坚地区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中央财政及时拨付特岗教师工资,今年又进一步提高了工资标准。

    --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加大对中西部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启动实施了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今年在100个县的2000多所学校里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各地约有12万教师参加了培训,其中很多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第一次参加培训。教育部还重点支持了西藏、新疆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

    --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短缺问题。

    宁夏为解决宁南山区中小学教师紧缺问题,要求山区机关事业单位限期清退所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并每年组织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山区乡以下学校支教一年,所需费用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

    广西2004-2006年共招聘录用了4.5万名中小学教师;在分配教师编制时,重点向寄宿制工程学校和教学点倾斜。

    甘肃2007年为农村中小学新增5000个教师编制,从普通高校选拔5000名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重庆2007年坚持公正遴选、定向招聘,通过统一考试,从农村学校代课人员中择优录取近8000人补充教师队伍。

    (五)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对西部两基攻坚地区的帮扶力度。

    --东部各省市均与西部受援省建立了"县对县"的对口支援关系。广东为广西捐资捐物总价值累计2亿多元,培训校长400多名、骨干教师1000多名。北京为内蒙古培训校长3500余名,捐资捐物总价值3000多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00多人。山东为新疆捐资8000多万元,派遣支教教师近3000名。天津为甘肃援建学校26所,捐资100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5000多人。

    --西部各省在"两基"攻坚中也建立了地区内的对口支援制度。四川2004年以来为民族地区捐资、捐物总价值达5400多万元。广西2004年以来共派出支教人员1.6万人,培训教师约46万人次,培训校长约4.9万人次。内蒙古、贵州等省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

    四、众志成城: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创造性地推进"两基"攻坚。

    (一)加强领导,"两基"攻坚成为西部各地的民心工程。

    --西部各省级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分管领导亲历亲为、深入基层、靠前指挥。在省级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两基"攻坚责任书,建立责任制。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中小学都留下了各级领导的足迹。

    --特别是各攻坚地区的市、县两级领导更是把"两基"攻坚作为本地区最大的惠民工程,一把手亲自抓落实。如陕西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都要成为"教育市长"、"教育县长",攻坚县的县委书记任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县长及其他有关副县长任副组长。省政府明确要求,哪个县完不成"两基",就停止这个县的出国、购车,以及行政性项目支出的审批。正是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团结协作,各地"两基"攻坚顺利推进,攻坚目标得以实现。

    (二)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两基"攻坚凝聚了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四川实施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0年行动计划",10年投入资金30亿元,用于民族地区的两基攻坚。云南制定《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实施"边境学校建设工程"。

    --寄宿制工程的建设进度与质量是确保攻坚顺利实施的关键。广西创造的"赶队会"和"倒排工期"制,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甘肃组织的"百日会战",一举扭转工程进展缓慢的不利局面。青海实施"四个提前"和"三优两改"助推高寒牧区工程建设。

    --各地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台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实际困难。如重庆高度重视"普九"债务偿还工作,全市共偿还"普九"债务19.45亿元。贵阳市开展农村学校小伙房建设、小基地创业、小厕所改造,让20余万名农村孩子感受到文明生活的气息。

    (三)无私奉献,涌现出众多感人事迹。

    --"两基"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凝聚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创造了西部"两基"攻坚的不朽业绩,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先进事迹。

    --甘肃临潭县原教育局长马永祥常年辛勤工作在"两基"攻坚第一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人民群众称之为"攻坚局长"。

    --重庆云阳县沙市镇原副镇长孙开祥,为"两基"足迹踏遍了当地的山山岭岭。在确诊肝癌晚期后仍殚精竭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他去世后,被当地群众誉为"两基"镇长。

    --贵州从江县老干部潘家齐,身体不佳,仍自愿负责全县"两基"各种数据的搜集、统计、整理,成为一部活的"两基"手册。

    --四川阿坝州原政协副主席旦真,秉承"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的信念,退休后仍为"两基"攻坚多方奔走,劝200多个农牧民孩子重返校园。

    五、成绩斐然:"两基"攻坚取得重大成效,为西部发展的明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所确定目标如期实现。

    --410个攻坚县(市、区、团场),368个按规划要求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最困难的县(其中20个在海拔4000米以上)也按《计划》要求达到了"普六"标准,将在2010年前分别完成"两基"任务。

    --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8%,比攻坚前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目标(85%)13个百分点。

    --西部各省初中毛入学率超过规划提出的90%。

    --西部地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在我国最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现了"两基",这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的义务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西部各省区(含兵团)"两基"攻坚任务均已按时完成。

    --按照"两基"攻坚责任书的目标要求,西部各省区(兵团)各项"两基"指标得到有效落实,完成了"两基"历史性任务。

    --继2005年兵团率先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两基"全面检查验收后,2007年,又有陕西、广西、内蒙古、重庆的"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全面检查验收。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经费成倍增长,教师素质逐步改善,最偏远、最困难的西部地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的完成是西部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铸造的又一个辉煌。

    (三)西部"两基"攻坚不仅促进了西部教育发展,而且有效地缩小了教育的差距。

    --2002年,全国初中入学率为90.96%,东西部地区差距达8.82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初中入学率迅速提升,到2006年,东西部地区差距为5.83个百分点,比2002年减少3个百分点。

    --2002年,西部地区辍学率高达4.3%,高于东部地区2个百分点;随着"两免一补"和新机制实施,西部地区辍学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东西部差距明显缩小,2006年,西部初中辍学率下降到1.87%,大致与东部持平。

    --与此同时,全国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也在实施西部"两基"攻坚中逐年缩小,而且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缩小得更为明显。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的城乡差距从2002年的 16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10个百分点,全国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比例也从2002年的2.5倍,缩小到2006年的1.3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西部"两基"攻坚,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实现了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多年的夙愿,圆了西部地区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西部"两基"攻坚,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对西部的明天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