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政府网2>> 重要内容提示
 
改革谋突破 创新解难题 实现重庆"两基"人口全覆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8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14时30分,教育部在京西宾馆会议楼三层一会议室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改革谋突破 创新解难题 实现重庆"两基"人口全覆盖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奇帆

    重庆直辖时,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地方财政收入仅55亿元,所辖40个区县中,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4个省市级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366万人,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仅18.87%,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辖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建设新兴直辖市的重点战略和基础工程,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城乡共进、统筹发展"。经过十年两阶段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全市"两基"人口全覆盖的历史任务。

    第一阶段是1997年至2001年,我们高速度、超常规推进"两基"工作,使全市34个区县初步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87.87%,基本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但在高速度、超常规推进"两基"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五大遗留问题:一是学校大量建设形成了19.45亿元的巨额债务;二是校舍维修改造不及时形成了大量危房库存;三是学生大量增加导致普遍出现了"大班额"、"大宿舍"现象;四是学生剧增造成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师严重缺乏,代课教师大量出现;五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个别学校乱收费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五大遗留问题的存在,使我市当时的"两基"质量不高、水平较低,潜伏着一些社会问题甚至不稳定因素。

    第二阶段是2002年至2007年,我们一方面强力实施6个边远贫困县的"两基"攻坚。另一方面大力解决前一阶段的五大遗留问题,及时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农村教师津补贴和学生生活服务费来源减少的新问题,推进"两基"向优质、均衡方向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9月,重庆"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下面,我重点就解决"两基"遗留问题和新问题,作扼要汇报。

    一、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全部清偿"普九"债务

    2002年底,重庆全市"普九"欠债19.45亿元,涉及1,000多所学校1.1万个项目。巨额"普九"债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和谐。虽然重庆市财力薄弱,近40%的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且还承担了三峡库区100万移民和库区经济重建的艰巨任务,要在短期内偿还全部"普九"欠债,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们认为,尽快偿清"普九"欠债,既能保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因此,我们从2004年开始,组织市级财力,通过三年努力,到2006年底帮助区县偿还了全部"普九"欠债。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第一,实行债务分担、分类帮助原则。财力较弱的18个国家级、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市里承担50%,区县承担50%;财力较强的主城9个区,市里承担20%,区县承担80%;其余财力处于中间水平的区县,市里承担40%,区县承担60%。

    第二,实行先区县资金后市级资金、欠债偿还销号制。为督促区县偿债,实行先区县资金后市级资金的办法。区县先将本级应承担的还债资金拨付到债权人账户后,市财政再将市级资助比例的资金拨付到债权人的账户上。集中火力,分批销号。

    第三,加大专项转移、扩大区县偿债资金来源。市政府将中央给予重庆的"三奖一补"资金给予区县,其中80%首先用于偿还"普九"欠债,市里仍然按照原定比例进行配套,大大加快了"普九"偿债步伐。

    二、改造危房,扩建校舍,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黑房子、土台子、泥桌子",曾是过去我市农村很多中小学校舍的真实写照。为广大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04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方面的一系列工程,统筹校舍建设专项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住宅建设配套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奖补资金等各项资金73.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869.5万平方米。

    到2006年底,全市库存D类危房全部改造完毕,中小学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基本消除了"大班额"问题,其他年级"大班额"问题得到了重点治理,"大宿舍"现象明显缓解。校舍危房比例由2000年底的12.4%下降到现在的1%以内。307所寄宿制学校全部竣工,覆盖学生32.12万人,新增寄宿学生6.26万人。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受益师生超过350万人。

    三、公正遴选,公平补偿,彻底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

    我市农村有代课教师1万多名,80%分布在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代课教师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些代课教师工资很低,没有任何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旦退休就是农民。从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必须妥善加以解决。今年8月,我市按照积极稳妥、定向招聘、统筹兼顾、公正遴选和公平补偿的原则,通过统一考试,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课教师中择优录取近8000名公办教师,全部就近补充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未被招聘代课教师的辞退、补偿、养老保险办理等工作也全面展开。今年我们还将在大中专毕业生中为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定向招聘3000名小学教师。我市的代课教师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的遗留问题

    重庆从2006年春季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整个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当扩大改革实施范围;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对困难女童实现零收费;鼓励增加免费项目,部分地区实行"三免一补"。全市40个区县共有378万学生享受了改革政策,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4.7%。

    实施新机制后,严格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拥护。但同时也带来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下降和中小学一些必须的工作没有经费来源,一些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不能开展的问题。针对这两个新问题,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补贴。2006年,市财政安排资金2.5亿元,为14万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人每月平均补助150元。2007年,市财政又增加投入5亿元,将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人均补助费增加300元。二是增加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2007年市财政增加投入1.54亿元,其中8700万元用于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免杂费的补助标准;3000万元用于改造师生饮水设施;1700万元用于给师生放电影;2034万元用于改造黑板。两项措施的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保障机制改革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完善城乡均衡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