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政府网2>> 背景
 
[主题演讲]徐建光:上海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25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1月25日15时,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专家学者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

上海市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初步实践

上海市卫生局 徐建光 

  为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指示,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的要求和2007年6月广州会议的部署,我市积极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曙光医院和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目前这两家试点单位都已建立了以“KY3H健康保障模式”为基础的“治未病”中心,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院内和院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已能够提供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效。最近,这两家医院被我局授予上海市“治未病”试点工作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王国强副部长的直接关心和指示下,于2008年1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卫生局在沪联合举行“上海市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请专家论证了上海市“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在下一阶段工作的方向、目标,为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实施计划。

  一、主要任务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提高对“治未病”在我国人口与健康战略中作用的认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的要求,以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为抓手,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应用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KY3H健康保障模式”,建立“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服务技术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形成“治未病”理念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实施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上海市卫生局“治未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和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进行总体部署、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和监督指导,落实政府责任。下设“治未病”工作办公室,负责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

  聘请老中医药专家和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健康保险、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成立专家咨询组。加强政策研究,抓住“治未病”试点工作开展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重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治未病”工作的开展和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保障。

  加强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鼓励并引导各相关单位与创建“KY3H健康保障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昆仑-炎黄公司等合作,并实施“治未病”服务的管理评价和质量认证,规范“治未病”服务的开展。

  (二)加快服务网络建设。在曙光医院和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取得前期成效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在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再遴选一批“治未病”试点单位,同时遴选若干个试点区(县)开展试点,加强“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和技术业务建设,加强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源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在试点取得经验后推广,不断扩大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网络的覆盖面。

  (三)加强科学研究。成立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并协调全市“治未病”的科学研究,并通过全国“治未病”虚拟研究院等途径,加强交流与合作。制定“治未病”科研专项计划,围绕开展“治未病”服务的需求,按照“治未病”服务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科研项目。总结历代中医“治未病”的论述和名老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经验,在“治未病”实践基础上,继承创新,丰富具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技术(产品)。加强“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技术(产品)标准的研究,逐步建立“治未病”服务的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治未病”服务的优化和持续改进。注重在“治未病”服务与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的融合上集成创新,加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信息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四)加强队伍建设。依托各试点单位的老中医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师资力量,从开展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总结“治未病”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以及培养方式,制定“治未病”各类人才的规范化培养计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院校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培养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治未病”工作队伍。

  (五)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和中医药专家、健康教育专家、健康管理专家等行业资源及媒体等社会资源,通过“治未病”健康大讲堂、健康讲座等,对医院、社区、企业、学校等不同人群,进行组织和群体传播;通过报刊、广播、影视、网络、书籍等大众传媒,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广大市民进行大众传播,普及“治未病”理念,提高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与认可程度,促进广大群众将“治未病”理念和知识转化为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为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和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上海在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工作还刚刚开始,我们热忱期望通过这次“治未病”高峰论坛来提高对这项重要工作的认识,明确任务和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市的工作。